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称号进化论》:从古代“大侠”到现代“大腕”

  中国天国上朝,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喜大普奔。中国人一向以好大喜功而著称,这一点对待别人的称呼上尤为明显。

  行走江湖的大哥,一般称之为“大蔓”或者“大万”。

  

  令狐冲无论是到了华山,还是被逐出华山,到哪都喜欢跟人来一句:“我们五岳剑派,同气连枝”。

  江湖门派一代传一代,像令狐冲这种“被分支”出去搞“衡山别院”,或者少林寺分支出去“莆田南少林”分寺的,都是大蔓。

  能够一统现代美食江湖的“吴忠大盘鸡”、“逍遥镇胡辣汤”、“兰州拉面”,放到古代都是妥妥的大蔓。

  蔓这个字不常用,又因为各地方言差异,于是就出现了“大万”。

  

  武林人士遇到打不过的人通常都会留下一句话:“阁下好身手,不妨留下个万”。

  “万儿”是江湖隐语,通常是让对方报上姓名。

  踢过的武馆多了,闯过的山门海了,自然可以“扬名立万”。

  扬名立万的领头雁成了“大侠”,得罪的仇家自然也就多了。

  于是,就出现另一种武功不高,却在黑白两道混的风生水起的跨界型人才,在街头打架不亮铁器的天津地界,这种人就被称之为“大拿”。

  

  到了清末的上海滩,开始出现了“大亨”一词。

  相传,19世纪中叶,英国人约翰亨生发明了一种在车后驾驶的双轮豪华小马车,这种牛逼闪闪、豪奢亮眼的私人马车在1880年进入上海之后迅速吸引了国人的眼球。

  据统计,当时拥有豪华限定版的“亨斯美”马车,整个上海滩不超过十人,这几位不是工部局董事就是外商大班。

  于是,“大亨”这种“土猛土猛”的称谓就此叠加在雄霸一方的帮会头目或者达官巨富头上。

  

  改革开放之后,京城地区出现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

  这帮人最初都是靠着“倒卖外汇”起家。

  其中,款爷、款姐居多,于是“大款”一词,应运而生。

  大款有了钱,自然要想着“圆梦”。

  没想到,以前那些高不可攀的明星居然也是举着灯牌“明码标价的”。

  于是乎,“大牌”傍着“大款”走向了四个现代化。

  

  即便是名牌,也会遭遇套牌、停牌,于是新生代明星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新词把前辈拍在沙滩上。

  此时台湾综艺中一个关于“大”的名词,入了明星们的法眼。

  台湾地区说闽南语居多,“大咖”最初的意思就是某个领域比较有能力的人。在他们的综艺节目中就把大牌按照等级划分为“A咖、B咖,C咖”。

  大咖,听起来就相当洋气的人,艺术界的人由此就会联想到“塞纳河左岸”这种高雅浪漫之地。

  坐着喝咖啡的人,自然要有自己的“咖位”。可惜娱乐圈起起伏伏,就像咖啡放久了便会“过气”。

  

  到了互联网时代,各大写作平台为博主、写手们,按照粉丝量划分出了“蓝V”“黄V”“金V”等区分段位的标识。

  于是,百万粉丝的“大V”一词,水到渠成。

  当年江湖上名镇一方的“大万”,到如今,似是而非地“谐音梗”逐渐演变成了“大腕”。

  大腕,相比土肥圆的“大款”和假大空的“大咖”,多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交际能力。

  毕竟,真正能让人竖起大拇指的,并非有钱有名才行,还得慷慨大方,能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才配称得上“大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