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强基】法官深入现场, “就地”化解邻里纠纷

  法官深入现场

  “就地”化解邻里纠纷

  - 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 -

  4月11日,安宁市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史莎丽法官团队联合县街街道、县街大元末村小组共同处理了一起相邻关系纠纷,与基层进行联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案件回顾

  原告与被告既是亲戚又是邻居。原告于2008年申请批准建盖大元末村21号附1号房屋,而一楼客厅仅有的一个窗子开向了被告的院坝。2022年被告在自家院坝中紧贴原告窗子处搭建了彩钢瓦雨棚,并用挡板进行遮挡,被告此举影响了原告的房屋采光权,致使原告客厅内白天都需要开灯照明。原告多次找到被告协商,但被告不愿拆除彩钢瓦雨棚,二人产生矛盾,为此诉至法院。

  “就地”调解

  法官收案

  史莎丽法官团队收案后,考虑到原、被告系亲戚,双方积怨已久且经多方调解都未能达成统一意见,决定以“法官深入现场‘就地’化解邻里纠纷”的方式处理该案。

  为切实解决矛盾纠纷、降低诉讼成本

  史莎丽法官团队提前通知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并邀请当地村委会干部协助调解,共同解决矛盾。在勘查现场后,村干部从情理角度对原、被告耐心相劝,承办法官从法理角度进一步释法明理,做通做好双方当事人思想工作。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双方愿意各自作出让步,当场达成调解协议,本案最终得以圆满化解。

  一起普通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却是当事人“急难愁盼”的问题。自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以来,安宁法院始终贯彻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工作理念,不断探索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工作模式,积极整合各方调解力量,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真正将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融入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中统筹推进,以司法力量保障乡村振兴。

  原标题:《【普法强基】法官深入现场, “就地”化解邻里纠纷》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