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那个每个人心中永恒的童年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J·K·罗琳亲自向全世界朗诵了能代表这个国度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本书不是《哈利·波特》,而是《彼得·潘》。

  彼得潘是20世纪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鲜活的形象,自从1902年诞生以来,就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勇敢又快活,任性又自我,他穿着树叶制成的衣服,在空中自由地飞翔,他带着孩子们在梦幻的“永无岛”生活,与凶恶的海盗胡克一伙战斗,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孩子的天真和快乐。

  在《彼得·潘》的故事里,作者用了一种比较魔幻的叙事手段,故事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彼得潘是每个童年的时候都认识的“小名人”,只是人们长大了以后就忘记了。

  这个假设其实是很合理的,几乎每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某个时期,都会认为世界上的人都认识自己,只是慢慢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茫茫人海中普通的一员。

  所以,小女孩温蒂第一次看见彼得潘就认出他来,并很快和他成为了朋友。

  彼得给温蒂讲述自己的生活,讲述梦幻般的“永无岛”上发生的一切,讲述美人鱼和仙子,引得温蒂倾羡不已。彼得还给温蒂和弟弟们展示了飞翔的绝技,更是让她们欣喜若狂,在彼得狡猾的小心思下,温蒂和两个弟弟被他“引诱”到了“永无岛”上。

  岛上的生活充满了童话气息,有充满童趣又温馨的“地底之家”,有英勇善战的印第安红人以及印第安公主虎莲,有居心叵测的美人鱼,还有无恶不作的海盗船长胡克和他的天敌——一只吞了闹钟的鳄鱼。

  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彼得带领孩子们大战海盗的情节,在这里,胡克的狡猾与凶狠、彼得的智慧和勇气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胡克像是宿命论一般,“心满意足”地被打败,落到了鳄鱼的嘴里。

  在这次酣畅淋漓的大战过后,温蒂和两个弟弟最终选择回到了现实生活中,随着长大,她们逐渐将“永无岛”上的生活遗忘。

  小说的结尾,彼得·潘再次出现在温蒂家的窗口,而此时温蒂早已结婚,并且做了妈妈。但是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温蒂的女儿简代替温蒂随彼得去永无岛,开始了新一轮的冒险旅程。而简的女儿玛格丽特又随着彼得进行又一轮的冒险——彼得潘的故事就这样永无止境地循环下去,正如人类历史一遍一遍地重复它自己。

  其实岛上的一切如果细究起来,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与我们常见的童话不同,并不是单纯地指向美好,也包含了人性中阴暗的部分。比如在早先的版本中,作者就曾经暗示,彼得和胡克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两面,后来考虑到对孩子们的影响,才对内容作了删改。

  我们有理由相信,相比于献给孩子们,这部小说最初更像是写给大人看的。在第一章中提到“永无岛”的时候,有这样的一段感慨:“我们都曾经去过那里,甚至现在仍然能够听到海浪声,只是我们再也无法上岸了。”

  很多成年人在读完这部小说的时候,往往会在心底升起一种淡淡的伤感,伴随着那一份永恒的感动,我想原因大概也在于此,因为彼得潘带着温蒂和她的弟弟,带着我们,去往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永恒的童年,也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本次作家榜将“彼得潘三部曲”集结出版,书中还附有作者詹姆斯·马修·巴里为作品所写的序言,给我们展示了整个彼得潘故事的来龙去脉,更有助于读者了解彼得潘的世界。

  《肯辛顿花园里的彼得·潘》是讲述的彼得潘的来历,虽然在某些时间上有些出入,但是也让彼得潘的形象更加完整了。

  而剧本《彼得·潘——或不肯长大的孩子》则给我们再现了当时引起轰动的演出场景,而且还可以供有童趣的家庭进行演出。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彼得潘的“忠实粉丝”,詹姆斯·马修·巴里创作的这个“小家伙”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英国政府还斥资在首都伦敦的海德公园里为彼得潘塑了一座雕像,在英国人心目中,这是他们的国民童话,正如《小王子》对于法国的意义一样。

  正如马克吐温所评价的,“《彼得·潘》始终如一的美丽,甜美,充满魔力,令人心满意足,迷人,并且从头至尾都不可思议。我相信,对于这个充满金钱崇拜的庸常世界,《彼得·潘》是一种振奋人心的福音。”

  最后,我想用译者黄天怡在译后记里写的这句话,邀请大家走进这个充满奇迹和感动的故事:“打开书页吧,钻进小屋吧,飞上天空吧,踏进永无岛吧。和彼得一起翱翔,一同欢笑。他很快就会把你忘记,但你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事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