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文章,千年国史:30《浑天仪》
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汉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著有《周官训诂》《补东观汉记》及《二京》《南都》《周天大象》《思玄》《冡》《髑髅》《归田》等赋。又善机巧,精于天文术数,曾任太史令,造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著《浑天仪注》《灵宪》《算罔论》等科学作品。
![]()
背景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张衡担任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乃掌管天文历法、气象、地震等工作,由于张衡早年曾用心研读《太玄经》和《墨子》,这些书中都谈到自然科学的问题,所以对他来说,太史令之职可算是胜任愉快。
此时,学者于宇宙的构造和形状问题,有“盖天说”和“浑天说”之辩,彼此争论不休。前者谓天圆地方,天如斗盖,地即罩于其中。后者谓天圆如蛋壳,地即为包裹于其中之蛋黄。张衡据其观察所得,采信“浑天说”并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制作一架浑天仪,进一步发展浑天理论。
在张衡之前已有人造过浑天仪,如汉武帝时的落下闳、汉宣帝时的耿寿昌。但是张衡的浑天仪,比早期的制作进步。他们所造的浑天仪,其实是浑天象,即天球仪。其主要部分是一个大圆球,用铜铸成,上面刻有黄道、赤道、南北极、二十八宿和常见的恒星,乃象征天球。他同时设计了一套漏壶,与浑天仪一起使用。自漏壶流出的水,推动浑天仪的旋转,由于控制得十分精确,使得仪器与天球的转动一致。为了说明浑天仪的制造和结构,张衡又写了《灵宪》和《浑天仪注》两文。
![]()
影响
《浑天仪注》一文,为浑天说的重要著作,实际上就是一篇浑天仪的构造说明书。由于这篇文章,使得浑天仪的结构和样式,可以代代相传,至今我们犹能见到汉代浑象的大体模样,这不得不归功于张衡。至于张衡以漏水转动仪器的科学原理,又启发了后人的思想,北宋苏颂制成世上最早的天文钟,成为现代机械钟表的鼻祖。
白话文
浑天好像一个鸡子,天体像弹丸一样圆,地像蛋的黄,独居在蛋里,天大而地小;天的里外都有水,天包裹地,好像蛋壳包裹蛋黄一样。天与地都是靠气而存在的,浮在盛着的水上。周天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分成两半,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盖在地上,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绕在地下,所以二十八宿有一半可以看见,有一半看不见。天两边的极端称为南北极。北极是天的中心,在正北方,露出地面三十六度,因此北极上面经圈七十二度,没有看不见的时候。南极也是天的中心,在正南方,没入地下三十六度,因此南极下面经圈七十二度,常常隐伏而看不见。两极的距离约一百八十二度半多一点。天的转动好像车轴的回旋,找不到从哪一点开始。那形状是浑浊不清的,所以叫作浑天。
赤道像一条带子横束在天的腹部,离南北两极各九十一又十九分之五度。这横带从东向西围绕着,是天的半腰。然而北极小圈离赤道五十五度半,南极小圈也离赤道出地入地的度数,所以各为九十一度半多一点。
黄道也像一条带子斜束在天的腹部,出赤道里外各二十四度,是太阳经行的轨道。太阳和五行星走在黄道上,是没有盈亏的。月亮的经行有九条轨道:春季走东方的两条青道,夏季走南方的两条赤道,秋季走西方的两条白道,冬季走北方的两条黑道,四季回转来的时候走黄道,所以月亮的运行有盈亏,是东西随着八节的缘故。白天最短的时候,太阳走在黄道的南面,在赤道外二十四度,是它的表面。白天最长的时候,太阳走在黄道的北面,在赤道内二十四度,是它的里面,所以夏至离北极六十七度多,冬至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多。冬至太阳南行到斗宿二十一度,离北极一百一十五度略多,所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阴影极长的时候,太阳辰时出来,申时落下,白天在地上走一百四十六度略多一点,夜晚在地下走二百一十九度略多一点。夏至太阳在井宿二十五度,离北极六十七度略多一点,所以白天最长,夜晚最短,阴影极短的时候,太阳寅时出来,戌时落下,白天在地上走二百一十九度略多一点,夜晚在地下走一百四十六度略多一点。然而黄道斜截赤道的时候,就是春分、秋分太阳距离北极的地方,斜截赤道就是东西的交叉。然而春分太阳在奎宿十四度略多一点,就西面和奎宿相交。秋分太阳在角宿五度弱,就东面和角宿相交。这是黄道、赤道的两个中交点,都离北极九十一度略多一点,所以在冬至、夏至长短之间的时候,太阳走在奎宿十四度、角宿五度,卯时出来,酉时落下,白天走在地上,夜晚走在地下,都是一百八十二度半多,所以白天和夜晚长短相同。现在我们定为春分离北极九十一度略多一点,秋分离北极九十一度略多一点,是用夏历测影方法定出的标准。
上头横行第一行的,是黄道进退的度数,本来用铜仪实测太阳和月亮,就可以知道。但是因为仪器的实测要一年才完成,而一年之中,有时天阴,有时下雨,不容易测量。所以只能作小浑,尽赤道、黄道的两端,记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从冬至所在点开始,作为相当的值。取北极和冲,各用针穿之成轴,取薄竹篾穿那两端,使两穿的中心和浑的半径相等,贯在轴上,使考察起来和浑相切摩。然后从针半起,作为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尽冲针的一半。又中分竹篾,折去篾的一半,使其一半的那面正直和两端针的一半相直,使篾的一半那面,从冬至起一度移动一次,看篾的半际比赤道相差多少。那相差的度数,就是进退的度数。从北极来数,就是离极的度数。把赤道、黄道各分为二十四气,每气距离十五又十六分之七度,每一气就是黄道进退一度。原因是黄道直的时候,离南北极都近,在那里地小而横行,和赤道约略相等,所以用篾量起来在赤道要多。假定每一气作为十六天,通常的规律是四天差小半。假定一气作为十五天,就不到一半,所以使中道三天里面差小半。三气作为一节,因四十六天差三度。到了差三度的时候,五天同率一次,事实上一节中间不到四十六天。使残余的日数居其中央,所以是五天同率。率虽相同,前面的都多一点,后面的都少一点,是无法计算清楚的。到了三度还有进退,是因为黄道略微倾斜,横行时不合度的缘故。春分、秋分的所以退,是因为黄道开始更斜了,横行时不合度的缘故,但也是每一气一度,所以三气一节也差三度。到三气后,略微远而直,所以横行合度,并且稍进。立春、立秋横行略微退了,度却仍然在进,因为把所退减去所进,还有盈余未尽的缘故。立夏、立冬横行略微进行,度却仍然在退,因为把所进增加所退,还有不足未尽的缘故。这样说来,太阳的运行并没有进退,是由于用赤道去测量黄道,才成为这样的。本来二十八宿相去的度数,用赤道作为相距点,所以黄道也有进退。冬至在斗宿二十一度小半,是最远的时候,这经历斗宿二十度、二十一度,就都有一百一十五度多,冬至应当与它同率。夏至在井宿二十一度半多,是最近时候,这经历井宿二十三度、二十四度,就都有六十七度多,夏至应当与它同率。
![]()
文言文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经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极下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
赤道横带天之腹,去南北二极各九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五。横带者,东西围天之中腰也。然则北极小规去赤道五十五度半,南极小规亦去赤道出地入地之数,是故各九十一度半强也。
黄道斜带其腹,出赤道表里各二十四度,日之所行也。日与五星行黄道无亏盈。月行九道:春行东方青道二,夏行南方赤道二,秋行西方白道二,冬行北方黑道二,四季还行黄道,故月行有亏盈,东西随八节也。日最短,经黄道南,在赤道外二十四度,是其表也。日最长,经黄道北,在赤道内二十四度,是其里也。故夏至去极六十七度而强,冬至去极百一十五度亦强也。冬至日行南至斗二十一度,则去极一百一十五度少强,是故日最短,夜最长。景极长,日出辰,日入申,昼行地上一百四十六度少强,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强。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极六十七度少强,是故日最长,夜最短。日出寅,日入戌,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强,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少强。然则黄道斜截赤道者,即春、秋分之去极也;斜截赤道者,东西交也。然则春分日在奎十四度少强,西交于奎也。秋分日在角五度弱,东交于角也。此黄、赤道二之交中,去极俱九十一度少强,故景居二至长短之中,奎十四、角五,出卯入酉,日行地上,夜行地下,俱一百八十二度半强,故昼夜同也。今此春分去极九十一度少强,秋分去极九十一度少强者,就夏历晷景之法以为率也。
上头横行第一行者,黄道进退之数也,本当以铜仪日月度之,则可知也。以仪一岁乃竟,而中间又有阴雨,难卒成也。是以作小浑,尽赤道、黄道,乃调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从冬至所在始起,令之相当直也。取北极及冲各针穿之为轴,取薄竹篾穿其两端,令两穿中间与浑半等以贯之,令察之与浑相切摩也。乃从针半起,以为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尽冲针之半焉。又中分其竹篾,拗去其半,令其半之际正直与两端针半相直,令篾半之际,从冬至起一度一移之,视篾之半际少多赤道几何也。其所多少,则进退之数也。从北极数之,则去极之度也。各分赤道、黄道为二十四气,一气相去十五度十六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所以然者,黄道直时,去南北极近,其处地小而横行与赤道且等,故以篾度之,于赤道多也。设一气令十六日者,皆常率四日差少半也。令一气十五日不能半耳,故使中道三日之中差少半。三气一节,故四十六日而差令三度也。至于差三之时,而五日同率者一,其实一节之间不能四十六日也。令残日居其策,故五日同率也。其率虽同,先之皆强,后之皆弱,不可胜计耳。至于三而复有进退者,黄道稍斜,于横行得度故也。春分、秋分所以退者,黄道始起更斜矣,于横行不得度故也,亦每一气一度焉,故三气一节亦差三度也。至三气之后,稍远而直,故横行得度而稍进也。立春、立秋,横行稍退矣,而度犹云进者,以其所退减其所进,犹有盈余未尽故也。立夏、立冬,横行稍进,而度犹云退者,以其所进增其所退,犹有不足,未毕故也。以此论之,日行非有进退也,以赤道量度黄道使之然也。本二十八宿相去度数,以赤道为距耳,故黄道亦有进退也。冬至在斗二十一度少半,最远时也,而此历斗二十度、二十一,俱一百一十五度强矣,冬至宜与之同率焉。夏至在井二十一度半强,最近时也;而此历井二十三度、一十四,俱六十七度强矣,夏至宜与之同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