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长笛学派的 严谨与浪漫

  

  孙思翌

  11月11日,浙江交响乐团的2022音乐季“漫步欧罗巴”专场音乐会在杭州运河大剧院歌剧厅优雅上演。演出吸引了杭城众多乐迷观看,频频收获如雷掌声。音乐会由指挥家赵晓鸥执棒,上半场法国作曲家伊贝尔特的《长笛协奏曲》由青年长笛演奏家孙思翌和乐队共同演绎。

  孙思翌2012年以专业第一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长笛表演专业,2016年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本科毕业,同年赴巴黎并考入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2017年考入尼斯国立音乐学院。她2019年9月起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任室内乐教师,近几年来演出了许多法国作品。除却此次演出,2021年孙思翌携手兰州交响乐团演出了法国作曲家沙米娜德的《长笛小协奏曲》,她在上海音乐厅演出了题为“法兰西之韵”的法派作品专场音乐会。多年的学习、演出、教学经验让她对法国作品与法国学派的演奏都颇有心得。

  法国长笛矿藏丰富

  法国长笛史串起了世界长笛史辉煌的篇章,克劳德-保罗·塔法内尔、菲利普·高伯特、雅各·依贝尔、克劳德·德彪西等多位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法国作曲家、长笛大师创作了大量经典的长笛音乐,从塔法内尔、高贝尔到朗帕尔、拉里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法国长笛学派。

  孙思翌介绍:“19世纪后期,长笛演奏家、作曲家塔法内尔让法国长笛学派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辉煌。他在长笛技巧上的造诣堪比小提琴界的帕格尼尼,他根据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改编了《魔弹射手幻想曲》,创作了《行板田园和小谐谑曲》,更留下了法国长笛学派的重要著作《每日练习》。随着时间往后推移,法国的长笛作品进入了在现在看来最优秀作品的高产时代。”

  2021年上海音乐厅的“法兰西之韵”音乐会上,孙思翌演奏了德彪西的《双长笛与钢琴小组曲》,她介绍:“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在独奏与管弦乐的写作中都对长笛青睐有佳。他的长笛无伴奏独奏作品《芦笛》更是所有长笛演奏者必吹的曲目。这首作品是长笛作为独奏乐器找回自身价值的标志。不但德彪西充满幻想色彩的《牧神午后前奏曲》以长笛独奏作为起始,其后拉威尔也选择长笛作为著名的音色变奏范本《波莱罗》主题出现时率先演奏的乐器。除此以外,法国长笛优秀的作品有一个独特的来源,便是作曲家们为每年巴黎音乐学院长笛考试第一名所作的作品。20世纪法国新音乐的兴盛也促进了法国长笛作品的产生,伊贝尔、笛蒂耶与梅西安也写作了大量的长笛作品。我这次演奏的《长笛协奏曲》便属于此列。”

  演奏学派传承有绪

  法国长笛学派的发展与众多喜爱长笛音色的作曲家息息相关,更离不开音乐学院与演奏家的传承。J.G.翁德里希(1755-1819)是巴黎高等音乐学院第一位长笛教授,也被视为“法国长笛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而他老师的老师正是该学派的开山鼻祖——米歇尔·布拉维(1700-1768)。从布拉维到翁德里希,可视为法国长笛学派第一阶段,但这一时期乐器的制作工艺尚不精良。1847年,伯姆制作了第一支银合金的长笛,取代了原本的木质长笛,这个改变更是得到了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师生的追捧。翁德里希之后,音乐学院分别在1829年和1860年委任吉恩·路易斯·迪鲁和文森特-约瑟夫·德郁斯担当长笛教授。1860年,也被认为是法国长笛学派第二阶段的开始,原因在于德郁斯极具远见地选择了伯姆改良的新式长笛作为自己的演奏乐器,并在音乐学院大力推广,这直接奠定了法国在长笛演奏法及曲目上长达近一个多世纪的影响力,更造就了天下长笛名家皆出于巴黎的盛况。1893年,德郁斯退休后,他最器重的学生塔法内尔接替了教授一职。塔法内尔在伯姆长笛的运用上如鱼得水,更是被后世尊称为“法国现代长笛之父”。

  到了唱片时代,法派三巨头朗帕尔、尼科莱与拉柳将法国学派的传统发扬光大,这三人中如今只有拉柳健在,而孙思翌的老师西贝尔·潘正是拉柳的关门弟子。如今,阿兰马利翁、宫藤重典、迪鲍斯特、帕胡德、文森特·卢卡斯等演奏家的活跃使法国长笛学派辉煌常在,在世界长笛界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练习有方法,

  处理要讲究

  业界有句老生常谈,“学木管去法国。”自然,各国都有优秀的演奏家与教育家,而法国长笛学派演奏家的音色柔软灵动也确为乐界喜爱。

  孙思翌表示:“法国学派传承下来的一些练习至今都非常实用,例如莫斯的《音色练习》,从小二度音程开始,在不同的音高和不同度数之间反复练习。法国学派的长笛演奏比较注重音乐色彩变化的对比,如果其他学派,可能更加重视长音等练习。”法国学派对技术有非常精准严格的要求,通过技术的训练更好地服务音乐。一个侧面可以体现——法国人很重视视唱练耳,他们这方面的训练走在世界的前沿,而这也让他们在音准与准确性上有着很好的表现。对于伊贝尔《长笛协奏曲》,孙思翌表示:“这部作品一直在不断转调,速度也较快,第三乐章三拍、四拍一直在来回交替,在技术上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这些地方,演奏者要一丝不苟地按照节奏慢速练习,并在练习熟练后注重音色饱满程度的保持。第二乐章中,可以多用一些体现法国学派风格的颤音。我和文森特·卢卡斯学习期间,他对我的要求最重要的便是技术上的精准,而后才是让我模仿他的声音以及一些乐句细节上的变化处理。”

  另外,法国音乐有很多具象的意象,他们的演奏风格也偏向于浪漫抒情。孙思翌表示:“法国作品趣味盎然,作品背后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例如我此前演奏的沙米娜德《长笛小协奏曲》,是作曲家写给她暗恋的长笛专业男同学的。但这位同学只是将沙米娜德作为自己的好朋友,而深爱着另一个女孩并要与这位女孩结婚。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沙米娜德,她在男同学婚礼前一晚创作了这部作品。作品虽然很短,却包含着沙米娜德内心的细腻情感和彼时的心路历程。伊贝尔特《长笛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是作曲家献给故去的父亲的挽歌。法国学派的风格在处理时经常会有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上课时,需要做一些小表情的地方,教授会给我在谱子上画一个爱心。他们的技术要求严格而理性,但在音乐处理上更多是通过内心而非头脑的控制。作品有真情实感,演奏也要做到有感而发,只有了解这些,才能体会作曲家的情愫,奏出发自内心的音乐。”

  而在如今多元融合的“地球村”社会,法国学派也在不断地融合变化,孙思翌表示:“在乐团演奏中,现在的主流是德奥与法国学派兼容的风格。虽然现在许多A类乐团的长笛首席仍都是法国人,但很多人都是在德国等地转易多师的。现在的演奏经常要求演奏者兼具法国学派音色的柔美、音乐的细腻与德奥风格宽厚的声音、严谨的处理。” 张听雨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