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吴国桢参加蒋介石寿宴,返程发现车子被蒋做手脚

  1952年,吴国桢参加了蒋介石的寿宴。回程时,他发现自己的车被蒋某动过手脚。闹得沸沸扬扬的“吴国桢事件”:

  1954年3月17日,蒋介石在美国“总统府”正式向身在美国的吴国桢下达所谓“总统令”台湾,并要求美国“立即将吴国桢引渡到台湾”,“追究其法律责任”。

  

  其实早在几年前,吴国桢还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而他的妻子黄卓群与宋美龄更是亲如一家,一度亲如姐妹。

  直到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的头几年,吴国桢先后担任台湾省“主席”和“行政院特派员”,可见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和依赖。

  然而,蒋介石一翻脸,吴国桢差点死掉。

  这个曾经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的男人,怎么会与蒋介石“水火不相容”,并被连蒋介石都追杀?

  这一切都要从吴国桢的经历说起。

  

  一是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

  众所周知,作为国民党的“元老”人物,吴国桢从一开始就坚定地选择了站在国民党一边。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吴国桢曾经有一个忠于金兰的“好兄弟”。

  而这个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

  

  1913年,周恩来考入南开中学;次年,吴国桢也考入同一所学校。

  因为吴国桢的哥哥吴国兵和周恩来是同学,周恩来和吴国桢在哥哥的“牵线搭桥”下逐渐熟络、相知。

  除了共同好友李金富外,三个热血有志的爱国青年一拍即合,模仿三国演义中的“刘关璋”结拜异性兄弟,并约定一定要

  

  然而,命运捉弄人。

  中学毕业后,周恩来选择了日本留学,而获得清华大学留学资格的吴国桢则踏上了求学之路。

  而在读书的时候,我逐渐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鄙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回国后,吴国桢希望以美国为“榜样”来“改造”中国的他,选择了国民党作为自己的目标。

  而在加入国民党后,他迅速成为了“亲美派”中的得力领袖当时的宋美龄。

  

  在国民党时期,吴国桢留学美国的经历对蒋介石来说也是“宝贵的”。

  一方面,他可以通过吴国桢了解“西化”;另一方面,他可以通过“重用吴国桢”向美国示好——在美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回到国民党,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这无疑是对美国思维和教育能力变相的“肯定”。

  其实在国家动荡的那段时间,蒋介石真的很看重吴国桢。

  在蒋介石的语录中,他甚至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像对待吴一样对待别人”,可见蒋介石当时对吴国桢的信任度很高。

  

  然而,随着吴国桢事业的步步高升,他与“嫁给金兰”的周恩来的兄弟情也渐渐走到了尽头。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与吴国桢相遇,两人就各自的政治立场发生争执。

  周恩来大吵大闹,本来就对的吴国桢却被他的公开辩论弄得哑口无言,恼羞成怒。两人最终分手,旧情在各自的选择中被抹杀...

  

  图周恩来和吴国桢

  二、一颗危险的“种子”

  2009年的卖座电影《建国大业》,有一段蒋介石长子蒋经国“打虎”的片段。

  虽然这个情节只放映了几分钟,但这个情节背后折射出的真实历史,却是为蒋介石怀疑甚至暗杀吴国桢埋下了伏笔。

  1947年底,国民党高层“下定决心”在上海实施新的货币改革政策,以解决严重的通货膨胀、资本家囤积居奇、民生民生等经济问题。

  其中,被蒋介石选中去上海打经济战的“教练”,就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大展拳脚的蒋介石长子蒋经国.

  

  图《建国大业》蒋氏父子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蒋经国起初确实在上海做出了一些“成绩”。

  同年9月,蒋经国以“乘机牟利”罪判处时任财政部机要秘书陶启明枪决。

  随后,蒋经国逮捕了父亲的多年好友、杜月笙的儿子杜卫平,以炒作金融罪移交特别法庭审理和量刑。

  在当时的上海,手握“尚方宝剑”的蒋经国确实斩杀了不少“贪官”。

  然而,在蒋经国还未有所建树之前,他雄心勃勃的“打虎计划”却撞到了一块“铁板”,那就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

  

  严格来说,孔令侃和蒋经国还是有些“血缘关系”的。

  因为与蒋介石没有孩子,蒋经国的“继母”宋美龄一直宠爱着自己的小侄子孔令侃。

  于是,当听说蒋经国要来抓他的时候,孔令侃第一时间就把宋美龄搬来做他的“靠山”。

  不愿直接出面的宋美龄,选择通过“闺蜜”黄卓群找到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吴国桢。

  

  其实,深受美国思想“影响”的吴国桢,一直主张资本可以自行调节市场。尤其是蒋经国来沪后,吴国桢深感市长权力被掏空。

  所以,早在蒋经国对“四大家族”出手时,吴国桢就多次写信给蒋介石,要求蒋介石放弃“打虎”。

  

  而当蒋经国将刀移到孔令侃的头上,与吴国桢形成对峙时,蒋介石坐不住了。

  当时,全国解放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蒋介石害怕失去宋美龄家族和宋美龄的支持。损坏的。看到几天的努力付之东流,还“收割”了上海市民的嘘声,狼狈下台的蒋经国非常恼火。

  听到吴国桢提出取消行动的建议后,气得无法动摇宋美龄等人的蒋经国干脆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吴国桢,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种子”。

  

  三、与蒋经国的矛盾逐渐加深

  1949年,吴国桢在与蒋介石为难的情况下逃往台湾。

  因为刚到台湾的蒋介石急需美国的“承认”。

  因此,拥有多年留美经历的“亲美派”高官吴国桢成为蒋介石“表态”的最佳人选。

  

  为了向美国人“示好”,蒋介石不惜拉下仅担任台湾省“主席”不到一年的陈诚,将吴国桢推上台这个“宝座”。

  接到转会令的时候,吴国桢非常吃惊。他甚至委婉地对蒋介石说:“陈诚将军做得不好吗?”现实考虑:“我希望你们以后全力以赴争取美国的援助。”

  

  蒋介石的肯定和信任给了吴国桢很大的“鼓励”。

  尤其是后来的总统府会议,被迫退位又不愿辞职的陈诚开始针锋相对地与吴国桢对峙,让他处处奔波难上加难。

  而当心灰意冷的吴国桢向蒋介石提出辞职时,蒋介石不仅拒绝了,还安慰他说:“他跟你打,你就跟他打,我支持你。”

  

  其实,吴国桢当时只要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蒋介石在这背后给他挖的“陷阱”。在蒋介石的推动下,吴国桢除了美国的暗中支持外,四面树敌,在台湾政坛一无所有,而这正是蒋介石乐于看到的结果。

  然而,被蒋介石所谓的“信任”冲昏了头脑的吴国桢,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危险信号。

  

  他开始不遗余力地发表对蒋介石各项政策的看法。

  尤其是蒋氏父子在台湾的“垄断”,吴国桢认为不妥,直接选择与蒋经国正面对抗。而这种行为无疑加剧了蒋介石对他的怀疑和恐惧。

  退守台湾后,蒋家最大的心愿和目标就是“反攻大陆”。

  因此,在蒋介石的默许下,蒋经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间谍,如此庞大的间谍力量,必然急需大量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吴国桢作为台湾省的“主席”,一方面要养活台湾800万居民,另一方面要给国民党官僚提供奢侈的生活。”。

  迫于压力,吴国桢曾向同事抱怨:“我只做消极的事,不给他钱,所以蒋经国一定恨我。”他还去向蒋介石提议,这特种部队“必须改革”,认为“不管是什么组织,都不能随便抓人。”在蒋经国的耳边,他对吴国桢的仇恨显然更上一层楼了。

  

  据史料记载,吴国桢与蒋经国曾数次对峙,而让矛盾雪上加霜的是“汪哲夫案”轰动台湾。

  当时,王哲夫是台湾一家火柴公司的总经理。

  但是,因为公司董事长过去拍过电影,内容暗示对蒋介石不满,同为公司高层的王哲夫被台湾省安全司令部逮捕处决。

  

  当时担任保卫司令部司令的是吴国桢,但蒋经国已经联合副司令员,完全避开了吴国桢在部里的权力。

  因此,得知此案后,一直对蒋经国的特种部队持批评态度的吴国桢大怒,要求立即释放王哲夫。

  看不下去的两人甚至一度在蒋介石面前大吵大闹,要求蒋介石“伸张正义”。

  虽然王哲夫的刑期从死刑减为七年,但吴国桢和蒋经国的矛盾最终还是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四、死里逃生,悟出真相

  其实一开始,由于有美国的“撑腰”,蒋介石还是很信任吴国桢的。

  可惜吴国桢显然没有“放手”。面对蒋氏父子,“正直”的吴国桢经常跑去给蒋介石提出所谓的“硬性建议”。

  

  如果这些都是蒋介石能接受的。

  然后后来,在蒋介石真的开始打算传给蒋经国之后,吴国桢和蒋经国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他对蒋经国继位的不赞成,让他对吴国桢真的有一颗“杀心”。

  

  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的吴国桢,仍然沾沾自喜地对蒋介石说:“如果君佐深爱靖国兄弟,就不该让他掌管特务。成为焦点。”人们的仇恨。”

  不过,这句话明显击中了蒋介石的“肺管”。

  在后来参谋的回忆中,蒋介石听到这句话时,怒斥道:“别说了!”然后他走开了,留下满屋子的人面面相觑。

  就在这个时候,吴国桢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在蒋介石面前“失宠”了。

  

  而从侧面证明这一点的是美国的情况。

  1952年,美国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并获胜,台湾省与美国的关系也有所改善。

  过去一向“亲美”的吴国桢顿时认为自己在国民党“没用”,蒋经国上台是“既成事实”。左边。

  

  然而,在吴国桢递交辞呈之前,蒋氏父子已经开始“痛杀他”。

  1952年10月30日,蒋介石特意邀请吴国桢夫妇到台北郊外的草山上,以“生日”为名聚餐,并在山上过夜;

  第二天,吴国桢夫妇准备回台北,蒋介石还派司机送行。不料吴国桢的妻子黄卓群突然肚子痛,夫妻俩为了方便临时停在了半山腰。

  

  黄卓群解决完问题后,吴国桢夫妇回到车上,发现一直在开车的司机正盯着车发呆:

  原来是三个轮子上的螺丝这辆车在某个时候被拆除了。而如果吴国桢夫妇没有中途暂时停下,他们还要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行。一旦遇到转弯,车子的三个轮子就会一个接一个的飞出去,整个车子就会连同车子一起毁掉。

  

  死里逃生的吴国桢终于意识到,自己早已成为蒋氏父子的“眼中钉”。因此,从1953年3月开始,吴国桢多次向蒋介石提出辞去台湾省“主席”职务,并于4月应邀与夫人赴美。

  然而偏执狂的蒋介石还是将吴国桢的父亲和年幼的儿子留作“人质”,只批准夫妻二人离开台湾。

  吴国桢临行前,曾反对他的“政敌”陈诚、蒋经国到机场送行。

  在机场表面上说说笑笑的背后,说不定就是这些“赢家”在向吴国桢炫耀呢!

  

  五、美国会老去

  当初,刚到美国的吴国桢,为了父亲和年幼的儿子的安危,始终谨言慎行。

  然而仅仅半年之后的11月,蒋介石突然下令解除与吴国桢一直是朋友的王士杰的“总统府秘书长”职务“弄虚作假,不履行职责”。

  而“吴国桢借王士杰之手‘携款潜逃’”的传闻随即在台湾掀起。

  

  得知消息的吴国桢,立马写了一篇文章《辟谣声明》,希望能在台湾发表。

  然而,当吴国桢将内容交给留在岛上的吴父时,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找遍了全台媒体,却都没有愿意刊登这篇声明的

  ——显然,各大媒体也都收到了消息,无人敢得罪独揽大权的“姜家王朝”。

  

  蒋氏父子的“咄咄逼人”,也让吴国桢彻底“撕破脸”。

  1954年2月,吴国桢在美国接受电视采访,批评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政府“太专制”,没有民主;他认为蒋介石“任人唯亲,排斥异己”,所以“不容他”。

  消息一发出,立刻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

  同年3月17日,蒋介石正式颁布《总统令》,免去吴国桢“行政院委员”职务,开除其党籍,并要求统一声明“尽快将吴国桢引渡到台湾”,“让他接受法律裁决”。

  

  然而,美国作为“搅屎棍”,和当年的蒋介石一样,乐见“狗咬狗”。

  因此,美国不仅拒绝了蒋介石的引渡请求,还不断约谈吴国桢,揭露更多台湾“蒋氏王朝”专政的内幕。

  另一方面,因为不敢得罪美国,也怕吴国桢泄露太多隐私。

  于是,蒋介石在泄愤似的向外界公布了吴国桢的“十三宗罪”后,只好草草收场。

  吴国桢作为阿姆斯特朗大学教授一直躲在国外,直到1984年因病去世。

  

  其实回顾历史,吴国桢也有过几次“改邪归正”的机会。

  早在皖南事变之前,周恩来就不断派人联系他,希望吴国桢能另辟蹊径。同样,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也不忘再次笼络昔日的才俊好友。

  只是当时的吴国桢充满了“愚忠”,不肯回头,才导致他险些丧命,败在他乡的悲惨结局。

  

  这个曾经的热血青年,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

  然后,一步错,一步错。

  晚年,吴国桢在1984年春天收到邓颖超、杨敬仁等人的来信,邀请他“回国观光”。

  当时他很激动,但最终还是因病未能成行。不知道如果吴国桢有机会踏上自己的祖国,看到欣欣向荣的新中国的新面貌,他会作何感想?

  或许,他也会后悔自己错误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