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女战士激动拥抱毛主席,摄影师:当时主席很难受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2年5月23日,这一天晴空万里,又是天气良好的一天。
而对于站在中南海怀仁堂的人们而言,这一天却十分重要,这将是他们难以忘怀的一天。
他们是志愿军的归国代表团,在这里将要接受毛主席、朱德将军以及周总理的慰问。
很快,领导人们如期而至,当毛主席到场时,按照事先安排的计划,一名女兵作为代表给毛主席送花。

一切都正常进行着,但这位女兵十分激动,在将花送到主席手上时,她忍不住拥抱了主席。
众人对此十分惊讶,而摄影师吕厚民则抓住这一瞬间拍下了一张经典老照片。
只不过后来,这名摄影师说,毛主席当时很难过,他说他想起了一个人。
毛主席那时他所想之人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让他如此黯然伤神呢?
吕厚民作为随行摄影师,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主席的情绪,那时主席并不开心,眼底里流露出一丝落寞和悲伤。
事后,他才想起来,主席大概是想到了他自己的儿子岸英。
当年毛岸英也参加了朝鲜战争,作为领导人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逃避战斗的理由。
毛主席自然是支持毛岸英的选择,那时,他是看着毛岸英登上战场的。

战争过后,志愿军回来了,但是他的儿子毛岸英却没能回来。
作为领导人,他为战士牺牲而感到遗憾;作为父亲,他为自己儿子死感到悲痛。
中海南慰问志愿军时,毛岸英已经去世了一年多。毛主席心中的悲伤已经少了许多。
但亲人的离去所带来的伤痛,并不能短时间消除、抚平,而是人生中永不停歇的雨天。
当时,他看着队列整齐的志愿军代表团,看着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他不禁想到了毛岸英。
如果自己的儿子能活着回来,说不定他也会站在队列之中,接受大家的慰问。
但这里没有如果,这是战争,战争不会对每一个人仁慈,它一视同仁。
1950年10月7日,晚上的中南海月明风清,毛主席设宴为即将去往朝鲜赴战的彭德怀司令送行,那时毛岸英也在席间。

宴会上,彭司令说到:“岸英是最早来找我当志愿军的,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首先站出来,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
其实,当初毛岸英私底下来找彭司令时,他就问过毛岸英真的准备好了吗。
“去朝鲜有危险,在工厂里面工作一样也是为国效力,支援抗美援朝了呀!”
但毛岸英去意已决,彭司令知道,这战场,他毛岸英是非上不可了,于是便通过了他的报名。
席上许多同志听后,立即表示反对,但毛主席却回答说:“我给岸英向诸位求个情,就让他去吧!”
10月19日,毛岸英参与志愿军司令部进入朝鲜,渡过鸭绿江,他们便抵达了目的地,即朝鲜北部昌城郡的大榆洞下。

现场条件异常艰苦,但他坚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很快便适应了俄语翻译和秘书这两项重要工作。
但当时中国志愿军的装备有限,就连传送情报的电台都是老式的,哪里比得过当时科技正处前沿的美国。
很快美国方面就发现了大榆洞下有频繁发报的现象,他们猜测此处一定有中方十分重要的指挥机关。
此时已是1950年11月24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已开始出现颓势,第二次战役进行到关键时刻。
彭司令运筹帷幄,布下大局,试图扭转朝鲜战局。
第二天早上,总共就睡了2小时的彭司令醒来,发现自己的地图不见了。
他性子直,大声问警卫员是谁动了自己的地图。
还没等警卫员说话,洪学智走进来告诉他:“地图在防空洞,大家都等着你来。”

彭司令心下了然,随后他了解到,就在昨天,洪学智观察到司令部上空有几家敌机盘旋在上空。
这令人不得不怀疑,敌方是想发起空袭。两人刚走进防空洞不久,外面就传来尖锐的投弹声。
他们对此在熟悉不过了,美军投下的是汽油弹,这种飞弹一落地,就会燃起熊熊烈火,鲜少有人从里面逃出来。
这个时候,一个脸被少了一半的参谋跑进防空说:“不好,毛岸英和高瑞欣都在屋里面,来不及了……”
彭司令一听就急了,急忙跑出防空洞边上,边跑还边喊着“岸英”,心中希望他能逃出来。
警卫员和周围几个人都吓坏了,连忙拖住彭司令说:“彭司令,你现在不能去!你死了,谁来指挥我们!”

彭司令嘴里骂骂咧咧,眼里早已留下了泪水。等到空袭结束,彭司令第一个冲出去,在废墟里翻找着。
他希望两个年轻人还活着,不要让他找到遗体。
然而事与愿违,很快,他就在司令部周围找到了两具被烧焦的遗体。
末了,他怀着悲痛,又想起毛主席送行前对他说的那句话:“这是战争。”
战争是无情的,而抗美援朝战争又是一场以中国人民的血肉之躯铸成的战争史诗。
为毛泽东献上鲜花的女兵名叫解秀梅,作为一名文艺兵,她获得了一等功。
在荣耀的背后,包含着了这位姑娘许多不为人所知的艰辛。
解秀梅是第68军202师政治部的一名文艺兵,1951年6月,第68军奉命进朝作战。
由于前线缺乏兵力,解秀梅等一众文艺兵也一统前往了朝鲜前线。

解秀梅在革命区中,算是最早参加革命的那一批。抗日战争时期,年仅9岁的解秀梅就已经在为革命而奋斗了。
那时候,解秀梅还是一个地下联络员,她的工作就是帮助游击队打探消息,还有充当哨兵之类的角色。
这样的生活,让解秀梅慢慢适应了战争,比起同龄的孩子,她要沉稳得多。
1951年2月,68军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动身前往朝鲜,解秀梅虽是文艺兵,却也是此次前往朝的一员。
她事后回想起来,那时自己既激动又忐忑。
激动的是因为自己身为一名军人,她终于有机会真正面对敌人,为国杀敌;忐忑的则是自己马上要前往另一个国家,那里充满了未知的凶险,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战场。

1951年6月,抗美援朝的第5场战役结束,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再也没有任何反攻的希望,溃不成军。
但由于连番激战,我方所有部队都已打得精疲力尽,68军为巩固三八线的防线,决定入朝作战。
在朝鲜作战的时候,条件十分恶劣,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资,士兵们吃不上饭。
所以当他们饿着肚子奔赴战场时,解秀梅才会如此担心自己的战友。
为了能够获得足够的军粮,解秀梅甚至冒着被美国空军发现的风险,跑遍整个战区,四处搜寻野菜。
仅仅4天时间,解秀梅就挖了150多斤的野菜,这些东西吃起来并不能管饱,但至少减轻了许多士兵的饥饿感。
因此,她还被评为队中的行军模范,后来更是被授予“三等功”,要说在行军过程中,这种荣誉可不多见。

而对于解秀梅来说,这只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后来,朝鲜战争愈演愈烈,从一线战场撤下的伤者也越来越多,于是,解秀梅便被安排到了一家野战医院继续行动。
说是野战医院,实际上只有几十个简陋的茅草房,解秀梅便从那里做起了野战医院的护士。
在战地医疗中心工作期间,解秀梅见到了不少受了伤的战士,这些人要么是被子弹打穿,要么是四肢残缺,更多的人是被人从外面抬进来,浑身是血。
对于一个初次参战的人来说,这是何等的震撼,恐怕会留下许多阴影。
不过解秀梅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一有伤者送来,解秀梅就忙着给他们清洗消毒、包扎伤口。

解秀梅所在的医院在赤水城的一座小山上,那里非常的偏僻,但是美国的战斗机整天都在天上盘旋,所以他们还是被发现了。
有一天,解秀梅回到医院,看到医院被美军扔了一颗汽油弹,里面还有人没撤离出来。
解秀梅二话不说,冲进正在燃烧的医院,背起一个伤员就跑。
因为当时的局势非常的凶险,伤员不愿拖住解秀梅,便让她把自己留在这里,让她逃跑,可解秀梅执意要一起走出去。
两人正说着话,天上突然掉下一枚炮弹,解秀梅来不及多想,便抱着那名受伤之人,用自己的身躯挡在了伤员面前。
最后那名伤员没事,倒是解秀梅的右手被炸得流血不止,经治疗后,解秀梅的右手手臂上还是留下了一道铜钱大小的伤痕。

没过多久,解秀梅的英勇事迹就在军队里广为流传。
指导员知道之后,主动要求为解秀梅记一等功,并且在朝鲜战线上举荐解秀梅,后来还被委派成为了一名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
后来也就发生了在中南海拥抱毛主席的那一幕,解秀梅作为一名战士十分优秀,她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完成了她无法想象的事。
而毛主席透过她那朝气蓬勃的精神,联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岸英也无可厚非。
虽然毛岸英英年早逝,但他作为一名战士也相当优秀。
“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这是经常出现在毛岸英日记里的一句话,作为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时刻将父亲当做自己的榜样,这句话便是证明。

早年还是小孩的时候,因为国民党的迫害,他失去了母亲杨开慧,他带着弟弟曾在街头流浪生活。
但很快就有人接应兄弟俩,于是他前往苏联生活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曾参与了苏军大反攻。
1946年,毛岸英于1月返回延安时,到枣园去“劳动大学”学习。
他向当地农民吴满有“跟班学习”,对农村和农民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47年的春天,国民党中央军进攻延安,毛岸英跟随中央北撤,前往山西郝家坡搞土改工作。
那时,他在给父亲毛泽东的信中写道,他认为,干部如果没有群众的监督就会变坏。
另外,他还提到这两个月的土改工作,比他蹲在延安机关两年学到的东西还多得多。
毛泽东在收到信件后十分欣慰,并在此基础上对毛岸英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他希望毛岸英能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要谦虚,向人民学习,只要坚持,总归是有进步的。
在此之后,毛岸英将父亲的这句教诲谨记在心,一直于普通干部群众同吃同住,从不搞特殊。
到了北京工作以后,很多亲属和朋友都来信,要他安排工作。
有些人甚至是到北京来求他安置,但是,他总是顾全大局、识大体,从不违反自己的原则,搞个人关系
对于亲属和亲属提出的无理要求,他也坚决反对,严肃地加以批评。
毛主席是看在眼里,对自己这个孩子相当满意,他的身后成长起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其实,毛岸英在战场牺牲后,一直到第二年1951年,开年第二天,毛泽东才得知这个噩耗。

那时,他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愣住了,坐在椅子上一声不吭。他没有流泪,但眼眶却早已湿润。
但战争还没结束,他不能影响大家,他还宽慰检讨自己的彭司令:“打仗总是要死人的,无法只顾及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
但作为一名父亲,至少青年时期的毛岸英,是毛主席看着长大的,他怎能不伤心呢!
后来,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将日记拿给毛主席看,她代丈夫问及日记里反复提到的那句话。
毛主席对她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寥寥8个字,道尽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肯定与思念。
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毛岸英不论作为儿子还是战士,都是他的骄傲,并且毛岸英是广大人民的骄傲。

在短短的28个年华中,他没有虚度光阴,而是成长为了一名坚不可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那坚定的信念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而像解秀梅这样后继的战士同样也值得我们敬佩,他们学习前辈的精神,同样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为祖国建设鞠躬精粹、奉献一生。他们,也是我们广大群众的骄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