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哥哥,永远是那个田野里奔跑的追风少年
作者: 韩玉荣
(摄影:Pavel Danilyuk)
在我们兄妹六个中,哥哥排第三,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我是最小的。当年父亲离我们而去时,哥哥才13岁,我四岁多。那时我还小,对当时的哥哥基本没有印象。
真正成了哥哥的跟班大约在我5岁以后,娘由于忙着挣工分糊口,我就成了家里人的小尾巴,谁有空就跟谁。其实我最愿意跟着哥哥,因为他“无所不能”。
哥哥会给我“找”许多好吃的。在二十世纪70年代,好像全国人民基本都围绕着“吃”在忙活。当时老家围子下面有一家屠宰场,哥哥时不时会搞回一两条半干的猪蹄筋,用柴火一烧,只听“刺啦”一声,那猪蹄筋会神奇地变粗变短,哥哥会分我一半吃,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味道……因为我在他烧蹄筋时,会站在院子大门口给他望风,遇到紧急问题,还会“随机应变”。四姐就不行,她太实在,总把事说得四面漏风,哥哥就不稀得用她。
哥哥还会带着我到地里刨耗子窝。哥哥先在田里找到一个耗子窝,再哼哧哼哧开始刨地,田里的耗子窝很深,哥哥很舍得下力气,一会儿就甩掉了破棉袄……秋后的耗子窝非常廪实,掏空它几个仓房,能装半簸箕粮食呢!我们最喜欢到大豆地里去找耗子窝,一旦得手,掏出的大豆能做好几顿菜豆腐。在“瓜菜代”的时候,菜豆腐也是庄户人家不可多得的美食哩。
哥哥还会扎风筝,尤其擅长扎“八卦”,这也是他成为村里男孩子们领袖的主要砝码之一。刚过完年,哥哥就着手准备,先把竹条削得细细的,磨得光光的,扎成二个正方形,交叉绑紧,再贴上过年糊窗户剩下的白绵纸,还用不知道从那里弄来的颜料,在白绵纸上画一些他心中的图案,花花绿绿,好看极了……糊好风筝以后,哥哥从他的“百宝箱”里找出线拐子,擦拭干净,露出油亮的暗红色,再缠上从娘那里偷来的细而长的麻线,还要用剩下的纸边边做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知道,这是为了保持平衡的。
最激动人心的当属“放风筝”。一切准备停当。哥哥就领着我来到还没返青的麦苗地里,把放风筝的注意事项再三叮嘱好。我就按照哥哥的要求双手高举风筝,他先和我对着脸,倒退着把线放一段,然后背过身去,右手把线拐子高高举起,一边跑一边大声说:“放!”与此同时,我的双脚使劲一跳,撒开风筝……我们所有的动作必须是一气呵成,完美契合……只见,风筝刚开始摇摇晃晃,继而慢慢上升,最后扶摇直上,成功了……我们的风筝晃着脑袋,扭着尾巴,悠哉悠哉地在天空里漫步……哥哥那群大大小小的跟班也一块欢呼雀跃……
其实,放风筝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刚放上去不久,一阵风吹过来,风筝就好像发了瘟病一样一头栽倒在地上,跌得“头破血流”,哥哥就连忙跑过来,心疼地捡起来,回家修修补补一番,再回来放……
就这样,我在哥哥为我编织的五彩时光中度过了童年……几十年过去了,哥哥也日渐衰老,虽然他的身上也被生活磨砺得有一些“老年闰土”的影子,但是他在我的心中依然是那个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的追风少年!
(原文标题:《我的哥哥》)
(摄影:this life's illusions)
作者简介:
韩玉荣:副高级教师,潍城区优秀教师,就职于潍坊市潍城区西关中心小学,是潍坊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实践指导教师。致力于基础语文教学三十多年,课例被选为山东省远程研修示范课,潍坊市优质课。撰写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专业性论文几十篇,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基础写作授课体系,效果卓著,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偶有生活小文发表。现主持“潍坊市潍城区西关小学韩玉荣阅读写作名师工作室”和“韩玉荣大语文阅读写作公益工作室”。是潍城区作协会员、齐鲁壹点情报员、齐鲁志愿者和壹点号作者。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