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辑】诗词里的清明节‖蒋德均

  诗词里的清明节

  蒋德均

  清明,一个清新美丽的名字,一出游览春天的时间仪式,一段承平盛世的历史记忆。人们在清明,慎终追远,在和煦的春风里,拥抱自然,释放情绪,放松心情。

  在进入话题之前,需要明确作为自然物候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和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时间概念,起到一种时间提示作用。后者是节日概念,具有人文意义的节日仪式。前者是古人将一年365天等分为24个时间节点,称为二十四节气。每相邻的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15天可以再分为3个5天,每5天为1候 ,5是质数,不能再分。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太阳历中,候 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后者是古人的一个民俗节日,不仅具有时间节点的提示性,更具有一些人为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节俗规则或曰游戏规则,这就是节日的人文性。因此,作为节气的“清明”和作为节日的“清明”是不同的。

  “清明”由节气概念到节日概念,在唐代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在这之前,是一个时间节点,之后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特别的文化内涵的节日节点。其中主要的节日内容就是扫墓和踏青。

  清明节是我国唯一的一个集自然物候与人文约定为一体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悲喜交织的节日。在我国,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之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甚至与上巳节也有关联,所以,很多诗词都是将寒食与清明合二而写。中华民族是一个礼敬祖先、慎终追远、重视传统的民族。历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寒食清明诗词,在此摭拾一二,以窥其奧堂。

  寒 食

  唐 ·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天下家家都熄灭柴火,整个大地都不见炊烟。不知哪里的火能温暖我这凄凉的游子之心。节日本来意味着团聚与欢欣,但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别离亲人的孤独。诗人利用这种巧妙的结尾,表现个人孤独凄凉的情绪。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和祭祀祖先的习俗。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阊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倾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之前是寒食,规定民间禁火,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征召去打仗了,大片土地荒芜,只有寥寥几处人家燃起新烟,整个世界一片凄凉。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的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前后,春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时分,汉宫传送蜡烛,赏赐天子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诗歌选题典型,用典贴切。诗很含蓄,但有典故的暗示性和中唐社会情况的相互印证,颇有言外之旨、语外之意。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唐·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水面上薄烟散去后,远远望见岸边的房舍,在这美丽的时节却没有人陪伴我同享,只有我在河堤上独自纵马游览,马踏春泥,半裹花瓣,春风吹拂,杨柳依依。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此诗是诗人在与朋友聚会园林中即兴所至,即兴而作,描述了清明时节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在欢乐的小聚会中,透露出了诗人朋友不堪的处境,表达了诗人一种感伤无奈的心情。什么时候能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饮着酒呢。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或举家出游,或上坟扫墓。倘若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就给人再增添了一层愁绪,故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酒暖身或以酒消愁,这便是人们排遣苦闷的方式。“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其他人都拿着酒到郊外游赏春日美景去了,我独自关上房门安静睡觉。只有杨花好像和我特别有缘分,借着风不时将它带到我的床前。诗歌自然清新,婉转流畅,写出了诗人在节日里自在淡然的心态与心境。

  清 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无花无酒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潜心读书。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读书人的清贫生活,表达了诗人以读书为乐的情怀与雅兴。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吴地的青年在江上竞赛着龙船,游春的少女两两荡着秋千。有人在水边采集花草,天晚依旧留连忘归。美丽的郊野,踏青的人往来不断。游人们走了,远山逐渐暗了下来。歌声停了,庭院寂静一片。满院子里月光清朗朗的,只有无数的柳絮飘过。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描写寒食清明时节的江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任性自然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春光明媚。炉中的沉香即将燃尽,缕缕残烟清香醉人。海燕还未飞回,邻家儿女们玩起了斗草游戏。江梅已经过季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黄昏时分,下起的细雨打湿了院中的秋千。全词都是景语,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清 明

  宋·陈与义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街头都是踏青的姑娘们,头上梳着乌黑的双暂,打扮得很漂亮。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她们随着在花丛中飞舞的蜂蝶,做出种种天真娇娆的姿态。春风,这春天的使者,也来助兴清明节,特别柔和。你看,它吹开了一树美丽的花!整首诗词句清丽,音节流畅,表情达意,浅白酣畅。由此可见,清明节并非一个仅仅哀伤的节日,而是一个融悼怀与欢快于一体的节日。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为寻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鸟儿才回到杨柳丛中。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再一次表明清明除祭祖扫墓外,也是一个踏青寻春的美好节日。

  清明呈馆中诸公

  明·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清明节,旧时风俗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容易触发客居在外游子的念祖思乡之情。这首诗所抒写的心情也大抵如此,只是它表现得特别含蓄委婉、曲折隐微而已。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扫墓祭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前的寒食禁火,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文化的节日。

  七言诗

  清·郑燮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无风无雨,正是晴朗温和天气;翠竹直立,竹节摇曳,煞是好看。最高兴的是晚凉天气里,有贵客来访,泡一壶松萝新茶来招待。铺纸泼墨,先画几枝新竹叶,再是数点淡墨,以笔横皴淡淡春山。正是清明刚过临近谷雨的时节,捧一杯香茶坐在竹石画间,尽享美好。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顾太清

  点猩红将吐萼,嫣然迥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轮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该词开句写出了海棠花苞初放的喜人姿色与非同凡尘的丽质。如此两句描写,把这株刚从古寺移来园中种植的海棠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诗人在大好春光里种植海棠的欣喜之情。最后告诫后来人:“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作者简介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委会委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以及纪念馆展陈策划与撰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刊发作品和文章。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