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彩河北 网络书香】走进饮冰室
饮冰室/简介
都说近代百年看天津,之所以有此赞誉,皆因为天津这座城市里有太多在中国历史中极其重要的名字和历史事件。本期,我们再次推开一幢位于河北区的建筑大门,这座建筑有着自己响亮的名字,它的主人,同样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这座建筑,名为饮冰室,它的主人名叫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自此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名。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
“饮冰室”系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住宅为二层西式楼房,前后共有两幢。前楼为主楼,带地下室。一、二层各有9间居室。整体建筑分为两部分,东半部为梁氏专用,有小书房、客厅、起居室等;西半部是家属住房。后楼为附属建筑,有厨房、锅炉房、贮藏室、佣人住房等。前楼与后楼有走廊、天桥连接,造型别致典雅。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
“饮冰”一词源於《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这座书斋的建立,意味着梁启超曾经的虚拟“饮冰室”文化符号终于有了实体的依托。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讲学和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的饮冰室著书立说,潜心思考中国社会的走向,探讨中外文化的融合。和此前以引进西方文化为主的思路不同,他在此一时期提出了“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的主张。梁启超在天津居住多年,“待客谦恭热情,每逢寒暑假‘饮冰室’又变成补习学馆,有很多清华、南开的学生到这儿寻求知识”。
1929年,梁启超不幸逝世,梁家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也迅速恶化,梁夫人王桂荃将旧楼卖给了天津富商郝莲舫,梁家则全部搬进了新楼(饮冰室),两座建筑之间砌起了高墙,门牌号也分成了两个。新中国成立后,新楼和旧楼全归公产,先是有军属入住,后居民越来越多,院内也陆续搭建了许多临时建筑,在筹办纪念馆前的腾迁过程中,这里一共迁走了91户居民。
2002年10月在梁启超原寓所修建成“天津梁启超纪念馆”,2003年4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天津首家以名人故居为载体的名人纪念馆。
天津梁启超纪念馆主要分为梁启超故居和“饮冰室”书斋两个部分。修复后的梁启超故居,分为书房、起居室、家族纪念室等十二个展室,再现了梁启超当年居住的环境。展室分六个部分,分别是“勤学苦读的神童”、“戊戌变法的主将”、“君主立宪的鼓吹者”、“反袁护国的组织者”、“享誉中华的学术巨擘”、“寓居津门的饮冰室主人”。故居展室里陈列着梁启超的书信、书籍、历史文献以及活动照片等。
“饮冰室”书斋是梁启超晚年开展学术研究和写作的地方。楼内居室九间,均恢复了当年的场景。一进门是大过厅,左边墙上挂着一米高的蔡锷画像。再进去是书房和休闲娱乐室。书房里摆满了书柜,客厅里陈列着菲律宾客人赠送给梁启超的蜥蜴标本以及鸵鸟蛋等复制品。二楼是梁启超的卧室、餐厅等。
随着纪念馆落成,这座饱经风霜的小楼终于被重新激活。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开馆十余年来,梁启超纪念馆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人故居纪念馆,成为河北区乃至天津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和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成为河北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为文化河北建设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2019年2月27日,纪念馆凭借良好的服务入选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名单。
名人纪念馆,不同于自然风景区,其思想的启迪和精神传承的力量远超一座建筑的本身。“饮冰室”作为近代著名的书斋之一,梁启超在这里留下的文字墨香,内容丰富且主题广阔,既关心国事,也关心家事。这里既有一位严肃的为民族危亡思考的思想家,也有一位慈祥而智慧的父亲。
您知道么,梁启超9个孩子,个个栋梁,下一期,让我们聚焦梁家的家风家训,看一看这座故居里生活的孩子们,走近梁启超这位慈祥而智慧的父亲。
梁启超作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成就卓越、有目共睹。而他作为一名父亲,也颇为成功,甚至创造了一个现代家教奇迹。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著名的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军官(后英年早逝)、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学研究者、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九个孩子在各个领域颇有建树,这样的教育成就,就算放在社会安定,教育资源丰富,物质条件更好的今天都实属不易。这背后蕴含着梁启超哪些教育智慧呢?让我们首先从他给孩子们的家书说起。
梁启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做朋友,在一百年前的那个长辫子、三寸金莲、长袍马褂的时代,社会中充斥着呆滞的眼神。而那时的梁先生在给儿女的信中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baby”,感情真挚,热烈,颇有西方人表达情感时的奔放,这也一下让家庭的氛围亲近和温馨了许多,这一点尤其在当时与封建家庭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可见他对待子女的态度,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交友,恋爱等等问题梁先生都一一交流,丝毫没有封建大家庭家长的作风。
梁启超用曾国藩的名言来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去想它的结果,如果一心一意做事,就不怕不成事。梁启超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他在给孩子的书信中说的最多的是安慰、劝解、鼓励的话,很少给孩子们提出什么具体的学习的目标。他曾在书信中直言“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梁启超虽身处乱世,又时时为民族危亡探索发声,但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了一个孩子般的心。做家长要有趣味,养出的孩子才能有趣味,这也是他的教育哲学之一。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后,去欧洲度蜜月。他们的蜜月之旅浪漫而温馨,梁林二人皆是建筑大家,所以他们每去一个地方,都是有目的的考察。欧洲的经典建筑,让他们体会到了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游历。而这些旅行游记,也有梁启超启发的功劳,在1928年5月24日,他在给梁思成、林徽因的信中写道:“能做成一部“审美的”游记也算得中国空前的著述。况且你们是蜜月快游,可以把许多温馨芳洁的爱感,进溢在字里行间,用点心去做,可以极有价值的作品。”果然,后来两位新人的蜜月游可谓甜蜜中还融合了建筑艺术,游记所记叙的感情更为深刻。这可能和普通父母会挂念提醒在外注意安全,有着诸多不同。他注重与孩子们精神层面的交流。
关于学习,梁启超深知追求学问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练达心智的过程。他在1927年8月29日在给梁思成的信中写道:“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他用形象的比喻让孩子们懂得学习新知识与消化这些知识的关系。知识只有自己能用到才是知识,如果用不到,那仅是前人在课本上印下的文字,不是自己的。而慢慢炖烂,才真正是入味其中。
除了学习,关于做人的品格,梁启超也在字里行间将家风传递给了孩子们。1923年11月5日 《致梁思顺》的信中,就写出了自己关于责任的思考。“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这句话简单而直白,平和而有力,不仅朴实更为务实。这或许比讲一番大道理或事后诸葛亮的苛责更能让孩子领悟其中。
梁启超生活的年代,时局动荡,国力衰弱,培养莘莘学子,不仅为了生计,更带有浓浓的爱国情、报国志。学习本就是件需要自律与恒心的事,而乱世求学更难免遭遇大大小小的坎坷。
正是源于梁启超与孩子们的平和相处,顺畅沟通,才能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境况,再分别给予不同的指点。他在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顺》的信中写道:“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这句话从梁启超口中说出,绝不是简单的励志金句,更是自己半生跌宕起伏的概括与人生经验的分享。既体现了万丈豪气,又给孩子极大的鼓舞。相信能让梁家的孩子们受益终生,无论何时想起父亲这样的话都能释重前行,勇敢而坚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梁启超对孩子们的姿态,表达关怀的方式,流露出的情感,以及分享的那些人生智慧,直到今天依然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后人对梁启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学术与改革救国的大命题上,鲜有关注家庭教育的小课题。如今关于梁启超家书、家风,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成就也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2019年1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天津梁启超纪念馆视察。他一个展室一个展室地走,仔细地观看每一块展牌和展品,不时还会询问一些和展览有关的问题。最后,他驻足在第八展室:满门俊秀──这间展室介绍的是梁启超的家庭和子女的情况,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9个子女中有3个是院士、7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却无一例外地回国报效,这种爱国的情怀就是梁启超家风的主旋律。总书记对此非常赞赏,还亲切地询问梁家后人的一些情况。
视察期间,总书记叮嘱道,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不仅给在场的工作人员极大鼓舞,更为梁启超纪念馆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我们能感受到,饮冰室里其实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在新时代,它已经成为了启迪思想,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座老建筑,因那里的人和故事而不再平凡。饮冰室,既是历史的见证,思想的高地,更是河北区乃至天津市一颗耀眼的恒星,在保护与发展中愈发熠熠生辉。
(来源:“津彩河北”微信公众号)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津彩河北 网络书香】走进饮冰室》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