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发现林彪80多年前对苏联的看法,或许真的没错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北京时间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正式对乌克兰宣战,这场“积怨已久”的“历史舞台剧”缓缓地拉开了帷幕,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也引来各方的关注。
事件发生时,很多人都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二战后世界第二的军事强国,拿下乌克兰应该就像德国闪击波兰那样,不费吹灰之力。
一些网络热梗更是层出不穷,诸如:“一觉醒来,世界地图变样了”、“现代闪击战”、“国足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北约援助转为语音客服”等等一系列的说法,不得不佩服这些“民间”段子大神们的脑洞。
可事实真的像大家“预言”的那样吗?
历时一年有余的俄乌战争,就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先抛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及组织的影响因素不谈,就俄罗斯内部所暴露的种种问题。
例如:后勤补给制度的不完善、通讯设施的不健全、指挥部署毫无条理、过分地轻敌自大等等,都是使得俄罗斯陷入苦战的不利因素。
这也让先前看好俄罗斯的一些民众大失所望,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还是号称世界第二的军事强国吗?”
其实,早在二战期间,我国有一位军事将领在苏联养伤期间,就曾指出过这些问题,此人便是林彪。
林彪
那么,苏联在二战中怎样的表现使得林彪如此评价?
这一切还要追溯到那次人类的浩劫,旷世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说起。
意外负伤,危在旦夕
1937年9月25日,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身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的林彪与副师长聂荣臻,率领部队,在位于今山西省的平型关设伏阻击日军。
平型关大捷
待日军踏入包围圈之时,我军充分发挥了近战与山地战的特长与优势,与当时板垣征四郎率领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第21旅团浴血拼杀,一举消灭了日军主力部队一千余人,缴获了步枪和机关枪一千余支以及大量辎重。
这是八路军自出师以来收获的首场胜利,这场震惊中外的胜利,史称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油画作品
1938年2月,林彪接到上级指示,需率军进入吕梁,配合国民党阎锡山的部队,在晋西南组成抗战联线,阻击大举南下的日军。
3月一日清晨,林彪身穿在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日军大衣,进行日常巡查。
由于当天有雾,马匹迷失了方向,误入了阎锡山部的防区。
防区内的哨兵隐约在雾中看到日军的大衣,以为是日军来犯,立马开枪阻击,就这样林彪被误伤。
阎锡山
子弹从林彪的右腋射入,左侧背部射出,形成了贯穿伤,伤及肺部与脊柱,情况十分紧急。
虽然当时阎锡山也做了积极处理,但是前方部队的医疗条件与医疗环境还是受限的。
并且情况已经被延安方面得知,所以上级命令,立即将林彪护送回延安救治。
林彪被送往延安后,由主席亲自研讨后决定先暂停林彪的事务,一切先交由陈光代为管理,让林彪得以安心疗养伤病。
一开始的时候,林彪依仗着年轻、身体素质好,伤还没痊愈就向上级申请继续工作。
不久之后,他的状态急转直下,开始出现怕光、怕风、怕水,对冷热极其敏感,一紧张就汗如雨下的情况。
延安的医生诊断后确定,由于交感神经受损,出现了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可当时的国内医疗水平根本不可能治愈,所以中央决定,将林彪送往当时中央交好的苏联进行治疗。
前赴苏联,治病学习
1938年冬天,林彪携妻子张敏远赴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治疗。
林彪妻子张敏
这次远赴苏联,除治病以外,中央还让他将在苏联治病休养的时间利用起来,交流一些苏联当前优秀的军事经验,学习一下苏联先进的军事理论。
对于这位拿下了平型关大捷的青年将才的到来,斯大林表示十分欢迎。
林彪到达苏联之后,斯大林派人专门前往莫洛托夫机场迎接。
斯大林
为了表示对这位将才的重视,斯大林不仅给林彪配备了最好的专家和医院,还特意将他安排进入了当时苏联最高等的军事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学习。
在这期间,斯大林经常与林彪探讨军事理论,分析当前的军事形势。
1939年9月1日,随着德国纳粹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法联军随即对德宣战。
德国凭借着强大的军工基础配合着希特勒的“闪电战”策略,在欧洲战场上可谓是无所畏惧,所向披靡,在夺取了丹麦和挪威之后,又重新整备,集结军队,挥师进攻法国。
世界各国也都在密切地关注着欧洲战场上局势的变化,对于德国如何进攻法国,会采用什么样的进攻策略,一时间众说纷纭。
作为当时欧洲战场上德国最强大的劲旅,苏联自然也在其中。
就此,斯大林特意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探讨德法战局,研究、拟定对德的防御以及作战计划,未雨绸缪。
林彪(左)与在苏联将领会面
深知林彪有着非凡军事才能的斯大林,也会时常邀请其参与到讨论之中。
并且希望林彪可以发表一些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但林彪本身性格就较为内向,不爱说话,再加上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语言不通,即使有翻译在,也很难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所以,他经常一人坐在角落里旁听,但是从他的神态不难看出,林彪对于欧洲战场局势的关注还是十分认真的。
其实,在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法两国就为求自身片刻的周全,决定牺牲小国的利益,与德国签下了令人不齿的《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议》。
此时的斯大林就意料到,对于当时企图称霸世界的希特勒来说,“这一小块肉,怎么够下酒的,”撕毁协定,进攻英法,以至于威胁到东欧都是早晚的事情。
果真不出所料,现如今面对德国一举挥师攻打法国,斯大林让在场的众将士换位思考,以德军的角度出发,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攻下当时坐拥“不可逾越”的马奇诺防线,以及300万高素质陆军军队的法国呢?
经过一番激烈地、长时间地讨论,不少苏联各军将士认为,德军只有突破马奇诺防线,才能最快地攻下法国。
那么这些苏联军官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因为马奇诺防线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为防止德国再次入侵,专门为其建造的防御工事。
这一整条的马奇诺防线,延绵法国东部边境数百公里,构筑其所用材料,全都是钢筋混凝土,坚固异常。
整个防线的内部,可谓是一应俱全。
不仅建造装备了防御反击的各式大炮、壕沟、发电站,甚至还有厨房、医院、工厂等。
内部四通八达,为方便交通,较大的工事里面甚至还建设了有轨电车的通道。
规模如此宏大的防御工事,法国自然每年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财力去维护它。
当时的法国人坚信,德国是不可能攻破马奇诺防线的。
而另外一些苏联军官还认为,这条马奇诺防线的作用,不仅是法国构筑的军事防线,还是法国的心理防线。突破以后,法国军民自然会自乱阵脚,法国自然就成为待宰的羔羊了。
所以德军势必会集中火力,全力攻破马奇诺防线,只要撕开一个小口子,德军的装甲部队长驱直入,一举攻陷法国。
苏联的诸位将领都纷纷发表完自己的意见以后,斯大林再一次转向坐在一旁的林彪,想听听这位来自中国的“常胜将军”怎么说。
也许是实在不好推辞,也许是对于那些苏联军官的想法不敢恭维,这次林彪没有推辞,站起来简洁明了地说道:“马奇诺防线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它在德国人眼里不过就是个摆设罢了,并不会过多地在意它。”
此话一出,自然是引来了许多苏联将士的不满,认为林彪这种“土老帽”根本不能理解目前最先进的军事战略,斯大林也对林彪的回答颇感好奇,就让他说得再详细一点。
林彪也不在乎这些将领们对自己的态度,一字一句地又说道:“如果德军选择强行攻破马奇诺防线,而是采用迂回战术,绕开马奇诺防线,选择法国军队部署薄弱的地方攻打,是不是用时更短,见效更快,而且还能降低德军的损耗,这马奇诺防线再坚固,它还有什么用呢?”
说完这些话以后,在座的苏联将士们还没能接受林彪的看法,或许他们思维方式就不能够理解林彪所说的话吧?
但事实证明,林彪对于这件事情的分析是正确的。
数月后,德军果然如林彪预料的一般,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防线深远后方进攻,直击法国腹部,掌握了战场局势,马奇诺防线确实“毫无用处”。
德军顺利攻下法国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斯大林的耳朵里。
他倍感震惊,果真如林彪所说,德军确实绕开了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腹地。
这也使得斯大林更加赏识林彪在军事上的才能。
随着德国在欧洲战场上捷报频频,这让苏联更加担心自己的处境。
虽然两国之间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就希特勒的野心而言,“一张纸”的分量太轻了。
为此斯大林又特意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并且同样邀请了林彪来参加。
这次会议中,苏联军官的观点是,就算希特勒会派兵来攻打苏联,也要先占领乌克兰这块丰饶的土地出发,以战养战。
毕竟面对苏联这样的大国,必须要做足万全的准备再开战,这样苏联方面就能有足够的时间来部署兵力,制定作战策略。
鉴于上次林彪对法国战事的准确分析,斯大林非常注重林彪的对于此事的意见,再次让林彪发表一下看法。
这时林彪就对在场的苏联各将士说道:“德军如果发兵攻打苏联,并不只是冲着苏联某一块地区的资源,而是想要完全地消灭苏联。一旦苏联被消灭了,整个欧洲将再无力量与之抗衡。这样考虑的话,德军势必会集结重兵,全力攻打苏联的首都莫斯科”。
然而这次,苏联高层依旧是我行我素,自恃骄傲,并没有听取林彪所给出的建议,将主要的兵力分布在了乌克兰及其周边地区。
没想到,事实又一次证明了林彪所说的话。
希特勒不宣而战,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其轴心国成员迅速集结190个师总兵力高达550万,划分为三个集团军,从北部、中部、南部三个方向利用闪击战的方式,袭击苏联。
由于闪击战的特点,打的苏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
看到强大的苏军被打成这个样子,林彪并不感到惊讶。
因为他早就看清了苏联军队的不足,与其说是苏军的不足,倒不如说是这些作为战略首脑的高层军官们的通病。
个个都自命不凡,固步自封,冥顽不灵,画地为牢,就只会依仗着自己的还算不错的军工基础,与德军硬碰硬,从来不注重战场形势的分析,战术的制定与运用。
这样的“一根筋”的军事战略,行事作风,只能让苏联的军队,在作战中徒增伤亡。
事已至此,伤病也好的差不多了,也就不必在苏联再做停留,所以林彪特意向中央发去电报,申请回国。
取长补短,长久发展
1942年,林彪回国之后便立刻投入了工作当中。
一次会议上,有议员说道:“希望中国将来能和苏联一样好”。
林彪听到此话,语重心长地说道:“中国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远超苏联!”
在苏联疗养以及学习的这几年,他对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自然是有所了解的。
虽然当时的中国和苏联走的都是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苏联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由于固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苏联的发展。
既然有了前车之鉴,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就要尽量避免,遇到问题要学会变通,始终坚定继承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主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通畅。
二战后,虽然在斯大林的改制下,苏联一跃成为两极世界的其中一极,但是他们依旧没有改变思维方式,做事依旧蛮干,不讲变通;再加之此后的每一代领导人,从不继承先辈们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探索留下的宝贵经验,只是一味地推翻,导致了苏联最终的解体,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后记
就此次俄乌冲突而言,俄罗斯展现出来的问题,依旧在印证着林彪对其前身的评价。
如果俄罗斯始终如此,会不会走上苏联的老路,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更希望的是世界和平,让世界各族人民远离战争。
面对目前的世界经济共同体,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紧紧相连的。
和平稳定,共求发展,才是无数先驱者们用生命证明出来的最崇高的真理。
愿俄乌冲突早日结束,愿我们的世界和谐美好,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中共党史网.林彪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2021-05-20]
法国战役 - 战争与冲突 - 百科全书 - 价值中国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