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废墟探险直播走红,“寻求刺激”不该任由风险外溢
来源:封面新闻
□蒋璟璟
近年来,标榜着探索城市未知“B面”的废墟探险项目引人关注,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以此为主题进行内容创作或探险直播的博主、主播。然而,在这些废墟探险类主播“勇敢”“刺激”的标签下,却暴露出不少问题:被主播探索过的“废墟”成了新晋打卡地,原来的一些设施被破坏,原本完好的门窗被人打碎,墙上画满了各式涂鸦;假扮鬼怪,用各种道具营造恐怖氛围,为博流量而造假。(澎湃新闻)
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生活,大概率是同质、重复而单调的,那扑面而来的熟悉感、疲倦感,总归难以安放人们蠢蠢欲动的内心。“向往和现实”的拉锯始终存在,对于探险的执念,在社交媒介时代,有了各种形式的代偿方案。诸如废墟探险类的网络直播,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产品形态之一。这一看似冷门的直播赛道,如今挤满了闻风而来的“淘金客”。
所谓废墟探险直播,其实很好理解。主播的惯常套路,就是找到那些偏远荒废、阴森诡异的场地,一惊一乍冒险一番。很多主播还倾向于选择雷雨、大风等深夜现场拍摄,煞费苦心,为的就是把氛围感拉满……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粉丝全程代入,跟着主播移步换景,肾上腺素狂飙,越怕越想看,根本停不下来。全身心投入其中,被未知所支配的内心恐惧,被惊吓所带来的神经反射,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成瘾性的独特情绪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废墟探险直播的走红,与“恐怖片”“鬼屋密室逃生”经久不衰的逻辑,如出一辙。寻求刺激,是人类的天性使然。特别是在现代生活方式内在精神危机的大背景下,此类产品,更是被视作廉价而可及的润滑与调剂。长久以来,需求端和供给侧,就此达致了一种默契的平衡。然而,现实的问题在于,恐怖片、“鬼屋”等,都是有明确的风险告知机制的,是受控的、可预测的。与之相较,废墟探险直播在内容和结果两个维度,“不可控变量”都要多得多。
当下语境内,废墟探险直播,介乎于真实与表演之间。某些主播搞剧本、博眼球,名曰“废墟探险直播”,实则就是精心彩排的恐怖“迷你剧”,只是绕过了送审等前置性把关而已;除此以外,废墟探险直播还引发了其他一系列问题,比如说闯野山、进危房的安全问题,擅闯有主房产的侵权问题,以及“废墟成打卡地”的扰民问题等等。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相关主播越来越多,废墟探险类直播注定会越来越卷、越玩越大,比着赛着剑走偏锋,必然意味着风险的陡升。有鉴于此,有必要防患于未然,在更大的风险引爆之前,及时完善规则、踩下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