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学大咖谈丨“走进”赵德发的老房子,看40年“经山海”文学路

  原标题:文学大咖谈丨“走进”赵德发的老房子,看40年“经山海”文学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杜鸿浩

  3月将尽,天气愈暖。《经山历海》电视剧热播期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来到日照,拜访了原著《经山海》的作者赵德发。春日午后,在接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赵德发回忆了他走访乡村时的趣闻,带着我们“走进”他魂牵梦绕的老房子,“重走”了一遍他40年的文学路。回想往事,赵德发时而哑然一笑,时而潸然泪下,至今想来,昨日种种,仍历历在目。

  和赵德发交谈,你会被他描绘的乡村文学世界吸引,深沉、宏大、厚重又不失灵动幽默。在《经山海》中,“吴小蒿”是千千万万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缩影,她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密结合,谱写出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而作者赵德发,便是时代的记录者。他用脚步去感受土地的脉搏,用键盘和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混着泥土,刻在了书里,记录下时代的符号。

  临别之际,记者拿出一本《经山海》,赵德发在扉页写下寄语:“经山历海,奋勇前行。”突然感觉,这句话就是在写赵德发自己,一生经山历海,从临沂莒南到日照东港,从山间到海边,他从未停止写作。经山历海人趋老,煮字烹文笔未闲。虽然已经66岁,但赵德发仍然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创作力,在文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目前,在山东立项,由中央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反映乡村振兴的电视剧《经山历海》,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电视剧讲述了吴小蒿和乡村干部群体,经山历海,众志成城,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故事。

  《经山历海》改编自山东本土作家赵德发的小说《经山海》。近日,赵德发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专访,讲述了小说改编、文学创作以及“老房子”的故事。

  从小说创作到电视剧播出,仅用三年多的时间

  “2018年年初,我接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先生的电话,约写一部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我就答应了。”赵德发告诉记者,他是莒南人,但来到日照已将近30年,他希望写一个海边的乡镇,依山傍水,半农半渔,这样能更加生动得反映乡村振兴的过程。2018年,赵德发走过山东多地村落采风、调查,采访了众多基层乡镇干部,潜心静思,花了一年时间写下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经山海》。

  随后,《经山海》在《人民文学》2019年第3期发表,安徽文艺出版社同时出书,当年8月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经山海》在《人民文学》发表后,赵德发接到了来自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原副总裁芶鹏的电话。“我陪他在海边转了一天,晚上吃饭时他与我商谈改编电视剧的事情,我答应了,同时,我向他推荐日照青年作家雷娟担任编剧,理由是她熟悉乡镇情况和渔家生活,而且有编剧经验。”赵德发说。

  这部“日照味儿”十足的剧一经播出便圈粉无数,收获大量好评。有网友评论:电视剧真实再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工作点滴,有生活、接地气,有笑有泪,是一部打动人心的好剧。对于网友的评论,赵德发表示,电视剧他也在追,感觉很精彩,主创团队很用心,希望观众们看了之后,更加关注乡村,关注乡村干部,关注乡村振兴的过程。

  最爱看《闯关东》,“鲁剧成了一个响当当的牌子”

  对于小说改编过程,赵德发没有参与。在他看来,小说是小说,电视剧是电视剧,电视剧应该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电视艺术有它的独特规律,编创团队也有自己的思考和艺术追求,把小说当中的情节整合改编,让矛盾更加集中,又加了许多新的情节和元素,同时也取消了反派人物,抹淡了原小说当中的某些矛盾,这些我都理解。”赵德发说。

  《经山历海》是一部诚意之作,是我省围绕“全面小康”和“建党百年”两个重大事件节点重点打造的一部作品。自己的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还是鲁剧的又一个代表,赵德发感到很高兴,也很自豪。

  近年来,《闯关东》《大染坊》《父母爱情》等优秀鲁剧作品频出,鲁剧用个人生活来表现时代变迁,既具有人文情怀又展现时代特色,低调朴素又厚重无比。赵德发最爱看《闯关东》,“这部戏真是精彩至极,我觉得那是一个电视剧的标杆。”赵德发说,他平日很少看电视剧,但当时《闯关东》播出时他每晚必看。

  “咱们鲁剧如今成了一个响当当的牌子,有特色,有很高的水准,”赵德发说,这与地域有关,山东拥有齐鲁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还有外来文化等等,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小说中吴小蒿有两次“觉醒”,还差点被“写死”

  文学是写人的,《经山海》这本小说也不例外。赵德发说,给主人公起名“吴小蒿”,意味着主人公像蒿草一样平凡、普通,但同时生命力又极其顽强。小说中,吴小蒿有两次觉醒,一次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写了吴小蒿从农村家庭努力学习考入山东大学;另一次是担当意识的觉醒,写了吴小蒿放弃机关办公室坐班的生活,报考乡镇干部扎根基层做贡献。蒿草本来卑微,谁都看不起,却也反衬出女主人公不服从命运安排,力图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决心。

  那么吴小蒿有具体的原型吗?赵德发告诉记者,吴小蒿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人,或者说,吴小蒿可以是每个人。“她是我根据我所了解的乡镇基层干部的形象,系统综合出来的形象,我可以说,在我们日照有许许多多的吴小蒿,但具体是哪一个,我指不出来。”赵德发告诉记者。

  小说中还提到了“鲸落”这种现象。鲸鱼死后庞大的躯体沉落,喂养着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沉到海底之后,会将所有的养分奉献给各种生物,从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赵德发在书中写到,当吴小蒿从闺蜜甄月月那里听说了鲸落这个特殊的海洋现象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得到了深刻的启迪和感悟,这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她要让自己的生命像鲸落那般造福一方。按照赵德发的计划,小说结尾吴小蒿落海后是死去了,像“鲸落”一样,归于大海。但是,赵德发反复推敲,最终决定把这个结尾舍弃,于是,结尾就改成了吴小蒿落水后又被救起。

  写有历史感的小说,揭示时代本质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曾说,“新时代就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带着新时代的印迹。”赵德发深以为然,他想到近年来国家日异月殊,沧桑感溢满心间。赵德发出生于农村,一直关注农村,对乡镇干部的生活状态较为熟悉。在他看来,进入新世纪之后,基层干部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与前辈有所不同。于是,就有了《经山海》,有了充满新时代特色的“吴小蒿”。

  赵德发走访多地乡村,他将A4纸裁成4块带在身边,一张纸上记下一个听来的故事或者一个念头,这个习惯让他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至今,在赵德发家中的书桌抽屉里,仍有厚厚一沓“素材”还没用过。

  包括行文时,赵德发的语言有时候会很“潮”,比如用到“大吃一鲸”、“爆吧”等词。有青年读者朋友对赵德发说,“你的小说没有老人斑”,赵德发听了后比得了奖还高兴。在赵德发看来,一个作家老了,他的脸上可以出现老人斑,但他的作品里不能有老人斑。“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让作品有历史感,能揭示时代本质,塑造出鲜活的人物,讲好故事。”赵德发说。

  “老房子”见证赵德发的大半生,是精神家园也是情感寄托

  赵德发的家乡在莒南县相沟镇宋家沟村,那里有一个老房子,是他的精神家园。

  1975年,房子建成,见证他步入婚姻、有了女儿,他以此为根基,从民办教师转成正式教师,又成为公社干部、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老房子还见证了他闪过当作家的念头,弃官从文。后来,他搬离了老房子,去了县城,又去了日照,老房子又成为父母晚年的居所。

  赵德发是乡亲们公认的孝子,虽然在日照工作,却时常回到这个小院陪伴父母。2013年,赵德发的父母一齐生病,虽然在十来天后又一齐出院,但赵德发知道,大病初愈的年迈父母已经离不开儿女的照顾了。兄妹几个开始轮流照顾,此后两年,他每月回到老房子里住一个星期,与父母温情陪伴,风雨不误。

  这两年时间里,赵德发在悉心照顾父母的同时,仍在创作,他以独具的视野开始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写出了长篇小说《人类世》的许多篇章;他将这片土地上的众生与海边渔村的风情相结合,对乡村政治、经济、道德、文化进行思考,为日后推出《经山海》进行初步构建。

  “父母走后,我也时常回去看看。二老的照片挂在墙上,房屋空无一人,我母亲原来很爱伺候花草,如今物是人非,院里长满荒草,那种难过劲儿无法形容。”想起父母,想起老房子,赵德发落下泪来。对他来说,老房子是精神家园,也是他的情感寄托。“每次回去都能想起一些老事,想起父母对我的恩情,脑海中经常会有一些灵感出来,催发我的新的作品。”赵德发说。

  文学追梦四十年,赵德发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赵德发的生活经历十分丰富。他在十四岁辍学,初中只上了四个月。后来做过十年乡村教师,又当了八年公社、县委干部,三十三岁“弃政从文”去山东大学作家班学习,1991年又到日照市工作,还曾到一家海水养殖总场挂职半年。对文学的热爱以及丰富的经历激发了赵德发的创作热情,他从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在文学道路上已经跋涉了四十年,迄今累计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00万字。至今,他仍保持着每天早上5点起床写作到8点的习惯。回望文学追梦四十年,赵德发将自己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土地育生。赵德发在农村出生,从小在地里长大,对土地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他被称为“乡土作家”,利用8年时间创作了“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只有农村与土地才能引起我持久而深沉的创作冲动。我一想到土地,那么多的记忆就活泛起来,甚至土地的气息也扑面而来,这就让我激情迸发,写出了这些作品。土地养育了我,催生了我的最早一批作品。”赵德发说。

  第二个阶段,香火熏染。赵德发在无意当中接触到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受到吸引。“咱们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我原来写的《君子梦》表现了儒家文化,那么对佛道两家我还不了解,就想着去了解。”赵德发利用8年时间读了大量书,记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走访了全国许多的寺院和道观,结交了许多僧人和道士,了解他们的宗教生活、所思所想,最终写出了《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两部作品。

  第三个阶段,海风催发。赵德发在日照生活了30年,每天观海听涛,感受海风,海边景观、渔家生活渐渐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不由自主的想写它们,后来便有了《人类世》《经山海》,这些都是发生在海边的故事。”赵德发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将要更加全面的、直接的写海洋,创作“蓝色系列”,这是大海对他的馈赠。

  好的小说要“意蕴深厚,故事抓人,结构巧妙,语言精彩”

  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语言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能够传达思想,记录生活,表达感情,有很多的功能。“我今生今世能与文学结缘,能从事文学创作,真可谓三生有幸。”谈到文学,赵德发说。

  对于小说和散文两种文学题材,赵德发都很喜欢。“但是我更专注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所以从短篇开始到中篇长篇,写了不少。而散文它属于非虚构,要表达真情实感,有真知灼见,我也写了一些散文,出了几本集子。”赵德发告诉记者,以后等他老了写不动长篇小说时,可能更多的要写散文随笔。

  好的作品应该有个怎样的评价标准?赵德发说了他的理解,小说的最高标准就是“意蕴深厚,故事抓人,结构巧妙,语言精彩;散文门槛最低,但是写好真难,现在散文很多铺天盖地,能够打动我们的还是少数,好的散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这样才能打动读者,给读者以启迪。”

  “文学鲁军”年轻作家要敢于超越前辈,做勇敢的后浪

  山东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一代又一代作家继往开来,辛勤耕耘,形成了优秀文学传统,书写了我国文学史的光辉篇章。如今,“文学鲁军”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支劲旅,在全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可替代的影响。

  赵德发是“50后”,也是“文学鲁军”的一员。“这些年来,60后、70后、80后文学鲁军陆续闪亮登场,他们各自拿出了优秀作品,让我们鲁军继续在全国被人瞩目。”对于年轻作家,赵德发希望,他们要有雄心壮志,扎扎实实练好内功,敢于超越前辈,做勇敢的后浪,创造辉煌。

  任何一个作家群体,都离不开脚下土地的滋养。赵德发表示,我们的脚下是山东,是齐鲁大地,山东元素是我们创作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在作品当中把它用上,要化用不能照搬,要巧妙不能生硬。

  经山历海人趋老,煮字烹文笔未闲。赵德发的精神状态还很“年轻”,他想继续写下去。未来一两年,赵德发计划完成他的下一部长篇小说,以海洋为题材的《蓝调子》。“这个我已经动笔了,写了几万字,接下来会继续寻找素材,采访渔民和有关人物,争取扎扎实实把作品写好。”赵德发说。

  大咖简介:

  赵德发,山东省莒南县人。曾当过教师、机关干部,1988-1990年在山东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自1980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800万字,大量作品被转载并获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宗教文化姊妹篇”《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以及《人类世》 《经山海》 。先后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第八届百花奖,首届齐鲁文学奖,第一 、第四届泰山文艺奖 ,第四、五、七、十一届山东省精品工程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 ,2019年长篇小说《经山海》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并入选“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和第四届中国长篇小说金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