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和2023青岛影视周成果丰硕

  

  大咖云集 数字潮涌文化扬帆

  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开幕 26个数字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签约

  据大众日报消息,7日上午,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幕。大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新应用、新体验、新消费”为主题,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数字中国、文化强国建设蓄势赋能。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出席并致辞,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出席。

  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开幕仪式。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邢志峰 摄

  张建春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本次大会聚焦数字文化应用发展,既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布局文化发展新赛道、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机遇,以数字化催生文化新业态、引领文化新消费、赋予文化新动能,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以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周乃翔在致辞中指出,山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把数字文化应用发展作为推进文化“两创”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提升数字效能,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扎实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愿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与各方一道,携手同行、加强交流、深化合作,为加快数字中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诚挚邀请社会各界常来“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走一走、看一看,关注山东、品味山东、乐享山东,共享山东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碧涌,新华社党组成员、副社长袁炳忠致辞。开幕式上,发布了数字文化相关文件,发起成立了山东省数字文化产业联盟,部分重点项目现场签约。

  开幕式后,张建春、周乃翔、陆治原等参观了展览。

  省及青岛市领导白玉刚、宋军继、赵豪志、王鲁明参加活动。

  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4月6日至9日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办,500余家企业、机构参展,展出内容覆盖数字文化领域全产业链,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发布交易、项目推介对接、全网直播、元宇宙大会等功能,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新发展,打造数字文化产业新高地。

  在昨天开幕的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上,26个数字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在现场签约,《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青岛影视基地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等正式发布。其中,《山东省文化数字化行动计划》分为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效能、实施重大数字文化产业工程、保障措施四部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贯通各类文化机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双效统一 ”的文化数字化供需新格局。

  大会上,山东省数字文化产业联盟宣布成立。联盟由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协会推动,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出版集团、浪潮软件科技、金东数创、捷瑞数字科技、创泽智能等14家企业发起,目前已有76家企业加盟。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整合文化产业资源,推动先进技术的应用,全面赋能山东省数字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共建数字文化新生态。

  借助大会平台,青岛在“双招双引”上再发力,26个数字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在现场签约。其中,战略合作项目4个,青岛市与中国动漫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建设国家动漫游戏综合服务平台;青岛西海岸新区与中国新闻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伏羲云(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签约,推动新区国家战略实施,共建全国数字文化一体化服务平台,打造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示范项目;产业项目22个,涵盖数字音乐、数字动漫、数字影视、版权保护等新型文化业态。

  围绕“新应用、新体验、新消费”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清华大学艺科院数创中心主任、青岛金东数字创意公司董事长周安斌等三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分别作了主旨演讲。

  作为全国首个专注于数字文化领域的综合性大会,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聚焦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消费数字化、数字版权、元宇宙产业应用等领域,举办1场主旨论坛、6场主题论坛和40余场新品发布活动。同时,大会将高标准搭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发布交易、项目推介对接、全网直播、元宇宙大会等功能,赋能数字文化产业新发展,打造数字文化产业新高地。

  作为大会亮点之一,数字文化应用产品发布厅正式亮相,通过超高清和虚拟现实技术,持续举办40场新品发布活动,集中展示数字文化新产品、新消费、新模式,并有国内头部数字人首次组团“空降”大会现场。

  和传统发布厅相比,数字文化应用产品发布厅最突出的特点是“科技感”和“强视觉”。发布内容紧扣数字文化发展前沿,涵盖元宇宙、数字人、智慧党建、文化大数据、企业智能化转型、工业元宇宙、数字藏品、数字文旅、数字音乐、AI、8K、VR、XR、动漫等二十多个数字垂类领域,汇聚了众多行业头部企业的最新产品与应用。

  在40场新品发布活动中,多场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文化应用新场景。比如华为昇腾带来的多行业AI解决方案,科大讯飞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产品矩阵发布,浪潮智能终端有限公司的元宇宙沉浸式文旅方案,以及4k花园的8K+VR沉浸式视频系统“满天星”等,还有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带来的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百变悟空个性创作平台,只需几张图片训练,就可以让AI作画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图也能“七十二变”。

  作为发布厅的重要环节,大会特别推出“国内头部数字人空降数文会”计划,邀请10余名各具特色的数字人组团亮相数字文化应用产品发布厅,打造兼具科技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数字文化网红打卡地标,探讨元宇宙空间里数字文化的新场景、新赛道,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数字文化的无限魅力。

  亮相的数字人中,既有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共同打造的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形象“伽瑶”,也有科大讯飞2D虚拟形象代表小颜,以“国风”“武侠风”串联的七彩虹首位数字人员工阿七,风格化数字人IP云默,首个故事型数字人IP维秘秘,多才多艺的虚拟男主播许安一,上海东方传媒自主研发打造的虚拟人IP壬子希,映宇宙集团数字代言人映映等热门数字人,外形、性格、文化内涵等各有其特点。

  此外,在山东元素闪亮数字人发布现场,来自山东卫视首位超写实数字人海蓝和数字人苏小妹,青岛海发文化集团的青岛影视基地虚拟数字人悉数亮相。

  昨天,文化数字化暨数字版权产业论坛在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等齐聚一堂,围绕文化数字化、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化文化消费与交易新场景、数字版权、文化产业融合等主题,开展研讨与交流,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和产业转化成果。

  作为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板块之一,本次论坛旨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版权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

  论坛上,7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系列标准发布。本次发布的标准涉及文化数字内容的分类及文化体验装备及技术等方面,规范了文化大数据相关行业术语、技术、流程和服务,将对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据悉,《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标准研究制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自2020年起,持续开展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系列团体标准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25项标准。

  围绕“产业应用 版权赋能”主题,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媒体云总经理赵文慧,北京玖扬博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薛晓鹏,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版权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树武等10名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媒体云总经理赵文慧表示,浪潮云积极构筑“云上文化”,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打造文化大数据体系。该体系由供给端、云端、应用端三部分构成,以“分布式云+数”为基础,实现物理分布、逻辑关联、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作为数字化建设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浪潮云将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在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汇点上,不断打造具有深度和价值的文化大数据平台。

  薛晓鹏的演讲主题为“文化计算系统云服务”。他指出,文化计算系统云服务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基座,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支撑。根据国家文化大数据标准体系整体框架,以文化数据服务中心、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文化大数据标识注册中心和文化大数据分发中心为核心,形成完整的文化大数据生态系统,而文化计算系统云服务平台为各中心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架构支撑。文化计算系统云服务在运维、运营、专网、数据交易、数据标识与注册等各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张树武以“构建以版权为核心的数字文化透明服务网络生态体系”为题,进行了主旨分享。他表示,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本质是运行版权,实现版权利益最大化。通过构建数字文化经济的版权机制,引导我国数字版权科技发展,我国正在逐步形成以版权为核心的数字文化经济透明可信服务生态,实现全媒体数字文化产品从内容生产、交易、传播、消费各环节的透明可信服务,护航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论坛上还举行了首期“文化数字化建设千名骨干人才培训班”结业仪式,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文、江苏有线数据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文化数字部经理袁显、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部门经理季方超作为学员代表进行了发言。据悉,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去年启动了“文化数字化建设骨干人才培训计划”,今天首批学员已按照课程安排完成全部学业。

  青报集团展区精彩纷呈。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张孝鹏 摄

  走进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的数字文化山东馆,以蓝色为主基调的青岛日报社、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展区(下称“青报集团展区”)尤为显眼,展区融入了海浪与星空的元素,体现青报集团日夜陪伴身边、共赴星辰大海的愿景,吸引了许多媒体同行与游客驻足参观。据介绍,青报集团展区总占地面积108平方米,展出内容分为数字即时传播、精品项目、互动展示三大板块,集中展示了青报集团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应用方面的精彩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早报的“元宇宙地铁列车”“‘绘忆英烈’公益活动”“中国品牌日云上展馆‘匠心青岛’”项目参展,受到现场观展的各界人士普遍关注和好评。

  《青岛早报》的“元宇宙地铁列车”“‘绘忆英烈’公益活动”项目双双参展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张孝鹏 摄

  “绘忆英烈”参展亮相

  “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青岛早报发起成立了公益团队,开展‘绘忆英烈’公益活动。‘绘忆英烈’百幅烈士画像由青岛市档案馆数字化存档。”走进青岛日报社、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展区,大屏幕上正展现着青岛早报与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联合发起的“绘忆英烈”公益活动的相关数字化资料。

  近年来,青岛早报发力数字化转型,形成了丰硕成果。以在现场展出的“绘忆英烈”公益活动为例,该项目由青岛早报团队发起,历时1 年时间完成了100幅英烈画像,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并进行了展现,让英烈与我们跨时空相见,让红色根脉悄然延续。

  事实上,青岛早报在“数字化”的道路上探索已久。不久前,青岛早报推动打造的、统一定制的青岛“荣军智慧屏”,不仅推动我市的军休服务进入“智能时代”,也探索出了一条数字化发展的新路径。

  能视频、会读报,据悉,“荣军智慧屏”依托青岛日报报业集团的主流媒体资源以及平台技术优势,可实现“智享语音读报”“往期报纸查询”等智慧读报功能。同时,通过“互联网+智慧终端+智能语音交互+数字阅读”等技术,青岛“荣军智慧屏”整合了智享悦读、智能呼叫、智慧养老、数据管理、信息门户等五大类十余项功能,为军休干部提供了全天候、一站式、精细化便捷服务,深受军休干部的喜爱。

  构筑全媒体“矩阵”

  除了青岛早报“绘忆英烈”活动的展示,在青报集团展区的大屏幕上,还轮播展示着包括数字文化应用大会在内,青岛日报全媒体矩阵生产、传播的各类新闻报道。并且,在现场的观众通过展区手机样式的屏幕,还可实现实时的互动。

  该处手机样式的屏幕,其实是青岛日报社、青岛报业传媒集团创建的立足青岛、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现象级融媒平台——观海新闻客户端。

  据悉,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近年来青岛日报社、青岛报业传媒集团突出“移动为先”,内聚平台、外建生态,打造主流舆论新阵地,形成了以观海新闻客户端为引领,立足青岛、辐射全国、影响世界,“一超多样”的传播矩阵集群。

  该传播矩阵集群将青岛日报、青岛早报等的优质新闻信息,以“数字”的形式推向了更广范围。以青岛早报为例,其目前已实现了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头条号、人民号等全系立体传播矩阵,将影响力传导到了更广的范围。

  首辆“元宇宙地铁列车”

  聚力突破媒体“四新”,挺进网络视听、虚拟现实、数字创意、动画动漫等领域,青岛日报社、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正全力打造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在展区精品项目板块,记者留意到,青岛日报社、青岛报业传媒集团的智慧数字服务已触达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比如,青岛早报通过创意策划设计并融合元宇宙技术,推出的青岛市首辆“元宇宙地铁列车”。该项目通过在地铁列车内进行技术布局,实现了在车厢内沉浸式体验多类元宇宙场景。该项目不仅是青岛早报持续探索数字技术创新定制服务的体现,也将信息的传播拓展至了全新的场景。

  中国品牌日云上展馆“匠心青岛”展区,由青岛早报团队策划开发,综合运用最先进的3D建模、三维虚拟现实等技术,兼顾PC端和手机移动端,采用沉浸式全程在线的呈现方式。澎湃“山海湾城”青岛特色的云上展馆,以360度的视角、全方位展示“品牌之都”的魅力,并通过触点设置,融合生成极具参与感的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互动板块。

  记者还注意到,在展区内,由读报参考融媒编辑部策划出品的《你好,元宇宙》融媒AR专刊也惊艳亮相。《你好,元宇宙》立足青岛、放眼全国,是中国期刊界第一本以元宇宙为主题的融媒刊物。

  这一新奇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模式,不仅展现了青报集团积极拥抱“四新”的决心,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媒体链接数字技术、进军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探索。

  

  百舸争流 数字赋能“影”向未来

  2023青岛影视周启幕 发起世界“电影之都”城市《青岛倡议》

  4月7日下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青岛影视周在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幕。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启幕仪式,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致欢迎辞。

  2023青岛影视周在西海岸新区启幕。

  赵豪志在致辞时说,青岛是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拥有山海城一体的城市风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魅力、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特质,享有“天然摄影棚”的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近年来,青岛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影视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岛将把发展影视产业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持续优化政策和服务,加快集聚国内外影视资源,提升内容创作生产水平,推出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影视精品力作,不断推动影视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影视产业基地。

  本届青岛影视周以“新技术·新视界·新影都”为主题,紧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大命题,聚焦影视工业化发展之路,推动构建影视生态,延展产业链条。影视周设置了开闭幕式以及“科影未来”、世界“电影之都”、“金钥匙创投计划”、“海平面”青年影人计划、“金海鸥”等五个单元19项活动,以“影视+”的平台理念,组织国内外影视成果展示、要素汇聚和交流互鉴,为大家带来一场影视盛宴。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致辞,市领导孙永红、刘升勤出席。

  数字赋能,影向未来。4月7日,2023青岛影视周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幕。当天,现场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之都主题活动,并发布电影蓝皮书中英文版新书,发起世界“电影之都”城市《青岛倡议》。

  电影蓝皮书

  设置五个单元19项活动

  本届青岛影视周设置了开闭幕式以及“科影未来”、世界“电影之都”、“金钥匙创投计划”、“海平面”青年影人计划、“金海鸥”五个单元19项活动,以“影视+”的平台理念,面向市场、行业和大众,组织国内外影视成果展示、要素汇聚和交流互鉴,齐聚影视行业专家学者、资深人士和影视科技成果、顶级影片,为大家带来一场影视盛宴。

  其中,“科影未来”单元围绕“先进科学技术与电影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举办“科影未来”融合体验展、电影工业化主题交流、科影融合主题交流等;世界“电影之都”单元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电影之都主题活动,发布电影蓝皮书中英文版新书,发起世界“电影之都”城市《青岛倡议》;在青岛五大影院集中展出来自中国、英国、意大利、巴西、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的18部优秀影片,让市民感受世界电影文化魅力。

  当天启幕仪式上,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尹鸿充分肯定了青岛影视基地的发展成就,认为青岛东方影都正以头部电影的制作突破,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从“个案”走向体系建设,提出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获得世界共识的背景下,只有把中国文化与先进工业和技术能力相结合融入电影产业,才能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发展成为电影强国。

  “蓝皮书”获“皮书国际合作奖”

  当天,由青岛电影学院和青岛电影之都办公室牵头研创的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在青岛西海岸新区2023青岛影视周正式发布,英文版图书The Global Film Market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电影市场转型:制片、发行与消费》)一同精彩亮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宣布授予电影蓝皮书“皮书国际合作奖”。

  记者了解到,《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是由青岛电影学院和青岛电影之都办公室牵头研创的第五部电影蓝皮书,由世界电影之都(青岛)研究院承担完成,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倡导采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基于权威的全球电影产业大数据,通过专业的理论视角分析,解读中国和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态势,盘点电影产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事例,通过实证研究构建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体系。

  《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在结构上分为总报告、评价篇、区域篇、教育篇、案例篇、专题篇、电影之都篇七个部分,对全球电影产业的总体及细分板块、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分析。总报告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在对全球电影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和盘点的基础上,立足北美,亚太,欧洲、中东和非洲,拉丁美洲四大研究视域,对全球电影产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态势进行了总结归纳,着重分析了全球各地影院票房表现与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的关联性。

  The Global Film Market Transformation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电影市场转型:制片、发行与消费》)是由青岛电影学院牵头编写的第二部英文版图书,由国际知名学术出版集团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 Group)旗下劳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面向全球读者发行。本书将全球电影产业置于疫情的背景下,对于各国影业特别是中国和好莱坞的电影制片、发行与消费的商业系统进行了详细分析。

  当天启幕仪式中,本届青岛影视周通过数字技术开发出品的虚拟数字推荐官——演员“拾忆”正式对外发布。作为本届青岛影视周形象大使,虚拟数字人“拾忆”拥有链接穿梭电影世界、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能力,后期将广泛与影剧综艺项目及文旅产业等多领域进行联动,创造延伸产业价值,以虚拟+现实的技术,互动讲述影都故事,展望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目前“拾忆”首发视频已在全网视频平台上线,成为数字影视新IP。

  虚拟数字人取名“拾忆”,一方面源于其背景设定来自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数字串流,与数字11同音,代表虚拟代码。另一方面,作为青岛影视周数字推荐官,“拾忆”肩负了带领大家拾起青岛百年电影史回忆的使命。“拾忆”率真、幽默、机智、仗义、豪爽,具备跨世界、跨时空、跨次元超能力,可幻化为多形态,通过穿越能力探索多元世界,具备情感认同和共情能力。在现阶段,他将尝试以“演员”的身份令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实现共融。

  作为山东省“1+N”影视基地(园区)布局的核心,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影视之都”作为四张国际名片之首,高标准打造国内一流影视工业化基地,形成以青岛东方影都为龙头核心、“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影视双城联动、辐射全域的影视产业布局。目前,青岛东方影都所在的青岛影视基地累计入驻影视企业800余家,接待剧组300余个,电影票房产出超230亿元,成为全国重点影视拍摄基地、山东省影视核心园区。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文艺与浪漫是这座城市的底色,从青岛的第一座电影院建成伊始,电影就融入了青岛的艺术脉络,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本次影视周云集了国内影视行业众多名人大咖,对于“电影之都”青岛,他们纷纷说出自己心中的“告白”。

  “我觉得用‘电影之都’形容青岛是非常恰当的比喻,青岛不仅仅是风景如画,有各种各样的拍摄基地,非常适合电影各种风情的外景基地拍摄,而且青岛有一个著名的‘东方影都’,这是最现代化的拍摄基地,这些年来全世界的很多明星、电影业专业人士汇聚在此,青岛作为‘电影之都’将成为在全世界有影响的电影聚集地。”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主编崔保国说道,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和好莱坞的合拍电影数量越来越多,现在电影市场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我们进口大片占到中国票房的50%,近五年来,进口大片数量没有减少,但是我们进口大片的观影票房在减少。未来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可以通过好莱坞的渠道、品牌,通过合拍走向世界,获得更大发展。

  “我很喜欢青岛,很多年前在这里拍过戏,有很多好吃的,风景很漂亮,既有很多非常时尚的建筑,也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包括德式建筑,我都很喜欢。”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知名导演、编剧白一骢说道,还有很多室内景也非常熟悉,在整个城市定位规划上,未来像现实主义题材的东西,相信在青岛实施起来便利性更高一些。此外,青岛东方影都是中国所有影视基地中,唯一一个建设在城市里面的,它有非常好的大环境,整个配套设施、基地设施、摄影棚等的环境更有城市感,让大家在这工作感觉很好。

  东方影都国际会议中心内的电影展板。

  4月7日,青岛影视基地政策推介及兑现活动在青岛影视周上举行。活动现场,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西海岸新区分别推介了《青岛市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青岛西海岸新区关于支持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的若干政策》,并举行政策兑现仪式。

  此次推介的《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覆盖青岛市全区域和影视产业全链条,门槛低、奖补高,奖补范围扩大到网络电影、网络剧和网络微短剧等影视产业全门类。据介绍,来青岛摄制的影视项目,其“住宿费及有关摄制投入”可获20%-40%的资金补贴,每个剧组最高可达500万元;在青岛设立影视公司,并作为第一出品方或备案立项方、票房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影视项目,最高可获500万元奖励;入驻青岛并纳统的电影发行企业最高可获500万元奖励;影视衍生品业务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青岛出品”项目最高可获100万元奖励;优秀影视人才实训项目、优秀青年影视人才孵化储备项目,每项最高可获50万元资金奖补。

  青岛西海岸新区则从企业集聚、重点项目建设、精品创作、影视文化活动创办等方面给予扶持。自2014年起,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相继出台了多项精准有效的产业政策,在政策扶持拉动下,青岛影视基地产业实现大幅跃升,企业集聚放量增长,影视精品佳作频频,集聚影视企业800余家,包括耀客传媒、大地电影、华谊兄弟、爱奇艺等头部企业,《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万里归途》等工业化大制作影片在西海岸新区拍摄并获得高票房成绩。

  政策推介现场同步举行了政策兑现仪式,《流浪地球2》《世间有她》《莫斯科行动》等7个影视项目获得青岛影视业发展奖补资金480万元,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青岛宝荣宝衣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公司代表新区授补企业领取了西海岸新区兑现的1833.1万元政策补贴。据了解,近年来,青岛影视基地内企业和剧组已获政策补贴资金近2亿元。

  2023青岛影视周以“新技术·新视界·新影都”为主要议题,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大命题下举行的论坛也直面当下影视工业发展路径,与会嘉宾共话当下热点,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以“东方影都”为范本的实践经验则为影视行业推动构建影视生态,延展产业链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剧组盒饭难倒郭帆导演

  在4月7日下午举行的圆桌对谈“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交流活动中,来自于影视创作一线的制片人、监制等行业大咖齐聚一堂,就影视作品创作中遇到的行业痛点进行了坦诚交流。其中,《流浪地球》系列影片的制片人龚格尔在谈及电影工业化进程时,就提到了之前导演郭帆所深感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剧组)吃饭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但当一个剧组规模达到1700—2000人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而这背后是需要一个强大的科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来支撑的。”郭帆导演的困惑,其实也是国内影视剧组所遇到的难题。

  对此,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白一骢深有感触,作为此前大热的人气作品《三体》的出品人,他坦言,相对于电影的大手笔投入,电视剧的制作周期更长,单位资金更低,也就注定了电视剧在追求精细化的过程中非常困难,“我曾经形容许多剧组是‘兵荒马乱’的一个工作状态,我们去餐厅吃饭、做足疗都可以扫码完成,但是一个投资三五亿的戏却要靠吼叫、靠发单子去完成整个工作流程,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低级失误,比如发饭的时候不知道谁吃谁不吃,‘群头’虚报进组群演人数,等等,这些环节都会给剧组造成巨大的资金浪费。”

  工业化并不会消弭个性

  两位行业大咖提到的“盒饭”问题,只是影视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冰山一角,而由开心麻花团队出品的影片《独行月球》则尝到了电影工业化的甜头,《独行月球》制片人张莉坦言,《独行月球》是开心麻花第一次尝试科幻喜剧,“在最初的设想中,我们觉得做喜剧,开心麻花团队有经验,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做科幻。”但在东方影都的拍摄基地,因为此前有了《刺杀小说家》《流浪地球》等科幻类型片子的拍摄经验,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他们的经验和基础上,我们将电影文本转化成导演脑海里的画面,在流程上做了拆解,包括文字分镜,以及动捕虚拟拍摄的预览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准备。”张莉提到的虚拟拍摄预览,使用的正是东方影都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这是国内最具前瞻与市场开拓性的数字科技影棚项目。得益于这一“利好”,《独行月球》团队才能够安心地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喜剧元素的随机应变上,“喜剧是特别依赖演员的灵光乍现,以及拍摄现场与导演碰撞出来的火花,工业化的流程,以及科技力量的加持,得以将喜剧的宝贵元素予以精准呈现,难能可贵。”

  面对着来自于影视剧组的认可,参与此次论坛的东方影都“当家人”孙恒勤坦言,东方影都见证了一批优秀电影的成长和探索,“像是在2016年就到访东方影都的郭帆、龚格尔,还有饶晓志在这里拍摄的《万里归途》,以及博纳的《平凡英雄》等等,用虚拟化制作平台做预演,都为后续置景实拍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在流程化上向前走了很大的一步。”孙恒勤表示,东方影都所做的工作希望能够将好莱坞电影的工业化流程体系与中国电影制作的特殊需求结合起来,“在东方影都打造一套中国电影的标准化流程体系,就像丰田做汽车、房企做地产项目一样,做出体系来。”

  来源|(除署名外)青岛早报记者 刘文超 张孝鹏 吴冰冰 周洁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薛华飞 摄影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韩星 通讯员 李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