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的军旅路」370:别样的呐喊
撰文/渝夫·天津河东
编辑/桐言·辽宁沈阳
【桐言无忌】
每每看到各种大赛上呐喊助威的场面,是那样令人激动不已,可是在电话里给正在生产的媳妇呐喊助威,这可真是闻所未闻、见也未见之事。
当读到渝夫的这篇日记时,一股热流从心底涌起。这是怎样的场面啊!女人生孩子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丈夫的陪伴和安抚,可是我们的军营男子汉却驻守部队,不能擅自离岗去探望和陪伴为自己冒着生命危险繁衍下一代的亲密爱人,只能在电话这端为爱人加油打气。对于女人,这是何等的残忍?对于男人,这是巨大的愧疚!
读此篇日记,桐言居然莫名的泪流……
(一〇三五)婴儿,在电话呐喊中降生
妻子来电话,说起四川老乡、士官付强的媳妇张春涛生了个小女孩。这不足为奇,奇的是不能回家的付强,竟然拿着电话,在加格达奇的某座军营给远在四川老家的妻子加油助威。这种事情,闻所未闻,当时我就告诉妻子:“可以写篇稿子。”妻子笑了:“三句不离本行。”
通过这件事,我们看到的是军人的奉献和军嫂的伟大。女人生孩子,大都希望丈夫在身边。可身为军人,有时却不能如愿。好在军嫂们都理解丈夫,很少有无理取闹者,像张春涛,不但不责怪付强,还一个劲儿地安慰他,的确让人动容。
在电话呐喊中为妻子加油,为妻子叫好,为女儿的出生泪如雨下,这是生活的真实,更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地方。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将这件事写好,写好后能不能得到报社编辑和领导的认可,这些,我心里没底,但我却有很强的创作欲望,想把这段人间真情写出来,让我感动,也让更多的人感动。我想,这与宣传某个人物无关,我想表现的,只是人间的真情。
能否实现,并不重要。(2001年8月1日写沈阳)
(一〇三六)创新最重要
报社搞了一次业务学习,收获颇多。
孙炳悉副社长把参加全军新闻评比的情况说了一下,我从中懂得不少写新闻的注意事项,比如站位要高,口子要小,要紧跟当前形势等等。真可谓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在此之前,我从没想过新闻评比竟如此激烈和残酷。应该好自为之才是。
许伯乐副主编进行业务辅导,主题只有一个:创新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借他思维,只要是思维创新了,思路就会开阔,就会有新意。这个问题,的确很重要,也很有新意。以前我没有想过,却有意无意地在执行这一原则。
李坤社长总结出一句话:用创新思维写出创新新闻作品。新闻报道,固定的模式太多了,初学者容易钻到里面出不来。这是现实,犹如一个笼子,进去了就很难出来。如果真的被传统的东西缚住手脚,就不会有新意可言,也不会有好的新闻作品出现。
所以,创新最重要。但前提是做好知识储备,多学,多想,多实践,除此别无捷径可走。(2001年8月2日写于沈阳)
(一〇三七)有家难回
对时时以事业为重的男人来说,太恋家也许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比如我,到沈阳不过一个半月,中途还回家待了一周,却仍想回家,愿望还十分强烈。想老婆,想儿子,想家里的温馨和甜蜜。可不是,这几天又想回加格达奇,但主编已明白无误的告诉我:来学习的一般不让回去,过段时间再说吧!
于是,美梦彻底破灭了。
主编有主编的道理,我有我的理由,双方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我是不是太恋家了?有道是,好男儿志在四方,从家门出来不过二十来天,就坚持不下去了,我是不是太给男同胞们丢人现眼了?
其实,我很冤枉。我来报社学习是真,但学习却十分别扭。没有人辅导,全靠自己琢磨,没有新闻素材,一切全靠自己挖掘。好不容易整出一篇东西,却很难发出去。想把铅字变成报字,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已经想好了,等曹副主编一回来,我就申请归队。毕竟,我不能天天在这里无所事事,这不是我想过的日子。(2001年8月3日写于沈阳)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