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杨虎城遇害,半个世纪后其孙找到真凶:祝您活到110岁

2006年4月,河南省漯河市某村,老汉杨钦典家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爱国将领杨虎城之孙杨翰。
杨钦典并不惊讶,自己是当年杀害杨虎城的凶手,杨翰此番前来必然是为了“报仇”,可当他说出真相后,杨翰却说:“祝您活到110岁。”
这究竟怎么回事?面对不共戴天的杀亲凶手,杨翰缘何有此反应?当年杨虎城被杀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1936年,日军的铁蹄全面侵入中国,继攻下东三省后将魔爪又伸向了其他地区。时值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党领导人提出国共合作抗日主张,可国民党方面却不为所动,局势始终僵持不下。
眼看国民党依旧沉浸在“攘外必先安内”的美梦中,爱国将领杨虎城和张学良在劝谏未果后,于12月12日在临潼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成。
张学良和杨虎城
然而,这场风波却为杨、张二人的后路埋下祸患。蒋介石小人心肠,自恃为党国领袖的他必然会寻机报“兵谏”之仇。于是,就在西安事变过去仅一个月,蒋介石就开始了他蓄谋已久的复仇行动。
最先遭殃的是张学良,就在他护送蒋介石回重庆没多久,蒋介石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张学良软禁在了浙江慈溪。这一关就是十年光景,所幸因为蒋介石忌惮张作霖,张学良没有被继续迫害。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虎城,相比于对待张学良,蒋介石对杨虎城可就没那么“仁慈”了。一开始,他逼迫杨虎城交出兵权,又以“出洋考察”的名义将他赶到欧洲,直到抗战爆发,杨虎城这才偷偷回国。
可让杨虎城没想到的是,蒋介石似乎早就料到一切,在暗处悄悄布号好了一张无形“大网”。当杨虎城和家人走下飞机的一瞬间,军统头子戴笠便带着特务们一拥而上,将他们关进了暗无天日的牢房。
从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威武将军,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在贵阳,在重庆白公馆,不论更换多少地方,杨虎城和他的妻儿始终过着不见天日的牢狱生活,如此物是人非之境,任谁也会感到凄凉伤感。
杨虎城不会想到,这场没有原因的扣押一晃就是整整12年。12年里,他虽然迎来了女儿杨拯贵,但妻子谢葆贞却在不久后因为心力交瘁,于重庆渣滓洞含恨而逝。

后来,蒋介石迫于压力将政权交给李宗仁,对待释放杨虎城和张学良一事上,李宗仁的态度很积极,当即就签了命令。可一连过了好多天,张、杨二人还没露面,这一问才知道,原来又是蒋介石在从中作梗。
尽管蒋介石没了实权,但他的麾下依然拥有大批忠心耿耿的走狗,他们为了拖延放人,可谓是用尽了各种卑劣手段。

后来,解放军攻下南京后,被磨没了耐性的蒋介石作出决定,要对杨虎城等人“赶尽杀绝”。
然而此时,身处渣滓洞里的杨虎城仍没有灰心。他想起了秘书宋绮云,那个当初劝说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共产党员。本指望宋绮云能帮他逃脱,可没多久,坏消息便传了过来,给杨虎城泼了盆冷水。

1941年,宋绮云和夫人徐林侠、还有夫妻俩八个月的儿子“小萝卜头”宋振中都被敌特抓进了大牢。和杨虎城一家一样,他们也先后被转手了很多地方,期间受到了国民党各种折磨,但从来没有屈服。
宋绮云的儿子宋振中之所以被叫“小萝卜头”,是因为他也从小生长在监狱里。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宋振中头大身子小,远远看上去就像个刚成形的小萝卜,所以才被狱友们冠以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外号。
宋绮云烈士一家
而对于这些,杨虎城最初是不知情的。虽然他们都被关在重庆渣滓洞,但因为消息闭塞,彼此间并不能互知近况。在杨虎城的要求下,宋绮云一家也被转了过来,却不成想这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
宋绮云一家被转移到了杨虎城一家所在的牢房,可还没等杨虎城和宋绮云这对旧友叙旧,蒋介石那边便已向特务头子毛人凤下达了“秘密处决”的最后通牒。很不幸,杨、宋两家刚好名列“榜首”。
毛人凤
随后,毛人凤喊来了周养浩和徐远举。二人领命后,又提起了“小萝卜头”宋振中和杨虎城的小女儿杨拯贵。这两个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子,不晓得应当如何处置。结果蒋介石得知后,却大怒道:
“有什么难的?两个孩子一并处决就是了,留下他们干什么?”
周养浩
周养浩和徐远举不敢怠慢,连忙从自家部下里挑选得力干将,负责执行此次任务。经过筛选,杨钦典、杨进兴、安文芳、熊祥、陆景清和王少山六人组成暗杀小组,开始着手实施这场悄无声息的暗杀行动。
杨钦典出身平凡,自小在贫苦的农村家庭里长大,直到机缘巧合加入胡宗南的骑兵队后,人生才迎来了转变。
凭借着良好表现,杨钦典很快就从骑兵晋升为蒋介石的私人警卫,并开始从事特务工作。
杨钦典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白公馆当看守班班长的杨钦典,和被作为“政治要犯”关进来的宋绮云相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宋绮云的革命理念“感化”了杨钦典,帮助宋绮云等人做了很多事。
此时在宋绮云的熏陶下,杨钦典已经对共产党很有好感,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最后会被选为暗杀杨虎城、宋绮云等人的“刽子手”。可铁令如山,杨钦典无法公然反抗,最后只得违心接下任务。

在刺杀小组里,最老奸巨猾的当属杨进兴。他深知杨虎城和宋绮云都是曾驰骋沙场的将军,身手不凡,放在一起处置必然会受到阻碍。这时,王少山和熊祥提出了一记“狠招”。
“既是如此,不妨将杨、宋两人分开行刺,先用白布蒙住他们的嘴,再拿匕首狠狠地刺进胸膛。这是最稳妥的办法,效率高又不易被人察觉。”

杨进兴大喜,决定就按照这个计划行动。行刺之日当天,杨虎城和儿子杨拯中坐上一辆车,小女儿杨拯贵、宋绮云一家和杨虎城的副官阎继明、张醒民则同乘另一辆车。
但当路程走至一半时,杨虎城等人和宋绮云等人的车分开了。周养浩先将杨虎城一行带到了歌乐山的松林坡,称是蒋委员长有令,请杨虎城在戴公祠暂住两日,过后会将他们送到台湾。
戴公祠
杨虎城不疑有他,跟着抱着谢葆贞骨灰盒的儿子杨拯中一道,走上了三百多级的台阶。不料,刚到门口的二人连门都没推开,躲在暗处的杨进兴等人就冲了出来,不由分说的用白布捂住了父子俩的嘴。
紧接着,杨进兴等人又将目标集中在杨拯中身上。还未成年的他根本来不及反抗,就被王绍山一刀刺穿腰部,汩汩的鲜血瞬间汹涌而出,杨拯中当即吐出一大口鲜血,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喊道:“爸,快跑!”

此时的杨虎城才察觉到事态不对,可一切都太晚了。躲在他身后的熊祥冷笑着掏出匕首,随后恶狠狠地连刺数刀下去,一代爱国名将杨虎城就这样倒在了血泊里,再也没能盼来解放的黎明。
杨虎城父子遇害了,可暗杀小组的任务还未结束。看着还留在车里的“小萝卜头”和杨拯贵,杨钦典心中悲戚,连拿着匕首的手都止不住颤抖。

杨钦典明白,他们不过是涉世未深的孩子,没犯下过什么不可饶恕的罪孽,如今却反成了国民党的“逆鳞”,要承受和父母一样的命运,这如何不让人觉得残忍?
载着宋绮云一家的车向前一路疾驰,最后停靠在松林坡。宋绮云和徐林侠夫妇带着杨拯贵和“小萝卜头”刚踏进屋门,就被杨进兴等人乱刀刺死,而杨钦典也一把将“小萝卜头”按倒在地,掐住了他的脖子。

可不知怎的,当听到“小萝卜头”微弱的呻吟声时,本想痛下杀手的杨钦典又动摇了。他想放“小萝卜头”一条生路,可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旁边的杨进兴就已经一刀刺在了“小萝卜头”的身上。
“真是废物,这么久连一个小毛孩儿都解决不了,亏你还是个经验丰富的特务!”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安文芳也已经杀死了杨拯贵。而至于被提前带走的副官阎继明和张醒民,虽然没被立刻处死,但两个月后,他们亦在重庆大屠杀中不幸遇难。
将杨虎城等人全部杀死后,杨进兴等人将他们的尸体击中埋在了一处花台下。或许是为了毁尸灭迹,防止我党发现,这些特务还用镪水浇灌了尸体的面部,使其面目全非,无法被人识别身份。
杨虎城将军等英烈遗体被发现
杨虎城、宋绮云等人被“处决”的那天是1949年9月6日,距离新中国成立仅一个月不到,但这些英烈却再也不能等到那天的到来。
任务结束后,毛人分别给周养浩、杨进兴和熊祥发了200元银洋,杨钦典也拿到了50元银洋。可看着那白花花的银洋,杨钦典只觉得更加忐忑难安,想起那些牺牲的英烈,他怎能心安理得的接受它们呢?
这之后,杨钦典依然留在重庆白公馆看守“政治要犯”,过着和平时并无二致的日子。一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败退重庆,蒋介石临撤走前下达指令,要求处死白公馆和渣滓洞所有的在押革命志士。
不久后,杨进兴等特务便发动了残忍的“11.27大屠杀”,疯狂的杀戮过后,白公馆的革命同志仅剩下含罗广斌在内的19人。当日午夜,杨钦典接到了处决这批人的命令,这让他又开始犹豫起来。
罗广斌
自从那日宋绮云和杨虎城等人遇害后,杨钦典一直处于悔恨的情绪里。他的异样被眼明心细的罗广斌尽收眼底,于是为了能争取杨钦典,罗广斌等人反复为他做工作,还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告诉了杨钦典。
听完这些,杨钦典的内心是震惊的,因为国民党的消息封锁,他并不知道中国早已迎来新生。他本想着去找杨进兴问话,可那群特务早已逃之夭夭,这时雷天元又催促杨钦典,要他快点除掉罗广斌等人。

但这一次,杨钦典下定了决心,他不会再让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他接受了罗广斌等人的策反,而作为回报,罗广斌等人也会在杨钦典自首时,为他出面做担保。
很快,杨钦典开始静待时机,找准机会将罗广斌等革命同志放走。幸运的是,那时白公馆的特务们都被调走了,杨钦典本人掌管着所有牢房的钥匙,这让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声东击西”的好主意。

“等下我先上楼吸引他们注意力,你拿着钥匙,等听到我剁脚的声响后,就赶紧带着大家往后山逃,千万别回头!”
出发前,杨钦典郑重其事的将钥匙交给罗广斌,随后上楼。就这样在杨钦典的帮助下,罗广斌等19人成功越狱。11月30日,重庆解放第二天,杨钦典主动到重庆市公安局自首,罗广斌等人也一并陪同。

因为罗广斌等19人出具的记有杨钦典照顾共产党员、帮助越狱的书面证明,加上杨钦典本人认错态度良好、有将功补过之行为,故而公安局最终放弃追责,甚至还主动邀请杨钦典留在局里工作。
不过,杨钦典最终还是婉拒了重庆市公安局的好意。他自认为是有罪之人,不该享受如此优厚的待遇。他唯一的诉求就是能回到家乡安心务农,于是组织上便给他发放了路费,让杨钦典回到了老家。
回到家乡后,杨钦典一直老实本分的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尽管乡亲们依旧视他为“叛徒”,但他也从未给自己辩解。这一切直到罗广斌的《红岩》出版后,杨钦典的事迹才被所有人知晓。
“若没有杨钦典的将功折罪,白公馆剩下的19个人会全部被杀死,那么,狱中党组织的血和泪的嘱托就不可能被保存下来。所以,杨钦典最后的义举,应该说对保存这些史料及了解大屠杀真相的人来说,在客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4年11月27日,“11.27大屠杀”殉难烈士纪念日当天,已经86岁高龄的杨钦典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了活动现场。他亲手为烈士们焚烧了冥币,声泪俱下的讲述着自己这些年的愧疚,许久无法平静。

时光荏苒,转眼间杨钦典已是垂暮之年。但他不会料到,时隔半个多世纪后,杨虎城的后人会主动上门,只为探寻当年的真相。在了解完来龙去脉后,杨钦典老泪纵横的握着杨翰的手道歉,但杨翰却笑道:
“老人家,我不怪您。相反,我还要为您送上祝福,祝愿您能活到110岁!”

遗憾的是,杨翰的祝福未能一语成戳,就在这场世纪会面结束后的第二年,杨钦典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89岁。伴随着他的离去,那场尘封于历史烟云里的沉痛往事,至此也终于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