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概念

  “自恋”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中水仙花恋上自己倒影的故事。在古希腊时期,俊美少年Narcissus看到水中的倒影,被自己的美貌所打动,于是爱上自己的倒影无法自拔,不愿离去,最后竟死在了湖边。死后化身为水仙花,仍留在水边守望自己的影子。

  而自恋作为心理病理概念却起源于精神分析理论。Ellis(1898)和Nacke(1899)首次将该术语引入精神病学中,而Freud(1914,1957)和Rank(1911)使用这个概念来描述心理动力过程,并指出它的特点是自我爱慕和以自我为中心。后来Reich(1933,1972)和Homey(1937)在著作中又发展了该观点。但直到Heinz Kohut和0tto Kemberg的研究才让这个概念有了理论上的进展。Kohut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强调自我发展过程的重要性,他在长期对病理性自恋人群的研究中向社会普及了“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个术语。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类型

  自恋型人格障碍在自我概念、社会适应、人际关系、标准与理想、爱与性以及认知风格等六个功能水平上呈现出非常典型的特征。从自恋型人格的表现形式来看,一般将其分为:自大型自恋和脆弱型自恋两种。

  自大型自恋者通常缺乏真正的同情心,喜欢迫使他人为自己劳动,在社会中表现出高控制欲和占有欲,且自尊心极强。他们往往看上去很有魅力,但其更多以技巧和心术达到这种境界。他们能够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并且享受他人的赞美和关注。

  脆弱型自恋者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对负面评价充满敌意,并且使用冷漠、敌意的方式对待人际与负面评价,以此来保护自己的类型。此种类型的人常常感觉世界充满危机,并且自尊又十分脆弱,所以平日以展现优越感来保护自己。

  

  (三)诊断标准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这仅是一个简单的测试,如果有该方面倾向的个体,还是要去医院寻求专业的帮助。

  

  (四)临床表现

  自我中心是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认知的自我中心表现为只注意自己的观点, 不能面对客观事实和不接受别人的观点。人际关系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平等地待人接物, 过分看重自己, 蔑视别人。

  具体表现为:

  1、给人的印象:傲慢自大———自负狂妄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非理性(无事实根据地认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天才,有不可剥夺的与生俱来的别人所没有的特权。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蔑视和不遵守与人共同生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如互惠互利、互助互爱;可以凌驾于道德准绳、社会习俗之上,可以不接受社会责任的约束;可以不考虑他人的权利与情感;别人是凡夫俗子,都应该放弃他们的意愿来迎合自己的好恶。

  程度严重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认为自己非常高贵,甚至会沉浸在自己是一个伟人的幻想中。在他人眼中,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一言一行,无时无事不表现出自负、自夸、傲慢、势利、自我中心。

  2、与人交往的目的:利用———掠夺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愿望,因此,与人交往的目的就是利用他人。他们不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察别人的情感,更不能善解人意;他们从不考虑别人的权利、感受和愿望;他们只会利用和掠夺别人,而不知道应该有所回报。

  程度轻者,利用他人时还稍加掩饰,利用他人后还有一丝内疚。程度重者,行为赤裸、毫无内疚。凡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交往的人,都有被利用、被掠夺之感,天长日久,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再与他往来。

  3、思维方式:自我中心———散漫随意

  情形有利时,他们遵守思维规律。情形不利时,他们便不顾思维规律地进行随意的想象和幻想:例如,夸大自己的能力;随意地把客观上的失败转变为主观上的成功;用文饰作用膨胀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自我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贬低任何不承认、不夸大、不美化他的人;编造谎言或捏造“事实”以维持自尊自大的形象。

  严重者会着迷于幼稚的幻想,认为自己将无止境地获得成功、荣誉、美貌、爱情或财富,甚至将白日梦变成精密的幻觉或非精神病性妄想。

  4、情绪体验:满不在乎———自我感觉良好

  借助于无拘无束地想象,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体验到深厚而广泛的自我良好感,基于这种深厚而广泛的自信,他们常常表现出沉着、宁静,对环境的风云变化不敏感,甚至是一种冷静的乐观。

  当其自信心受到打击时,他们也会体验到一过性的狂怒、耻辱、空虚和抑郁。但是,这种心境不会持续太久,他们会启动文饰作用,很快就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将笨拙的、丢脸的行为转化成“骑士风度”。

  5、自我评价:自己是令人欣佩的———自己是最优秀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明白无误地认为自己是令人钦佩的,甚至是最优秀的人,是应该享受特殊待遇的人,这种自我评价深深地印刻在心中以至他们从不对此怀疑。因此,任何人只要怀疑他们的自我评价,都将受到蔑视和否定。由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自视为特殊人物,因而认为自己可以超越所在社会或文化的准则、习惯、习俗和伦理道德。

  6、防御机制:文饰作用

  文饰作用,是指个人在遭受挫折,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歪曲事实以减轻实际体验到的紧张和焦虑,缓解事实对自我形象的打击。文饰作用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

  通过文饰作用,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为自己的失意、失败和不为社会或文化接受的行为找到借口、托词和辩解;虽然这些借口、托词不真实,却娓娓动听,很有说服力。通过文饰作用,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既为自己的失败和不为社会或文化接受的行为找到“真实的理由”,又保护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非理性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模型分析

  (一)人格特质模型

  人格特质模型将自恋理解为一种类似于大五人格的个体特质。Campbell和Kernis(2007)指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我概念属性集中在身份、权利、创造力和吸引力等性状中,而在公共特性方面很难找到,如照顾、同情和移情性等。

  此外,一些研究使用“大五”人格特质来解释自恋人格,研究者们认为,自大型自恋者具有高外倾性和低宜人性,是难以相处的外向群体,脆弱型自恋者与此不同,他们被理解成难以相处愉快的神经症患者,其主要特征与前者不完全相同,更多表现为高神经质和低宜人性。

  自恋型人格障碍员工在工作中会出现虚报业绩,夸大绩效水平、难以与人沟通、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这是由其人格特质所决定的。

  (二)自我调节模型

  自我调节模型主要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我概念、人际关系方面以及采取的自我调节策略等方面进行集中阐述。对自恋个体来说,他们远比其他人优秀,这正是膨胀自我概念的体现。自恋者渴望取得个人成功,他们常常为赢得领导的关注想方设法的配合领导的工作。

  自恋型员工在提升自我、维持权力与巩固社会地位、保持自身优越感等过程中往往采用自我调节策略,如获取领导的注意力、谄媚对方、自利偏见、获得名声等。

  (三)情景强化模型

  情景强化模型把自恋型人格障碍看成是某种特定的情境下的人格特质,它阐述了自恋者在一些领域中的有效性,并根据自身及周围影响的不同对自恋人格进行了分类。自恋者在某些情境下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一旦环境改变,可能在工作绩效上的成绩又差强人意。

  在与不同领导者的相处中,自恋型员工的态度与工作表现会大不相同,在感知自己受到重视时他们往往会用较好的心态去经营,但当个人被关注度较低时,他们又会主动远离。

  (四)归因模型

  为确立个体自我价值和维护自尊,自恋型个体会对一些积极情况进行内部、稳定的归因,这对提高个体未来生活品质有促进作用。

  归因模型是对自恋型员工的自私偏见的有力说明,在成功的前提下,他们常常忽略其他同事或领导的努力,习惯将成就归功自己,即内部稳定的归因。但是,当某个项目失败时,她们往往会将失败归于他人,即外部、不稳定的归因。

  (五)成瘾模型

  成瘾模型认为自恋是一种对地位、关注、正面反馈等的过度沉溺过程。自恋型个体面对赞赏与关注,往往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甚至会处心积虑地寻求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享受站在舞台中央。

  对于自恋型个体而已,他们会更愿意与拥有名声大或社会地位高的人建立关系,以实现自我提升。然而一旦目的达到,这段关系将会立即终止,他们会继续寻找其他的机会。在职场中,自恋个体经常对绩效水平进行夸大、制造轰动效应,这是因为他们沉溺于地位、荣誉、他人赞赏中无法自拔。

  (六)巧克力蛋糕模型

  巧克力蛋糕模型的核心点在于自恋型个体的人际关系本身,在关系确立初期,与他们结识就如同吃巧克力蛋糕。因为他们比非自恋个体显得有魅力,也更加有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起初这位充满人格魅力的人的虚伪、高控制欲、忽略别人需要的特性就会慢慢暴露出来,就如同吃巧克力蛋糕太多会引起反胃一样。

  也就是说,交往之初自恋型个体会与同伴产生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但这种关系的虚假性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暴露无疑。

  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在问题家庭中,父母对儿童的身体虐待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父母对儿童的情感虐待,由于有相当程度的隐秘性,还较少被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因为习惯于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操纵和控制对方,所以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会嫉妒、贬低甚至羞辱儿童,以获得他们迫切需要的“自恋供给”。在这种有害的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不仅影响儿童童年时代的心理健康,还会通过代际传播的方式影响儿童未来的各种人际关系(如儿童长大组建家庭后,是否会重演这种不健康的家庭动态关系)。

  从家庭角度出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个体角度出发看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

  1、气质

  Kemberg认为,具有过多的先天攻击性使个体偏向于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因为攻击性强的人有大量的攻击驱力需要得到调和。Glickauf-Hughes也将儿童的气质看作是影响儿童自恋型人格特征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他认为重要的并不是儿童的气质,而是母亲和儿童的气质是否匹配。他观察发现,与母亲气质最相一致的儿童更容易发展自恋特征,因为他或她更适于满足母亲的需要。

  2、出生顺序

  Glickauf—Hughes观察发现,大部分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都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对这种现象有很多解释,如父母由于不成熟和缺少经验容易对第一个孩子产生焦虑、紧张。

  Sullivan认为,孩子在移情的过程中经历了他们父母的焦虑,这就引起了孩子的苦恼,而这时父母试图安慰孩子通常是不成功的,这导致了父母潜在的失意与自恋的挫伤。如果父母越是担心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越容易陷入这个循环,增加了最大的一个孩子患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机率。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由于父母对第一个孩子投入更多的关注而将第一个孩子视为最理想的,这是比他小的孩子所不能相比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孩子更容易发展自恋型特征。Glickauf—Hughes还发现,当最大的孩子是男孩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3、性别

  总的来说,父母由于个人和文化经历的期望会影响到哪种性别的儿童被视为理想的,哪种又被贬低。也许在很多文化背景下男孩更经常地受到表扬,因此男人比女人有更高的患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机率。

  然而,除了文化价值外,与性别有关的父母的个人经历和态度也很重要。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或者双方与某种性别的人有过负性经历,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性别的孩子当作替罪羊,而将另外一种性别的孩子理想化。

  4、与父母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相似

  如果一个孩子使其父母想起了一个深爱的家庭成员,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会经常受到表扬,也因此增加了他或她成为自恋型人格的机率。有时,父母作出这样的反应可能只是基于孩子一个表面的或独有的特征(如外表、某种特殊能力)。

  5、先天才能

  一个家庭里具有先天才能的儿童,特别是具有父母特别看重的才质的儿童可能会被视为理想的。

  例如,一个儿童的母亲没有什么吸引力,而她却长得特别的漂亮。从小她的母亲就让她当模特儿,进入演艺界,母亲就生活在女儿的成就中。这个儿童长大后就容易患自恋型人格障碍。

  

  (二)自恋型人格障碍父母对儿童的影响

  1、不当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对儿童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与其不良的养育方式有关。一般认为,与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方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会比在完整家庭结构(有父亲和母亲)中生活的儿童更容易出现性格问题和情绪障碍。

  这是因为,生活在完整家庭结构中的儿童,如果父母中其中一方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症状,因为有另一方的存在,儿童虽然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但也有可能会表现出抗议、反抗的情绪。

  然而,当儿童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中的一方单独相处时,因为没有另一方的存在,所以无法减轻其中一方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症状对儿童影响,儿童恐惧、悲伤的几率会增加,自尊心会降低。另外,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对儿童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有时会出现互相作用、双向升级。

  比如,一些儿童可能会挑战他们自恋的父母,从而引发更加不良的养育方式,这反过来又会加剧儿童的行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是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认为自己的需要比儿童的需要更重要,甚至自己的形象也比儿童的欲望、需求和感受更重要。

  自恋型人格障碍父母不尊重儿童的想法和愿望,而是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和投射给儿童。儿童对他们来说是满足他们自私需要的一种手段(正面形象、尊重、钦佩)。他们会持续贬低儿童来保持自尊;会批评、羞辱儿童,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儿童无法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相反,儿童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并竭尽全力去满足他们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

  因为自恋父母的限制,儿童会而感到自己无论怎么做永远都不够好,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永远都不会成功,慢慢地,儿童会相信是自己有问题。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儿童功能性障碍的形成。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在亲密关系中有意无意地使用各种操纵行为:煤气灯、诱导内疚、三角测量(与被认为更好的人进行永久比较)、情感勒索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在处理亲子关系时也不会例外,他们会在与儿童的互动中使用同样的操纵行为。

  自恋型人格障碍父母的儿童,在长期与他们自恋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很难发展出健康的自我表达方式,反而逐渐发展出充满内疚、自我形象扭曲、习惯性功能失调的受害者特质,并在很大程度上学会了如何应对来自自恋父母的惩罚。

  

  2、不合理家庭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在家庭关系中,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对儿童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自恋型家庭中,儿童会敏感地意识到他们自恋型人格障碍父母的标准,为了成为值得被爱的儿童,他们会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逐渐适应来自自恋父母的无端责备、不合理的愤怒甚至羞辱。

  相关研究显示,在多子女的自恋家庭中,其中一个儿童将承担“金童”的负担角色,自恋型父母指定他作为“理想化形象”的代表,“金童”凡事都是完美的,不用遵循其他儿童的规则。

  在这种不合理的家庭关系中,儿童变成了一种财产,是他父母的延伸,自恋型父母把所有的理想和完美的想象都投射在他身上,儿童会以自恋型父母需要的形式代表他们的父母。

  在自恋家庭中,自恋型父母一方面“高估”金童,另一方面贬低、羞辱其他儿童,这种持续而稳定的操纵行为,让其他儿童长期生活在“金童”的阴影下,并最终形成“永久三角化”的自恋型家庭。

  3、不良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与他们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是自恋者与自恋供给者之间的关系。自恋者与自恋供给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自恋者时刻在寻求赞赏、关注和确认,而自恋供给者的作用在于确保他能够为自恋者提供这些东西。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通常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自负、嫉妒、傲 慢、缺乏同理心、无法容忍儿童的需求等。

  因此,只有在他们需要某种联系时才与他们的孩子建立联系,孩子只有在他有用的时候才知道他是有价值的和值得被爱的,所以孩子会努力变得有用并取悦所有人。换句话说,自恋型人格障碍父母的孩子没有“做自己”的自由,他必须成为自恋父母的延伸,成为自恋父母需要的那个人。

  在家庭中,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父母与他们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孩子会反复尝试获得自恋型父母的爱、关注和认可;自恋型父母更关心外部表象而不是孩子的内在感受;自恋型父母嫉妒自己的孩子;在与孩子的需求相矛盾时,自恋型父母不会支持孩子真实地感受;任何事都要把自恋型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自恋型父母不尊重甚至漠视孩子的边界感;自恋型父母倾向于将自身缺陷怪罪于他们亲近的人,包括他们的孩子;孩子在自恋型父母面前没有隐私;自恋型父母总是挑剔、无法共情以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预防措施

  (一)对于父母来说

  1、不能超值评价孩子

  超值评价就是夸大孩子的优点, 忽视孩子的缺点。要避免超值评价, 做父母的就应该通过纵横比较, 客观地评价孩子的优缺点, 并为孩子提供可行的建设性的方法以扬长避短。

  2、帮助孩子摆脱认知的自我中心

  鼓励孩子与其他人一起参与各种活动, 帮助孩子比较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帮助孩子明辨 是非等, 都有利于孩子摆脱认知的自我中心。

  3、帮助孩子摆脱人际关系的自我中心

  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和承担力所能力的责任, 指导孩子平等地待人接物等, 有利于孩子摆脱人际关系的自我中心。

  

  (二)对于自恋个体来说

  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

  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便要时常告诫自己: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

  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我们不能只等着别人来爱我,最主要的是要先释放爱意。当别人有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或是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善意,而不是只想要从别人身上汲取能量。

  

  (三)对于旁观者来说

  患有自恋人格障碍的个体会让身边的人也苦不堪言,我们需要分辨身边哪些人自恋到病态,然后与他们保持界限,以免闹得双方不愉快。

  1、闲谈之中,不要轻易对他们提出负面性的评价,也没有必要对他们的私生活提意见,这只会让他们对你不满。如果工作中如果一定要提出负面性的意见或者评价,请一定要收集好论据,让他们无话可说。

  2、面对那些喜欢炫耀自己的车、房、收入、学历甚至经历的人,礼貌性地夸赞几句就好,他们并非想给你难堪,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弱小的自尊,没有必要因此和他们抬杠,因为可能一句小小的质疑都能够点燃战火。

  3、由于自恋的人只是为了坚持自己而反对他人,所以要抢占先机,先提出你的计划,再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比推翻他们的计划效果要好。

  4、即使他们知道错在自己,也会习惯性地攻击你来保护自我,所以没有必要对他们的指责感到生气。如果回嘴,那势必将展开一场争吵。如果工作中必须要让对方改正错误,那么最好明确指出对方需要改变的地方,而不是泛泛地说他做的不好,让他改进。

  5、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索取是无止境的,而你不能无限地退让或者满足他们。适当的时候,明确地拒绝他们,让他们知道你的底线在哪里。即使是家人,也应该有一定的人际界线。

  自恋到了一定程度,也是一种精神疾病。自恋的人会极度扩大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才,别人如果无法理解自己,那是因为别人过于平庸。因此,如果在生活中发现身边的人有这方面的倾向,我们最好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康 之.自恋也是一种病[J].心理医生,2015,4:62-63.

  [2]黄 爽.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及其治疗[J].中国特殊教育,2005,1(55):72-75.

  [3]夏 虹.我爱,因为我被爱----浅议自恋型人格障碍[J].医药与保健,1999,4:45-45.

  [4]李昱汝,张珊珊,王婧怡.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2,4:49-54.

  [5]轩辕子豪,周凯天.自恋型人格障碍父母对家庭教育的影响研究[J].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学术研究,2022,7:71-74.

  [6]何 克,刘丽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成和防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2):47-51.

  [7] 穆欢.组织情境自恋人格特质对上下级指导关系的影响研究[D].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