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植物多样性演化研究进展评述
关注我们,为您推送更多最新资讯。
中国西南地区是全球现代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并有许多特有物种。该地区对于理解全球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其维持机制尤为重要,而该地区丰富的新生代植物群为认识这一核心科学问题提供了契机。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组长苏涛研究员及其团队在 Diversity 发表了评论文章。文章介绍了近年来,通过古植物证据和地层年代学、模型模拟、分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中国西南地区植被
主要研究进展
1、地层年代学的发展,厘清了一些化石植物群的绝对地质年代。以前依据地层对比,吕河植物群的时代被划为晚中新世,而最新的火山凝灰岩中的锆石 U-Pb 定年结果为 ~33Ma,这比以前的认识早了约 2000 万年。随后,剑川、芒康、文山等地含植物化石的地层中,相继发现了火山凝灰岩,并测定了其绝对地质年代,标定了植物群可靠的地质时代,为进一步探讨化石植物群的生物学及古环境意义奠定了基础。
2、西南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现代化面貌在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就已经出现。芒康县卡均植物群以壳斗科青冈亚属占优势,兼有桦木属、桤木属等,代表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其植物群面貌和现今邻近的低海拔地区植被高度相似。西南地区最近发现的早渐新世吕合植物群与文山植物群,同样体现了现代植被特征。上述化石证据表明,西南地区许多现代植物属级水平的起源时间可追溯至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远远早于分子生物学得出的结果。
3、西南地区的植物多样性演化与地球环境变化密不可分。亚洲季风气侯的逐渐增强,使得一些物种不适应季节性的干旱在西南地区逐渐消失,如水杉、北美红杉、雪松等;更多的物种适应了季风气侯而逐渐繁盛至今。此外,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的形成,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形地貌演化也密不可分。
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还有诸多与此研究相关的问题尚未解决,如西南地区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年代框架还有待建立,驱动植物多样性现代化面貌出现的关键环境因素也不清楚,并且地质时期的气候转型期对植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因此,今后还需要继续开展跨学科的深度合作,全面解析西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的演化历史及其地球环境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