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瑞|以两个“永远在路上”解决“大党独有难题”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这一重大命题:“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他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 两个“永远在路上”既源自对百年党史的总结和反思,对党所处历史方位、面临的形势任务、党情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管党治党的战略自信、战略清醒、战略自觉,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实践要求,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大党难治,是世界政党治理的共性问题。一个政党并不是越大就越强,也并不是执政时间越长就越强,因其大,因其执政时间长,反而可能受内外环境变化影响而出现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比如,长期执政容易形成“大而无忧”的侥幸心理。对一个政党来说,最严峻的考验是“时间”的考验——世界上很多政党就是在时间考验面前败下阵来,从初创时期朝气蓬勃慢慢沦落到暮气沉沉、败象丛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数次用“四个不容易”告诫全党:“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比如,市场经济容易滋生“大而不纯”的风险隐患。从思想上看,社会思想多元化对党内思想建设形成了严峻挑战,“如何确保全党在共同思想理论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统一尤其不易”;从政治上看,“一些动机不纯、一心想借入党捞好处的人进入党内,给党造成隐患,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不容易”。又如,庞大规模可能存在“大而不强”的“缺钙”之痛。 目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把这么大的一个党管好很不容易,把这么大的一个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不容易。“没有什么外力能够打倒我们,能够打倒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归根到底,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两个“永远在路上”深刻阐释了我们党始终如一的战略意识、忧患意识、斗争意识,深刻彰显了我们党着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决心和毅力,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 “永远在路上”,意味着需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更加需要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握工作主动权,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永远在路上”,意味着需要树立系统思维,坚持系统观念。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将系统观念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系统推进,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从思想之舵、政治担当、组织基础等多方面入手,夯实理想信念、严密组织体系、严明纪律规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治理体系,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永远在路上”,意味着需要筑牢底线思维,强化危机意识。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要用坚定理想信念练就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险考验中无所畏惧的“金刚不坏之身”。只有牢牢守住底线,搞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在哪里,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永远在路上”,意味着需要坚持斗争思维,发扬斗争精神。斗争是我们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要时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注重苦练“内功”,运用制度法规的执行力和约束力来调解党内矛盾、解决党内问题、规范党员行为;坚决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作斗争,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是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唤起、不断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