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就会念艳词...他活成了大宋榜样

庆历四年(1044年)九月,富贵宰相晏殊被罢相,贬知颖州,退居二线,颐养天年。
老晏宝刀未老,勤耕不辍,短短几年连生三子四女(共有八子六女),晚年生活嗷嗷精彩。
七子晏几道【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二十三日】就是他57岁生的。
小晏自幼天资聪颖,四经五书,诗词歌赋,样样出彩,晏殊对老七格外宠爱。
不仅给了小老七荣华富贵,让他得以荫封为官,还亲自教儿子读书识字。
可小晏不仅继承了老晏的文学基因,诗酒风流也不遑多让。
有一次,晏殊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
酒过三巡,老晏兴致盎然,忍不住想秀秀娃。
他把小七叫出来,念几句诗,给大家伙儿助助兴,主要是给自己长长脸。
当时晏几道才5岁,却一点也不怯场,大大方方走出来,奶声奶气地念起了一首词:
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小晏还没念完,老晏嘴里的酒差点给喷了出来。
因为,这是青楼圣手柳永的代表艳词《蝶恋花·凤栖梧》!
好家伙,宰相公子竟然爱背艳词,这事儿要传出去,成何体统,晏家门风何在?
霎时间,所有宾客面面相觑,老晏更是羞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他赶紧呵斥小晏:谁让你学这些的,赶紧住口。
晏几道委屈巴巴地擦了擦眼泪,解释道:我平时听你们都在唱,觉得好听就学了。
此言一出,大家伙再也绷不住了,放声大笑。
得,这下丢脸丢大发了。
老晏只能嘟囔一句“孺子不可教也”,化解尴尬。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你们,哼!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二十八日,晏殊病逝,晏家失去了最坚实的靠山。
虽然晏殊执政多年,树大根深,晏殊大女婿富弼是当朝宰相,二女婿杨察担任三司使,晏殊的得意门生欧阳修等人也在京中为官。
靠着这些关系,晏几道依然可以保持富贵生活。
可车水马龙的晏府,逐渐有些门庭冷落。
晏殊的几个儿子,长子晏居厚早逝;四子晏崇让是晏家唯一的进士,官却不大,其余诸子没什么才华,根本拿不出手。
年幼无知的晏几道或许还有些后知后觉,可抚养他的二嫂张氏已经切实体会到了现实的霜刀雪剑。
张氏迫切希望才华出众的晏几道肩负起了重振家声的重任。
然而,事与愿违。
晏几道是个叛逆桀骜的主,生性高傲,不愿受约束,一门心思想当个文艺青年,整天和黄庭坚、郑侠、吴无质、王稚川等人饮酒唱和,潜心六艺。
他压根没打算参加科举,也没想着利用父亲姐夫的关系,谋取功名。
终其一生,都没考中进士。
宋朝没有进士功名被称为杂出身,只能当一些小官,鲜有人能飞黄腾达出人头地。
晏几道以荫封入仕,做个小官,上班打卡摸鱼,应付应付。
不客气的说,他一直沉浸在贵公子浪漫生活中,迟迟没有走出象牙塔,面对现实挑战。
或许,他从来都没有想过,他的命运也会有发生巨变的一天。

熙宁二年(1069年),晏几道的临川老乡王安石进京担任参知政事。
轰轰烈烈的变法拉开了序幕,大宋要变天了。
很不幸,晏家是铁杆的旧党,大姐夫富弼更是当时反对新法的领袖。
这年八月,富弼被罢相,新旧朝争不可避免地开始冲击晏家。
朝中能为晏家说话的人也越来越少【二姐夫杨察在仁宗朝就已经病逝,甥婿冯京(富弼女婿)虽然担任枢密副使,可他却自顾不暇】。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御史邓绾弹劾晏几道二哥晏承裕夜宿民妓。
开封府闻声而动,捉拿晏承裕的姘头,将不成文的潜规则搞成了生活作风问题,坐实了晏承裕的罪名。
不久,晏承裕被勒停去职,晏家再遭打击。
熙宁六年(1073年),大宋迎来一次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旱灾,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新党官吏不仅不赈灾救民,反而逼灾民交还青苗法所贷本息。
一时间,大宋百姓家破人亡,离乡出逃者不计其数。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晏几道好友郑侠决心为民请命,给宋神宗画了一幅《流民图》,请求朝廷罢除新法。
这次突发事件,导致王安石罢相,宋神宗甚至一度下令废除新法。
新旧党争进入新的高潮。
新党骨干吕惠卿、邓绾对郑侠恨之入骨。
他们说服宋神宗恢复新法,将郑侠捉拿下狱,并且从郑侠家中搜到了晏几道写给好友的一首诗:
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
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
这本是一首非常正常的诗,可落在阴谋者手里,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利刃。
“主张繁华得几时?”
——这是嘲讽陛下新政推行不了多久,变相地反对新法,反对陛下!
就是这七个字,让晏几道从一掷千金的大少爷,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囚犯。
晏几道被抓后,吕惠卿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下了狠手,将案子彻底闹大,企图致郑侠、晏几道于死地。
为了救人,晏家几乎散尽家财,依旧没有把晏几道捞出来。
幸运的是,宋神宗没有上纲上线。
最终,晏几道无罪释放,贬职了事。
但经此一遭,晏家元气大伤,迅速中落。
晏几道切身体验了政治倾轧的残酷,残酷的新旧党争终于将他从象牙塔里拉了出来。
晏几道很想抽身而去,当个隐士,自由自在。
可他是宰相之子,他的身份注定他梦寐以求的自由终究不过是触不可及的奢侈品。
而这也是他享受父亲给他富贵荣华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与责任。
他终于醒悟了,想在官场做出一番成绩。
可惜太晚了。
他已经失去了先机,不得已沉寂了很多年。
他只能慢慢等待机会......
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宋神宗在宫中举行宴会,邀请百官和知名文士赴宴。
此时,晏几道写的词已经传遍天下,晏几道也应诏赴会作词。
晏几道写词水平毋庸置疑,写了几首,“大称上意”,宋神宗龙颜大悦,让他到许州做了个小官。
晏几道到任后,发现顶头上司——许州知州,居然是韩维。
韩维大晏几道三十多岁,和晏家渊源很深。
韩维年轻时声名不显,混了很久都没混出名堂。
当时晏殊正好身在相位,他向来喜欢提携后辈,经常带着韩维参加各种宴会,为其扬名。
韩维感激涕零,视晏殊为师,以晏殊“门下老吏”自居。
有了这层关系,晏几道忍不住拿着自己的词去找韩维鉴赏,希望得到韩维的赏识。
万万没想到,韩维全然不顾昔日情分,很不客气,给了晏几道一个“才有余,而德不足也”的评论,然后提出殷切期望,“以有余之才,补不足之德”。
孤傲的晏几道岂会如此低声下气?他直接和韩维断绝来往。
然而,这年两次违心作词,像是寒冬腊月的一盆凉水,将晏几道泼了个透心凉。
世事就是这么无奈。
晏几道能写尽世间繁华,人间真情,却玩不转官场的弯弯绕绕。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临朝称制,尽废新法,新党失势,旧党上台理政。
晏几道境况终于有所好转。
元祐三年(1088年),晏几道回到了开封,正好苏轼在京任翰林学士。
苏轼有心结识晏几道,共同探讨文理。
晏几道好友黄庭坚听说后,第一时间为两人铺路搭桥。
【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拜苏轼为师,跻身苏门四学士】。
苏轼想主动上门拜访结交,可被晏几道拒绝了。
官场浮沉多年,晏几道已经不想靠什么关系升官,更不想掺和新旧党争,盲目站队苏轼。
硬邦邦地回复道:“当今朝堂宰执,有一半都是我老晏家的旧客,他们我都没有时间接待,何况你呢?”
“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瑕见也。”
这就是晏几道,尽管仕途不顺,生活潦倒,可他还是那个孤傲不合群的相门之子。
也许是这种无欲无求,放任自流的心态,穷困潦倒的晏几道过得格外惬意,他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填词作赋,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了做学问当中。
偏偏就当晏几道对升官不抱希望时,仕途却迎来转机。
崇宁元年(1102年),晏几道从乾宁军通判任上升为开封府推官。
【这是个要职,开封府舌左、右厅推官,分日轮流审判案件,权力不小,晋升空间很大,苏轼就担任过此职】。
略显落魄的54岁的晏几道重返京城,看着昔日好友,或贬或走,或病或死,浮沉起落,各有际遇。
他终于兢兢业业,工作干得非常出色,没有出现一次错误。
三年后,朝廷特意赐晏几道京城宅子一座。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只要晏几道抓住机会,运作一番,他这位五朝老臣,升官进爵不在话下。
偏偏他的轴劲又犯了。
大观元年(1107年)重阳节,复相不久的蔡京派人携重金求晏几道写几首词,称赞自己。
晏几道收下礼金,然后写了一首歌颂太平盛世的《鹧鸪天》。
可词中对蔡京只字不提。
蔡京又派人带上礼金去求词。
晏几道又写了一首《鹧鸪天》。
这次更搞,晏几道不仅没拍蔡京马屁,反而随便写了一篇糊弄人的烂大街之作。
蔡京不傻,知道这是晏几道在打他的脸。
得,晏几道官运到此结束。
晏几道毫不犹豫直接辞官,退居朝廷赐第。
你蔡京什么人,我岂会为了这顶乌纱帽,拍你马屁?要我低声下气,这官不做也罢。
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
“仕途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意思是,晏几道仕途不顺却不愿低声下气依附权贵。
这是一痴;
文采风流却不会随波逐流,追赶潮流,改变自己的文风,这是二痴。
【在柳永、苏轼之前,宋词主流是花间派小令;柳永、苏轼之后,尤其是苏轼开创豪放派后,慢调彻底占据主导地位,宋人写词多以慢调为主。唯有晏几道没有与时俱进,始终坚持写小令,小令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与慢调分庭抗礼】
全家饥寒交迫,却始终不改骄傲赤子之心,这是三痴;
被别人怎样辜负都不会记恨,一旦相信了别人,就推心置腹、毫无猜忌,这是四痴。

晏几道的心中没有多少功名利禄,有的只是经书诗词。
晏几道家中藏书丰富,这些书籍是他的心头宝,哪怕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他也没有卖过一本。
由于藏书太多了,每次晏几道夫妇搬家都累成狗。
有一次,晏夫人烦了,忍不住嘲讽晏几道就跟乞丐到哪都不肯丢掉乞讨的饭碗一样,舍不得这些书。
在晏夫人看来,乞丐的破碗还能要点钱,晏几道的书却一点用也没有。
晏几道闻言写了一首诗,安慰妻子:
生计唯兹椀,般擎岂惮劳。
……
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
——媳妇,这些书就是我的饭碗,我又怎么会觉得累呢?希望你也能像爱惜自己的头发一样爱惜这些书吧。
晏几道就是这样,抱着这些书,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
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
晏几道这首《生查子》就是他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打小就珠围翠绕,锦衣玉食,纸醉迷金,斗鸡走马,喝酒填词,富贵风流两不误,别提多逍遥自在。
长大后,他偿尽世人白眼和人间疾苦。
在世人眼中,晏几道是不争气的败家子,混成这模样,实在丢了晏殊的脸。
确实是一个潦倒的贵公子,可他贵气深入骨髓,没有半点纨绔之气。
为了养家糊口,他做了很多任小官,日子再苦,他却从来没有贪过一文钱,欺负一个百姓。
元祐初年,在范纯仁、黄庭坚的大力资助下,晏几道出版了自己词集《小山集》。
他在自序中写道:
“篇中所记悲欢离合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镜缘之无实也。”
这句话便是晏几道的心声,他做到了问心无愧,云淡风轻!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说的便是晏几道罢。
作者:食堂。来源:汉周读书(ID:hanzhou006)。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