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古训下半句同样重要,能做到的人不多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养儿防老”的观念,我们都知道,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赡养父母也是子女的义务。
百善孝为先,在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感人至深。直至今日,孝道仍然受到国人的推崇。
今天,在此给大家介绍的是一句古训:“生前厚养,实为孝道”,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是说,子女要尽孝,要懂得在父母生前善待他们,让他们衣食无忧,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其实,这句古训还有下半句:“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意思是父母死后实施薄葬,这才是贤良的儿子。
整句古训,看起来似乎是前后矛盾,实则不然,这其中蕴含着古人的大智慧。
01厚养父母是孝道之本
古人重视孝道,认为孝道是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尽孝,不赡养父母,会受到众人的唾弃,认为这个人是品行低下的恶人,会纷纷远离,孤立他。
《孝经》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倡导人人尽孝,强调孝道是子女做人的根本,失了孝道,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在古代,不管是学子的取仕,还是商人的经商,抑或是普通老百姓,对品德都非常重视,尤其是仕途之路,更是要求德才兼备。其中的德,孝道是不可或缺的一项。
在古人看来,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父母年老体衰时,要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保证衣食无忧,有病看病,生病照顾好,让他们心情愉悦,没有后顾之忧。
在现代,“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也成为人们的共识。父母健在的时候,自然要好好孝敬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含饴弄孙。
历史上,孝子故事如虞舜大孝感天、王裒闻雷泣墓、刘恒亲尝汤药、丁兰刻木、郯子鹿乳奉亲、江革背母、仲由百里负米、董永卖身葬父、吴猛以身喂蚊、王祥卧冰求鲤等口口相传,代代传承。
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然让人闻之动容,感动不已,这些都成为教育子女孝顺父母的典故,成为我国推崇孝道的榜样。
现如今,国家倡导“孝”文化,让孝顺成为一种习惯。每年评出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模范”,他们成为所有中国人孝亲敬老的典范和榜样。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人性最美的光辉,更是对当下社会主义新时期孝敬父母的一种诠释。
02生前厚养,却为何归后薄葬?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被普遍认同,但是“归后薄葬,真乃贤儿”这下半句却让有的人疑惑不解。
父母去世之后,要薄葬,而不是厚葬,这种做法看似是不孝,实则是真正的孝顺。作为推崇孝道,在父母生前尽孝,让父母安享晚年的人来说,这样的做法更合适,是聪明的选择。
1.厚葬的隐患不容小觑
在古代,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王公贵族,抑或是巨富之家,他们都重视葬礼。在父母去世之后,厚葬父母,既表达自己的孝,也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实力。
但是,厚葬之后却被盗墓贼盯上,不光陪葬物品被洗劫一空,死者还受到打扰,灵魂不得安生,这就得不偿失了。
帝陵和贵族墓都是历朝历代盗墓贼的重点目标。改朝换代之后,帝陵被盗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纵观无数帝陵,幸免者寥寥无几。
比如,慈禧太后死后厚葬,陪葬品之多令人咋舌。然而,却逃不过被孙殿英掘墓,凄惨无比。
2.厚葬容易滋生攀比之风
时下,在新闻里会看到一些厚葬父母、相互攀比的报道,甚至违规建造豪华陵墓。这样的做法不可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孝道被个别人曲解。
他们厚葬父母别有用心,不是真正的孝道,只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让别人觉得他是一个孝子。
更让人气愤的是,社会上有的子女,父母健在时,对父母不管不顾,父母去世时,却大张旗鼓地操办葬礼,奢侈浪费,以赚取孝顺的虚名。
其实,相比于厚葬,父母生前善待他们,让他们有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样更有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厚养”与“薄葬”,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厚葬只是作为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远远比不上对父母生前的孝顺。毕竟,对去世的父母来说,生前给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最重要。
孝顺父母的人必然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这样的人最好还是远离。作为子女,我们能做的就是多陪陪父母,相比于物质,他们更希望我们在身边,这就是古人说的“父母在不远行”。
孝顺父母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得到别人的认可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父母真正晚年生活幸福,这才是子女应该做的事情。
“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这一古训就是对孝顺父母的最真实的写照。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