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粮食的历史(中)
大豆的栽培
大豆原产中国,已有 5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的祖先是野生大豆,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大豆的古名“菽”在《诗经》中多次出现。山西侯马出土了 10 粒战国时期的尚未炭化的大豆;黑龙江安县出土了 2300 多年前的炭化大豆实物;河南洛阳汉墓中发掘出距今 2000 多年前的陶制粮仓,上有用朱砂写的“大豆万石” 4 字。至秦代,大豆东传至朝鲜、日本。19 世纪 70 年代引入欧洲试种。1882 年美国开始试种。20 世纪初,大豆和茶、丝成为中国三大出口产品。
大豆
中国大豆栽培发展迅速,西周、春秋时已成为仅次于黍稷的重要粮食作物。战国时大豆与谷子同为主粮。大豆种植有增进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中国农民很早就学会了大豆与其他作物的混种技术。西汉《汜胜之书》和北魏《齐民要术》中均有记载。清代蒲松龄在《农蚕经》中提及豆、麻间作有利于麻的增产和防治豆虫。同时,人们还十分重视大豆的品种选育,至今已有5000 多种。无霜期长于 100 天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大豆。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两广,都有大豆栽培。东北地区、黄河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三大集中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产量居全国之首。
在世界上,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大豆主要生产国;其他如巴拉圭、加拿大、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也有少量生产。大豆营养十分丰富,蛋白质含量达 40~50%,油分含量达 20%左右,有“植物肉”之称。大豆还有广泛的用途,是工业和医药的重要原料。因此,大豆的栽培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中国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
中国酿酒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 3000 年的石器时代,就已开始酿酒。
在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各种酒器。古籍《本记》也有“帝女仪狄作酒醪,变五味”和“杜康作酒”的记载。商代酒的加工工艺有了新的发展,人们用黍蒸饭酿酒,即后世称谓的黄酒;用稻蒸饭酿成的酒叫醴,即后世称谓的甜酒;用黑黍酿成的酒叫鬯,即后世加有香料的白酒。周代,已会制造酒曲,并用曲作甜酒。春秋战国时代,酿酒技术已经达到成熟程度,并有明确的记载。《礼记·月令》记曰:“乃命大酋,稻秫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天酋兼之,无有差货。”
酿酒
汉代酿酒技术又有新发展,出现了饼曲酿酒、加温发酵、连续发酵新工艺,还出现了用杨梅造酒,是中国果酒最早的记载。约在公元 304 年,出现了曲中加草药的“草曲”酿酒,其味绝美。
12 世纪初,宋代人创造了以酵母菌为主的酒曲“干酵”。元代始创烧酒之法。《物理小识·饮食类·烧酒》记载:“稻、黍、杂粮等皆可烧。先煮熟铺地,候冷和曲,盖之,对昼则发热,炙手摊之。取入坛中,泥封其口,或三朝或七日乃蒸而取其汽水。”从此,中国酿酒技术越发精深,并酿出了茅台等多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名酒。
苹果的栽培
苹果是欧洲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现在广泛栽培的苹果原产地在高加索以南、黑海与里海之间。在欧洲中部、东南部湖栖居民时代遗址中曾发现苹果果实。公元前 2 世纪,罗马的加图就指出当时的苹果达 7 个品种,但这些品种主要是用来制酒的小苹果。16 世纪,英国人嫁接培育出苹果的现代生食品种,并于 17 世纪传至美洲。在北美经过选择培育,发展为一系列苹果品种类群,19 世纪传布世界各地。
中国苹果又称绵苹果,与现在广泛栽培的西洋苹果同种,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 2 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唐代人将苹果分为柰、林檎、楸子三大类。柰即绵苹果和槟子类;林檎即沙果;楸子即海棠果。中国栽培的西洋苹果来自多种渠道。最早于 1870 年前后,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山东烟台。以后又从德、法、英、俄、日等国引入其他品种。1930 年前后,形成了胶东、辽南两大苹果产区。以后,黄河故道、秦岭北麓、河北、山西等地形成了一些新的苹果基地,并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全世界苹果品种已超过 8000 个,但经济栽培品种仅 100 个左右。苹果已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喜爱食品。
西瓜的栽培
西瓜是人们喜食的夏令水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消暑解渴。它原产非洲热带地区,至今南非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周围的热带高原地区仍有各种西瓜野生种的群落。考古学家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靠近原产地的埃及、印度、希腊等地,就出现了西瓜栽培。在中国,西瓜在五代(907~960),或更早时期自西域引入新疆,继而传入内地,故称为西瓜。直到 16 世纪,欧洲中西部地区才有西瓜栽培记载,并由此传入美洲。17 世纪日本也引种了西瓜。
西瓜
西瓜按照实用价值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食用类和籽用类。食用类西瓜果瓤汁多,味甜可口,作水果生食;籽用类西瓜果实较小,果肉不甜,种子多而大,以采收种子为主。此外,还有一种茎叶小、果实也很小、可作腌菜用的酱西瓜;另有一种果实大、皮厚、瓜瓤不甜的饲养西瓜。在长期西瓜种植的实践中,人们摸索出许多因地制宜的种植经验,从选种、育苗、施肥、浇水、管理、采收、贮运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
柑橘的栽培
中国是世界柑橘类果树的重要发源地。枳属和金柑属中重要的品种,分别原产于中国中部和中南部。此外,亚洲南半部和大洋洲部分地区,也出产柑橘类许多品种。中国栽培利用橘、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柑橘
《尚书·禹贡》中已有记载。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中发现有柑橘种子。周、秦以后出现成片的经济栽培。南宋的韩彦直撰《橘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柑橘专著,书中所列柑橘品种达 27 个之多。
柑橘类传入欧美时间较晚。大约在公元前 330 年,枸橼经伊朗传到地中海沿岸。11~12 世纪又有柠檬传入该地。15 世纪初,葡萄牙人将甜橙从中国南部传入欧洲后,又由哥伦布于 1493 年带入海地。以后扩大到西印度群岛、再传入墨西哥和美国。1805 年宽皮柑橘传入英国。1846 年金柑也从中国传入英国。从此柑橘类在欧美各地得到迅速发展。
甜菜糖的发明
人类早在 2000 年前就已掌握了用甘蔗汁熬糖的方法。但是,在气候寒冷的欧洲,甘蔗栽培不易,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决心在甘蔗之外的植物中提取砂糖。经过大量的化验分析,他于 1747 年发现甜菜根中含有甜菜糖。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著成《制糖的化学实验》一书。接着,他的学生阿哈德又继续研究,并发现了多糖的甜菜品种,于 1801 年创建了甜菜糖厂。与此同时,法国也积极推行了甜菜糖的研究,甜菜栽培技术和甜菜制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制糖
1812 年,英国的霍瓦德发明了真空蒸发罐,把甜菜汁放进罐中,降低压力,可以使水分迅速蒸发。1830 年,古巴的利留发明了联结三个蒸发罐的“三重效用罐”。其功能是:在第一个罐熬甜菜糖汁时,将第一个罐的蒸汽用于第二个罐加热,使糖汁的水分继续蒸发;再将这些蒸汽用于第三罐加热,使糖汁的水分再继续蒸发,于是便得到很浓的甜菜汁,冷却之后即成砂糖。但这种结晶仍混有水分,再经机械提取水分之后就成砂糖。
从甜菜中制取砂糖,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很快得到欧洲各国的欢迎,并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