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开放考验资源共享的服务水平

  近来,苏州校园开放再次成为公众的一个关注点。中小学体育场馆可提前3天预约,市民通过预约后就能在校园内进行锻炼。苏州大学也进入了“开放模式”,天赐庄校区定期预约开放,每日名额1000个,市民和游客可以去苏大打卡,既能感受书卷气,又能一睹校园美景。

  校园开放早已不是新闻,一些城市利用假期等学校相对空闲的时间,推出了面向校外人员的开放服务,如允许市民进行体育锻炼,甚至允许旅游部门带队进行参观等,这些开放性服务,应是城市资源共享的积极探索。当然,要让这些共享资源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还是要把相关服务做得更加扎实。

  城市资源实现共享,首先要增强共管的意识。比如,校园体育设施的开放,学校在无课时安排,就需要请专门人员提供服务与管理。客观而言,学校不可能有足够的人员提供服务,只有切实做到共治,才能更好实现共享,把校园开放持续推进下去。不能否认,有些地方的校园短期开放后就关闭,就是因为没有整合起相关资源,缺少应有的服务人员。

  事实上,校园开放资源共享要做得实,还是要尊重实际情况,适合开放的学校可以开放,不适合的就不要开放。如,有的学校毕业班学习任务较重,学生学习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那就不开放;再如,有的学校教育资源本就比较紧缺,开放后会影响到师生的正常教学活动,那也不适合开放。因此,推进校园开放活动还是要实事求是,通过整合多方力量来做好这件民生实事。

  城市公共资源如何进行优化和共享,无疑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通过多方商议,拿出一个更为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落到实处,并产生更好的实效。做好校园开放,就需要在以往开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使之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广大市民拥有更好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苏报融媒评论员 马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