在武汉,我们成了灾难的亲历者

  

  二月二十八日,我们推出了「疫期读书人」计划,作为「有书看·有话说」的特别篇,招募在武汉的读者,用文字或图片的形式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九位疫期读书人,分别留下了九份读后体会。《1Q84》、《鱼翅与花椒》、《公共卫生学概论》、《黑箱》、《万古江河》......涵盖非虚构作品、虚构小说、学术概论、历史读物、哲学散文。

  他们的阅读感想各不相同,或将读书视为照料病患之余的消遣,感叹生命短暂、不如勇敢追梦;或选择晦涩的大学教材,小型论文般阐述了公共卫生的短板;或在当今之变中看世界历史,以往鉴来、思考得失。

  在武汉,他们是灾难的亲历者,拼在前线或困在家中。而在书里,他们撇下一些包袱,在虚幻与现实的边界、历史与现代的交叠里,寻找亘古不变的勇气与信念。

  

  《1Q84》“在现实世界里,不妨勇敢一点”

  《1Q84》 [日] 村上春树 著;施小炜 译

  新经典文化,2011年1月版

  疫期读书人:陈茜

  疫情期间,作为在医院工作的小伙伴,一直没闲着,抽空看看书成为难得的消遣。村上春树的《1Q84》已经买来很多年,一共三本,实在太厚,所以一直没有看完。没有想到这次疫情成为契机,使我重新开始深入细致的阅读。

  喜欢村上的文字,理性、克制、细腻,用不乏想象力的语言构建起了两个时空——1Q84年,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又密切相关的存在。拥有两个月亮的世界、小小人、空气蛹、猫城、神秘的森林……这一切听上去虽然不可思议,但在村上的笔下,却是真实发生着的故事。

  故事与现实有何不同?

  1Q84年的世界与1984年的世界有何不同?

  在另一个世界里,原本不会再次相遇的两个人——青叶和天吾,相遇了;原本遥远爱着的两个人,彼此并肩。

  那么,是否真的存在平行空间,在那个空间里,蝴蝶挥一挥翅膀、小小人微妙作用,于是我们人生的轨迹变得如此不同。为什么一定要在平行世界里,才能够去实现深藏心中的小小梦想呢。

  古老的声音传来:这短短的一生,我们终将失去,你不妨勇敢一点,去攀一座山,去追一个梦,去爱一个人。

  如果可以的话,在1984年,在现实的世界里,不妨勇敢一点。

  

  《鱼翅与花椒》“结束隔离后,想吃顿四川火锅”

  《鱼翅与花椒》 [英]扶霞·邓洛普 著;何雨珈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7月版

  疫期读书人:芭蕉桑

  看完了扶霞写的《鱼翅与花椒》,作者是一位对中华美食高度痴迷的英国女士,曾经在成都学习川菜,对川湘火辣下饭的“农人食物”、华北的宫廷菜、南粤的“商人菜”以及华东的“文人雅士”菜均有涉猎。

  我个人认为书中写的最好的还是对川菜的认知,毕竟她在成都呆的时间最长,还学习了川菜的传统烹饪技法,其它的只是浅尝辄止。虽然《鱼翅与花椒》是翻译过来的,但整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吃力,觉得甚是亲切可爱,也跟作者本身中文好,成都话“八级”相关。好久没有读到这么有趣、又散发着各种香味的文字了。

  《鱼翅与花椒》也是作者从抗拒中国文化,到接受,再到融合,最后失去自我文化认同感、产生迷茫之感,于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再慢慢抽离出来,最终将文化融入自己生命之中的过程。文化冲撞和理解是里面最值得探究的内容。

  比如她写花椒的麻,“花椒不像辣椒,味道不辣,但是让你嘴唇一阵阵发冷,还有刺痛感。中国人称这种感觉是“麻”。手脚也能“发麻”,做手术也要“麻醉“。花椒这种奇特的效果,加上辣椒的辣,成为四川现代烹饪的最大特色之一。”

  “小摊卖的是军屯锅魁,用面团卷起压扁的饼子,中间裹着碎肉和小葱,再撒点花椒,天堂般的香味能飘满整个校园。摊主是两口子,年纪有点儿大了,各司其职,互相不咋个说话。女的揉好面,掰成小团,再在油光光的菜板上搓成圆球,然后拿手掌后部把每个球擀成长舌一样的面饼,遍抹猪油,精确地撒上点香麻味儿的碎肉,最后卷成压成圆形递给她男人。男的把面饼在热油上煎得金黄,然后放进鏊子下面的炉膛里,沿边上摆成一圈,把外皮烤得焦香。趁热吃,一口咬下去油脆脆的,里头的面又有嚼劲,味道也丰富可口,花椒刺得你双唇麻酥酥的,像在跳舞。”

  看完这本书,我只想快点结束隔离,邀上三五好友一起好好吃顿四川火锅。

  

  《公共卫生学概论》“让预防重回医学活动的重心”

  《公共卫生学概论》 陶芳标 马骁 杨克敌 著

  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疫期读书人:苑柳氏

  曾以为公共卫生只是单纯的卫生问题,防疫站主要负责疫苗接种;社区医院主要解决基础疾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做基础卫生宣传。其实,这些都是局限性的观念。

  公共服务涉及的不仅是预防医学,还有环境保护、人群心理健康、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还有恐怖袭击与灾害后的处理问题。

  随着SARS、埃博拉、寨卡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及人类健康,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现阶段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措施中,关于疫情监测与防控的措施形成了五级制度——国家、省、市、县和乡。从社区初步观察到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治疗,所体现的便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部门协调与全员参与。只是不得不思考,虽然公共卫生体系在不断完善,但人类自身是否能够因此反思进而克制自身不良的欲望,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涉及到公共问题,就难以排除政治、经济、历史、生态、城建以及民族与其的联系。公共卫生的保障除了人类自身的健康以外,还有其居住周边环境的问题。这就包括环境监测、植被密度、城市基础建设以及医疗体系财政投入,其中污水处理便是最为常见,好比下水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其洁净度能够影响城市健康指数。湖泊也是如此,河湖海洋污染所造成的公共卫生隐患一直存在,具有代表性的是水俣病以及血吸虫病。

  信息与数据时代,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倍速加快,同时带来了真假难辨的问题。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到来,让公众也变成了监督者,至少现在点开微信、QQ、微博以及支付宝可以随时查询新冠疫情的状况,卫生部门也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CIS实施远程监测。此外,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快速阅读和读图短评,那么公共卫生与预防防治知识开始从文字走向图形,并就此将绘画与设计艺术引入,从而适应新的宣传需求。

  《维多利亚宣言》指出,健康是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个人健康既主观于自身,又从属于社会。因此,重视公共卫生手段,让预防重回医学活动的重心,才是这个时代赋予公共卫生的新使命。

  

  《黑箱:日本之耻》“勇气和信念,永远是最珍贵的东西”

  《黑箱:日本之耻》  [日]伊藤诗织 著;匡匡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4月版

  疫期读书人:吴亚萍 

  在B站的一个小视频上,我初次接触到了伊藤诗织女士的事迹,然后带着一腔愤慨和钦佩,下单了《黑箱:日本之耻》。

  或许是因为同为女性,或许是因为同样有过新闻主义理想,在她的发声里,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个灵魂的勇敢和坚韧。

  伊藤诗织一直在与命运抗争,从不接受校园欺凌、选择出国念书开始,到后来与山口、强权,甚至不合理的法律作斗争,她都有一股倔劲。这个过程比书中的描述艰难得多,在起诉过程里,我似乎看见她在一点一点地被不合理的待遇耗尽,失望、沮丧的情绪充斥其中,作为一个局外人,也能感受到压抑。

  事实证明,她没有被压垮。虽然一系列事情使她受尽折磨,但与生俱来的勇气使她变得强大。我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像她一样坚强?有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战胜这份恐惧?我没有,所以我终将平凡。

  幸运的是,伊藤女士的分享给了我重要的启发,填补了我的又一块知识盲区,在面对侵害以及强权的时候,她的坚持会鼓励我也勇敢发声。

  在之前的新闻课上,我一度立志做一个为事实说话的新闻工作者。高中时。读《看见》,就被柴静的使命感所打动,对于真相的探究也一直吸引着我。但我深知,每个行业都有不见光的“潜规则”面,正义与邪恶相伏相倚。伊藤女士向新闻界寻求帮助时,或是碍于山口敬之的“要求”和面子,或是得到此事没有报道价值的结果,或是面对记者妄加揣测一通乱写,这个时候,新闻工作者的无奈和丑恶也展露无遗。

  “我坚信自己手握的真相。我生活在真实之中。”伊藤女士的信念使她变得不平凡,她对事实的守护源自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初心。

  无论是作为一位女性,还是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我都深深感谢伊藤女士作出的努力,她让我相信,我们的勇气和信念,永远是最珍贵的东西。

  

  《万古江河》“承百代之流,会于当今之变”

  《万古江河》 许倬云 著

  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疫期读书人:约旦河西岸

  疫期读了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许倬云在本书中以中国历史起源为基点,呼应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理念,在与横向的同期世界史对比,和纵向的中国自身历史发展脉络中,都做出了精彩评述。全书用笔浅近,行文酣畅但不失术业之功,可以说是一本高度浓缩版的中国通史,非常适合大众阅读。

  在秦汉历史叙述完毕之后,作者特地做出“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一章,指出同一时期的两大帝国虽无直接接触,但存在“文化统一早于政治统一”这个帝国得以兴起的前提条件。

  秦统一六国前,已有孟子答梁襄王“天下定于一”的普遍共识,而罗马统一地中海,也基于泛希腊文化的弥漫。但秦汉以及后来中华帝国的各个时期,均以孔孟为主要标志的儒家礼教,作为执政与驭民的思想文化基础。而罗马以纯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于是各地故有文化各行其是。基督教得势之后,上层文化中心虽逐渐聚于一端,但帝国文化并无共同的理论体系,遂自基督教内部别生他支而兴起东正教,进而导致东西罗马帝国的分裂。因此,在执政基础上,罗马帝国秩序的稳定性显然不如中国,这也说明了欧洲大陆为何无法像中国一样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和思想文化体系。

  在世界范围看,中国的文明史虽不是最古老最悠久的,但中华文化实为唯一的,虽历经转折与融合、破坏与重建而延续至今没有断层的古文化,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持久而顽强的生命力。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身为中国人,身处于“承百代之流,会于当今之变”的中国历史之中,甚幸哉!

  

  读书人的“随手拍”

  

  疫期书目:《1Q84》

  喜欢村上的文字,理性、克制、细腻,用不乏想象力的语言构建起了两个时空——1Q84年,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又密切相关的存在。

  ——陈茜

  

  疫期书目:《人间值得》

  我想,一个人活到90岁的时候,能够如此洒脱通透,这不奇怪,可是当她还年轻,就已经能够看淡世事,实属不易。那些年,我曾偏执,现在,我已不再纠结,也不过分期待,只是认认真真地工作,平平淡淡地生活。人间,值得!

  ——小M说

  

  疫期书目:《霍乱时期的爱情》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穿越空间和时间,主人公在历经沧海桑田后依然爱如初心。看了这个故事,有种内心的温暖感。爱情也许是可冷却的热切渴望,是可褪色的斑斓色彩,但也可称为人生的明灯和不衰的信仰。

  ——Chang Wenguang

  

  疫期书目:《与爱同在》

  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就这样猝不及防的降临到人类头上。回顾人类史上以往的巨大灾难,我们只是看客,恐惧与悲伤只能靠想象。而当下,我们成为了亲历者。会有无数文字与影像告诉后人我们经历了什么。而在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中,我试图寻找答案。

  ——dopey queen

  

  疫期书目:《饥饿的盛世》

  我读的是电子版《饥饿的盛世》。如书名所说,乾隆时代有得有失,值得我们关注。我们不仅需要反思乾隆帝在科技和社会日益进步的西方世界面前,表现出的封闭与自大,也要深思他在原有的皇权体系下自我固化、腐败的原因。

  ——吴非

  

  疫期书目:《黑箱:日本之耻》

  这是整本书的最后一段话,伊藤女士把自己的世界比喻为自己的家,山口就是某一天突然闯进来的强盗,在房间里翻得天翻地覆,然后潇洒离开,留给诗织的只剩凌乱与恐惧。“在睡着的时候被破坏了”,她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间被偷走了。万幸,她没有被打败,带着爱与敬意,她依然在求生的路上。

  ——吴亚萍

  

  *呈现内容有所删减

  整编 / 俞诗逸 实习生 胡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