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伊川】嵩洛史诗—伊水花王谷
原创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 伊川新闻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伊川新闻●
云是一泓泉,花是霓裳舞。伊水花王谷里来,且把春留住。
万安山下,大谷关南,有一个风藏气聚的古村落——清泉寺村。该村是伊川县吕店镇周沟村的一个自然村,穿村而过的曲水河是伊河支流,这一段沟域被称之为牡丹沟,牡丹沟种植牡丹的历史已有千余年之久。目前,牡丹沟种植牡丹面积达2000余亩,主要有观赏牡丹和食用牡丹,其中观赏牡丹品种有1502种,超国家牡丹园牡丹基因库300余个,收录有来自西藏的高原牡丹、日本海黄牡丹等诸多国内外优良、稀缺品种,有“牡丹活态基因库”之称。
每年四月,漫山遍野盛开的牡丹花,幽幽山涧的清泉溪流,把整个清泉寺村装扮得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行走在伊水花王谷,随处可见“蝶舞牡丹梦,清潭倒花影。芳香醉惹人,一步三千景”的美丽景色。景区里,曲水河和牡丹花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神奇静谧、古朴典雅的山水画卷,因此这里也被赋予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伊水花王谷。
刘秀赐清泉寺与牡丹沟,武则天赐花王牡丹“岳山红”并在牡丹清泉边举办皇家诗会,牡丹冢500年一见“九龙朝凤”,吕洞宾三戏牡丹,苏东坡畅游清泉寺,范仲淹江南遇花吏写《接花歌》,客家人出大谷关南渡传播牡丹种,李自成马踏牡丹沟独留花王等与牡丹有关的故事述说着牡丹沟神奇的往昔;明朝洛阳福王招婿,三月三祖师爷庙会九绣楼招亲,曲水河双羊抵架为护财等民间传说为牡丹沟增添了无穷魅力;还有神秘的千年古寨遗址,“直步青云”古牌匾,望龙石俯瞰龙吸水奇观……伊水花王谷,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动人心弦的传说故事,成为一个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之地。
牡丹沟
相传,当年刘秀为夺回汉室江山,曾被王莽到处追赶。一天,刘秀率残部从洛阳穿过万安山(今大谷关)逃往纶国(今伊川吕店一带),被王莽追赶到一处深沟中。刘秀又饥又饿,两眼一黑从马上跌落下来,是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用小米粥救了他的命。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为了报恩,就把老婆婆接到洛阳皇宫。刘秀每天都要喝老婆婆熬的小米粥,并让大臣和后宫都喝,但总喝不出当年的味道。得知只有用老婆婆居住地的山泉水熬制才行,刘秀就让老婆婆返回荆梢岭老家。数日后,刘秀寻着当年走过的路,来到那道深沟中,抬眼望去,只见长长的山沟里清泉淙淙,到处都是盛开的牡丹,在一片花海中有一茅草庵,这便是老婆婆居住的地方。当年喝过的小米粥就是用这里种植的小米,加上清泉活水和沟里采摘的新鲜牡丹花瓣,精心熬制而成。刘秀端起碗品尝几口,连声赞叹:“就是这个味!这真是天下美味啊!”刘秀为了报恩,就在清泉边为她盖了一所宅院,得知老婆婆喜欢敬神烧香,又盖了一座庙宇。刘秀就赐这个地方叫牡丹沟,赐名庙院为清泉寺。
清泉寺
寺因泉而名,村因寺而名。清泉寺位于伊川县吕店镇清泉寺村西南,相传曾和洛阳白马寺齐名。该寺始建于东汉,至宋代被毁,清乾隆年间曾重修,民国时期失修,后被彻底损毁。2017年,重建清泉寺大雄宝殿五间,殿前石碑数通。从寺前清代石碑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水陆殿、伽蓝殿等,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是万安山一带名闻遐迩的古老寺院。据传,当年王莽追刘秀,刘秀逃到牡丹沟,又困又饿,昏死过去,当地一位老妪用牡丹小米粥救活了他。后来刘秀当上了皇帝,为了报恩,专门为老妪家盖了宅院,又为爱烧香敬神的老妪盖了一坐寺院。寺院落成后,刘秀遥望四周,但见群岭环抱,云烟飘渺,背依画屏万安,东西二泉长流,双凤盘桓。近看草木密布,道藏殿隐,泉水叮咚,林鸟鸣唱。真乃清雅之地!就赐这座寺院叫清泉寺。寺院所在村庄亦随之称为清泉寺村。
花王“岳山红”
相传,公元696年腊月甲戌(初一),73岁的武则天从神都洛阳出发前往中岳嵩山封禅。队伍浩浩荡荡,沿官道途经清泉寺村附近,远远就闻到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当下正值腊月,何来花香?一时感觉甚是诧异,遂遣人四处寻找花香来源。结果在清泉寺的沟河旁,发现了一棵伟岸雄壮的牡丹树,树上盛开的牡丹花花朵硕大、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花色艳红。武则天看后龙颜大悦,高呼:“此次嵩山封禅,欲封中岳,路遇此奇异之花,上承天命,下顺民心,真乃天降祥瑞,佑我武周王朝吉祥富贵、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万世太平,就御封此花王名为‘岳山红’吧。”从此,清泉寺村这棵牡丹便有了“岳山红”的名号。
李家大院里的“牡丹王”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曾被武则天赐封的“牡丹王”如今何在?
在洛阳市伊川县周沟村清泉寺自然村李火见家的老宅中,有一棵千余年的“岳山红”牡丹树。据说,原牡丹树至少有千余年的树龄,当时的土坯房子就是依着这棵牡丹树垒砌盖成。这棵牡丹树根有三四十公分粗,两米多高,由直径约十几公分的四根树枝共同组成。前些年,由于房屋倒塌,砸坏了牡丹树,千年牡丹差点毁于一旦,但它却如凤凰涅磐重获新生。目前所看到的这株牡丹是千年牡丹的根茎所发的新枝丫,虽然现在较为娇小,但花开时节依然含苞怒放,冠压群芳。每朵牡丹的花瓣多达200-300片左右,是普通牡丹品种的5-6倍之多,盛花期牡丹花直径能达到22-24公分。
2005年,这棵牡丹树曾被洛阳晚报、洛阳市牡丹办授予“洛阳市首届牡丹花王大赛单株株龄最长的牡丹”荣誉称号。牡丹花王雍容华贵,近年来多方技术人员曾多次尝试移植、培育,但均未成功。如今这棵牡丹已成了神树,当地人都说是牡丹仙子的化身,用它的花瓣熬茶治疗妇科病特别灵验。每年花开时节,方圆附近好多百姓前来向牡丹上香拜跪,许愿祈福。
李火见的祖上在清朝嘉庆年间曾出过将军,人称“李将军”,为百姓做过不少好事。如今,李家还保存着清代汝州知府赠给他家祖上的一块长方型大木匾,上边“直步青云”四个大字清晰可见。
客家先人与牡丹沟
“天下客家,根在河洛”。洛阳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客家人主要迁出地,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原乡,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自称“河洛郎”。
据史料记载,公元184年,也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随即在洛阳四周设八关以拱卫京洛。位于今伊滨区寇店镇与伊川县吕店镇交界处的大谷关,即为当时八关之一,扼守都城南大门。穿过大谷关就到了现在的伊川县吕店镇清泉寺村的牡丹沟。
西晋末年(公元311年),“永嘉之乱”爆发,洛阳陷落,不少士族、百姓为避难,出大谷关,沿洛阳伊川——南阳——襄阳古道踏上南迁之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他们也成为后来闽南人、客家人和台湾河洛郎最早的先祖。
在伊川吕店镇的牡丹沟,至今还流传着当年客家先人背井离乡,衣冠南渡的传说故事。故土难舍,故乡难离。话说当年,客家先人走出大谷关后,一步一回头,在牡丹沟歇脚休整。他们捧起清清泉水,抚摸着艳丽的牡丹花,表达着对故土的万分眷恋。临行之时,他们有的在口袋里装上一把故乡的泥土,有的摘下几粒故乡的牡丹种子,踏上漫漫的南下之路。就这样,伊川清泉寺牡丹沟的牡丹种子被带到了南方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牡丹清泉
话说武则天中岳嵩山封禅,在石淙山举行诗会后,意犹未尽,在返回神都洛阳,途经牡丹沟时,一时兴起,吩咐大臣在这里举办第二场诗会,地址就选在牡丹花王岳山红北边的半坡上。那里的一眼清泉汩汩流出,形成一个水潭,这清泉水除了村民饮用,还浇灌着这里的牡丹,旁边有亭子有连廊,是赏花赋诗的绝佳位置。
武则天要求包括太子在内的16人以牡丹为题写诗。在嵩山诗会上,除了武皇的两个面首兄弟仗着被武则天宠幸而狂傲,其他人迫于武则天的君临天下威严,大多各怀心思,战战兢兢。这次他们都想借牡丹来展现自己的才华,虽然还是御制诗,但看到这里的风景比石淙山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尽兴发挥,一时间佳句频出,众人惊叹叫绝不已,诗会的精彩也吸引了附近的村民远远观望。
武则天看到此情景,更是龙颜大悦。为了纪念这次诗会,就赐这眼神泉为“牡丹清泉”,旁边的亭子叫“牡丹亭”。历经千年,如今,这牡丹清泉依然在浇灌着这里的牡丹,有村民甚至把泉水引至家中饮用,村里的妇女仍去泉边浣洗衣物。
古钱窖与神羊传说
清嘉庆年间,清泉寺村,曲水河畔,有一座拱形木桥,河北边坐南面北一排四所宅院临河而建,住的是李姓弟兄四个,这弟兄四个家庭殷实,兄恭弟敬,孝顺父母,与邻里和睦相处。
家里经商做生意,赚下大量财产,就用来置办地产。据说置办的土地向东一直到符村,有数千亩之多。最西边的一家还在宅内后院修了钱窖用来存钱。
一天,西北天上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不一会,下起了滂沱大雨。忽然有两只羊走在桥上开始顶架。“哪里来的羊?”一家人一时好奇,开始躲在屋里看起羊顶架,只见那两只羊在桥上远远退后,猛然向前冲去,羊头高扬又迅速低下,两头相撞,声音震天价响,反复如此,久而久之,劲头丝毫不减。雨越下越大成了瓢泼大雨,河水慢慢涨了起来,眼看山洪就要下来了。两只羊还在顶架,羊角顶断了,鲜血直流,直到疲惫不堪,声嘶力竭。眼见河水暴涨,山洪激流,两只受伤的羊调转羊头,带着鲜血向南北坡上各自跑去,一头扎进了山坡里,不见踪影。这一家人只顾着看羊顶架,忘了转移藏在窖里的钱,大水漫过半个宅院,房倒屋塌,只留下他们看羊顶架的下屋安然无恙。钱窖却被河水冲走了。山水涨得急也去的快,当他对邻居说起,洪水猛涨时两只山羊在桥上顶架的事,邻居们都面面相觑,纷纷说是他家的善心和孝心,感动了神羊来告诉他们有危险。这家人听了也是唏嘘不已。这也许是财聚而人散,财散而人聚的道理吧,所以对钱窖被河水冲走也没有过多的耿耿于怀。
千年古寨
伊水花王谷入谷处有一个石碓,当地人叫望龙石,站在望龙石上,远远向西眺望,能看到隆起的山岭像一条龙,龙头伸向曲水河中,像是在汲水。旁边一高高隆起的土坡,像是龙爪,在龙爪上有一个圆形的寨子模样,这就是千年古寨。
得中原者得天下。据传,晋朝末年,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客家先人出大谷关第一次衣冠南渡后,中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清泉寺村的百姓为了抵御战乱和强盗的骚扰,就在这里筑墙建寨,结庐而住,遇到乱世,就抱团进入寨子,以保全性命。古寨三面曲水环绕,高崖临渊,一面筑起高高的寨墙,进入寨子需要蹚过曲水,寨子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先天优势。后来,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还到寨子里避难。如今,古老的寨墙依然伫立在沟边,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的往事。
苏东坡的清泉寺情怀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所作。据说,苏东坡写这首词还与吕店清泉寺村有一段渊源。北宋治平年间,苏轼从签书凤翔府判官一职离任,一路向东赶赴开封,途经伊川时天色已晚,就投宿在驿道附近一个叫伊人谷的村庄,一位老者热情款待了他。当晚,苏轼与老者同榻而眠,从这里的民间习俗到风土人情,从武则天清泉诗会和救了刘秀一命的牡丹小米粥,两人相谈甚欢。第二天一早,苏轼起身告辞,决定前往清泉寺村游玩体验一番,一是感受武则天皇家诗会的场景,二是慕名探访牡丹沟的传奇故事,尝一尝救了刘秀的牡丹小米粥。
听说他当年到这里时,看到这里清泉叠涧,遍野牡丹盛开,还尝到了糯香的牡丹米粥,终于明白刘秀和武则天等帝王为什么对这里一往情深。后来,村里人把苏东坡当年在清泉寺村喝水的牡丹清泉又叫东坡泉。抵达开封后,苏轼对伊川山水念念不忘。被贬黄州后,一日游玩当地的清泉寺时,想到当年在洛阳游清泉寺的情景,不禁感叹时光飞逝,来去匆匆,但仍要豁达进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一词挥笔而就。
李自成马踏牡丹沟独留花王
明崇祯年间,豫西连年大旱,李自成的军队纵横豫西,清军入关后,又与明军混战于豫西,是时,豫西残破,十室九空。
李自成从南边九皋山一直打到万安山下,准备从大谷关进军洛阳。一日,大军浩浩荡荡经过牡丹沟,牡丹被践踏,受到重创,有一位将军看到后非常怜惜,当得知这地方叫牡丹沟,当地百姓和闯王一样都姓李,就用身体死死护住一棵牡丹没被踩死,最终只有这一株牡丹保留了下来。
清朝控制中原后,在洛阳设河南府,顺治、康熙时期,牡丹沟的牡丹种植逐步恢复发展;雍正时期,河南知府张汉为官清廉,重视经济和文化,在他的大力推广下,这里的牡丹种植开始兴盛起来,伊川县吕店镇清泉寺村的牡丹沟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伊 川 新 闻
伊川县广播电视台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发布官方平台
总监制 郭明杰 监 制 胡幸凡
编 审 赵伊曼 制 作 许思琪
原标题:《【厚重伊川】嵩洛史诗—伊水花王谷》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