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聚运河 济宁全方位打造人才“磁力场”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9日讯 兔年新春首个工作日,济宁市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掀起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热潮。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济宁向来开放包容、广纳贤才,近年来,济宁更是把做好人才工作摆到战略位置、提到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形成百舸争流聚运河的景象。
4月9日上午,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大会召开,31个签约项目合同总投资35.92亿元,引进人才210人以上,项目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新能源等领域。这些项目将有力推动济宁市产业向着高科技人才引领、高技术产业主导的方向发展。
以真心诚意四海揽才
济宁上下求索、求贤若渴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几年来,随着济宁市人才政策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济宁的人才工作迎来发展新格局。进入今年以来,济宁更是频频亮相“刷脸”,抓住各种机会吸引企业和人才关注。
4月8日至9日,山东省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召开。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在致辞中深切表达了济宁市对招揽四海人才的真心诚意。“我们将继续坚持渴求人才的初心,坚定广纳人才的诚意,坚守服务人才的承诺,用心用情把济宁打造成创新热土、创业乐园,让人才更有价值、更有回报、更有收获。”
济宁已不只一次表达了对人才的真诚。早在3月28日,第三届儒商大会期间,济宁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济南举行。与会人员同世界500强跨国公司高管、省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家及商协会领导、专家,共谋合作、共话发展。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红玉出席并致辞。
“真诚欢迎广大企业家到济宁投资兴业,济宁市委、市政府将以最大的诚意、最好的服务,为各位企业家提供最坚强的政策支持、最完备的要素保障、最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安心发展。”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动情地表达了济宁市对企业和人才的诚意。
上下求索、四海揽才的过程中,真诚永远是必杀技。2022年以来,济宁精准招引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40家“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在济宁设立研究院、分支机构、产业基地、科创园区等实体化运作的创新载体。此外,济宁还科学布局“人才飞地”,变“筑巢引凤”为“邻凤筑巢”,在北京、上海等智力密集城市设立“人才飞地”71家,助力企业就地招揽人才为我所用。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以优厚待遇广聚英才
济宁扎实投入、温情面对
4月7日,一场尽显温情的高质量发展“科技赋能”大会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举办。此次大会邀请了60多位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的金乡籍专家学者齐聚家乡,完成一场共享机遇、共筑梦想的“双向奔赴”,实现乡情与人才的碰撞。
其实,在吸引人才方面,济宁的姿态尽显温情。2022年11月23日,济宁重磅发布《人才金政20条》(以下简称“20条”),广邀天下英才到孔孟之乡创新创业。《20条》坚持“外地已给的济宁更优惠、外地没给的济宁也能给”,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极具人文关怀的态度,在全省人才政策中显得别具一格。
《20条》提出,用5年时间,集聚50名以上顶尖人才、1000名以上领军人才、20万名青年人才、30万名实用技能人才,预算50余亿元予以经费保障;专门设立10亿元“市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甚至,济宁将企业引进的博士和攀登企业引进的硕士、本科生补贴时限由3年延长至5年,把硕士、本科生的年龄限制放宽5岁,并把攀登企业发展急需的专科生纳入支持范围,对到我市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还给予人才家庭10万元、3万元奖励。
为及时解决问题,济宁专门设立“5112345”人才服务专线快速解决人才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体现“济宁温度”;为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及其父母、配偶、子女提供医疗保健等优质服务;为解决住房之忧,济宁高标准建设运营500套市管人才公寓,以免租方式保障高层次人才短期居住需求,同时取消对引进人才购房的首套房限制,前置青年人才购房补贴,实行房票奖励;建立人才政策市县一体兑现机制,提升政策落实的刚性和质效。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以上善若水之姿广纳贤才
济宁不拘一格、务求创新
今天的济宁,正以上善若水的态度,打破所有体制机制障碍,同时融汇贯通。以科技创新带动,以项目引领,不拘一格广纳贤才。
济宁积极构建“1+N”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以“231”产业集群“链主”企业为主体,构建“1+N”协同创新体系。
目前,已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领域破题突围,分别建立了创新联盟+创新创业共同体+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高端创新人才团队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实施重力储能控制系统开发等重点项目36项,建成智能过程控制技术创新中心、山东天意装配式建筑装备研究院的等4个省级以上行业科技创新平台,牵头推进全省唯一的“智慧化工园区”科技示范工程。
同时,济宁市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难题,组建了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校校共享、校地联建”的特色办学之路。济宁市技工教育集团是由188家企业、20所技工院校、9所职业培训机构共同组成,集团内企业可直接参与技工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培训模式等办学决策。实现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培养人才,有效避免了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脱节”,为企业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抬望眼,看运河之都济宁,风起云涌,人才齐聚,“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闪电新闻记者 亓顺峰 报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