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晚年漂泊羁旅26年,婉拒周总理回国邀请,助中国画走向世界
1949年2月,北平已经和平解放,满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与此同时,位于祖国南端的香港岛,也是暗潮涌动。
2月23日清晨,居住在香港九龙亚皆老街某寓所的张大千,照例早起,构思画作。不过今天显然定不下心了,因为有一位神秘的客人即将到访。
一阵叩门声响起,张大千亲自开门迎接,面前站的是著名民主人士廖仲恺先生的遗孀、72岁的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女士。
虽然张大千名气很高,不过对何香凝却是非常敬重的,她不仅是孙中山非常依赖的同志,也是一位优秀的女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国画家,尤其擅长画老虎、梅花。
▲开国大典纪录片中的何香凝
何香凝这个时候莅临张大千寓所,有何要紧事,张大千为什么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晚年为何婉拒周总理回国邀请?
张大千上次和何香凝见面,还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曾共同参与过一个名叫“寒之友社”的金石书画家学术研讨组织。
当时正值“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乃至全国的局势都十分紧张,张大千也无心作画,时刻关注着时局变化。
后来,他参与了由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创办的“寒之友社”,与何香凝、柳亚子等知名书画家,以诗言志,以画喻节。
▲张大千在上海
17年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赶出中国,解放战役也已经接近尾声,国民党已经溃不成军,人民解放军却气势如虹。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共产党将统一全中国,届时中国人民将获得期盼已久的民主和团结,这样的结果是非常可喜可贺的。
何香凝此行来访,正是为新中国成立做一些特殊的准备工作。
▲1949年,何香凝在北京与参加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女代表合影。
早在去年末,蒋介石自感形势不利,从上海黄浦江用军舰运走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美元等财产,还有许多社会知名人士也被其带到台湾,造成社会极大损失。
身为新政权的拥护者,何香凝当然心急如焚,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尽可能为新中国多留下一些高素质人才。
身为中国数一数二的画家,张大千自然是必须要争取的对象之一。
“北平已经解放,不久全国就要解放,共产党正在积极筹备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代表大会,我很快也要回去,想征询你的意见。”72岁的何香凝老人,握住张大千的手,亲切地诉说到。
张大千有些犹豫,其实早几天听说何香凝要造访的时候,就隐隐约约猜到可能是为了此事,如今当面听到这个问题,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1941年张大千在重庆
张大千的好朋友,中国另一位知名画家徐悲鸿,已经拒绝国民政府的南迁要求,决心留在北平,还有齐白石也留了下来。这对张大千来说,确实是有一定的影响,张大千也十分思念家乡。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张大千如果留下来,将可能面临不小的麻烦,一个是来自国民党的不利,一个是生活的困难,他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妻女众多,平常花销也比较大,光生活费就是个大问题。
除此外,跟徐悲鸿十分热爱革命题材创作不同,张大千对民主革命不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不了解,因为长期受国民党负面宣传的影响,也不太了解我党的真实情况。
总之,在种种担忧之下,张大千当时委婉表示了拒绝。
不过,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和对新中国的祝福,张大千十分爽快答应了何香凝作画的请求,当场画了一副拿手的荷花图,并题字“润之先生法家雅正”,委托何香凝送给毛主席当作礼物。
▲张大千荷花图
何香凝欣然应允,回到北京后,辗转送给了毛主席,后来被收录进了《毛泽东故居藏书画家赠品集》中。
1950年春,张大千赴印度办画展,这是他首次出国办展,前后持续一个月,受到广泛欢迎。
期间,张大千携夫人参观了许多印度著名的佛教石窟,临摹了许多佛教壁画,十分喜爱,便有了定居印度的想法。
不过短暂居住了几个月后,张大千发现自己完全无法像早年隐居敦煌那样,静下心来全力搞创作,一个是气候原因,印度太热了,身体感到不适;一个是远离家乡,十分思念祖国和家乡的亲人。
张大千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因此在印度居住了几个月后,便又返回了香港。
▲《印度歌女》,张大千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
1952年2月,张大千远赴阿根廷办画展。展览结束回国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出售三件国宝级藏画,为日后移居海外做准备,因为当时他决定要移居阿根廷。
张大千要出售的这三幅国宝级藏画,来头不小,都是“大风堂”(张大千和二哥的画室)的镇宅之宝,一个是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一个是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一个是宋刘道士的《万壑松风图》。
其中关于《韩熙载夜宴图》,还有一个弃房买画的美谈。
原来,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大千欣喜之余,曾决心定居北平,并看中了一处要价500两黄金的清代王府,准备买下来住。
可正准备付钱呢,张大千偶然听说了北平有深宫藏画现身,据说都是溥仪从宫中带出来的,欣喜若狂。
几番打听后,张大千决心入手一副珍品,这幅珍品的价格正是500两黄金,于是二话不说,张大千出手买下了这幅画,放弃了此前看中的王府。
而这幅珍品,就是张大千1952年决心出手的三幅图之一——《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之悉听琵琶
听说了张大千要卖画的消息后,新中国国家文物局的局长郑振铎心急如焚,亲自向周总理汇报,请求领导一定要支持将这三幅国宝收归国有。周总理也十分重视文物工作,当场答应,并命令郑振铎亲自经办此事。
后来,在周恩来的支持下,郑振铎迅速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购小组”,委托在港的爱国人士收回了一批重要文物,同时也包括张大千欲出售的三幅国宝级藏画。
其实当时除了大陆想要,一些国外收藏家也十分感兴趣,但张大千没有把文物卖给外国人,而是卖给了大陆,并且是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的,还不及原收购价,同时也远低于当时香港的古字画市场行情。
▲《韩熙载夜宴图》之击鼓观舞
这说明张大千虽然个性孤傲,内心还是很清楚这三幅国宝的特殊意义,卖给外国人确实能拿更多钱,不过心里终究是不踏实的。
1952年8月,张大千举家移居阿根廷,决定全身心投入到绘画创作中。
“在异国他乡没有人打扰,可以免去许多应酬...中国绘画一直没有在世界造成大影响,我移居海外,可以方便交流,并让西方了解中国绘画的深奥。”
1954年3月,由于阿根廷的长期居留手续迟迟办理不下来,张大千十分恼怒,决定离开阿根廷。后来在巴西圣保罗观光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片非常开阔的地方,惊喜过望,“这地方很像我的家乡呀!”
于是,在了解了巴西的移民政策后,1955年,张大千移居到了巴西,住进了自己亲手设计的、面积达270亩的“八德园”。
当时他已经56岁,非常希望能有一个踏实的住所,安心画画、埋头创作,于是费尽心思,斥巨资200多万美元,建造了这样一个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的每一处山水楼台、门廊壁照,都是他亲自设计,用心建造的。
▲张大千在八德园画室前
在这里,张大千住了13年时间,期间画出了一系列传世作品,同时也马不停蹄去到了法国、美国、日本、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比利时、英国等不同国家办展览,极大促成了中国国画在西方的传播。
就连世界知名画家毕加索,也曾对他非常感兴趣,并在1956年7月末,亲自邀请他去家中做客,交谈中西方绘画创作,并合影留恋。
这次会面的消息传出后,当地新闻报道称这是“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由此也有了“东张西毕”的称号。
▲张大千与毕加索在法国,被外界称为“东张西毕”
1962年,张大千再赴法国巴黎办展,当时周总理也在法国出访,听说了张大千在巴黎的消息后,委托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与张大千取得了联系,并约见了张大千。
张大千漂泊异乡多年,心里自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欣然赴约。当时周总理委婉地对张大千表示了希望他回大陆的想法,并客气地表示,如果一时下不了决心,可以先回来看看。
张大千当场没有答应,委婉表示了歉意,事实上他从心底里是想回的,不过总下不了决心,这可能也和常年远离大陆,不了解大陆政策和民意有关,心里总是有些担忧。
另一方面,张大千十分喜爱自己用心设计的“八德园”,这个园林给了他极大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因此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
因为各方面综合因素,张大千婉拒了周总理的回国邀请。不过虽然没有回大陆,但事实上他非常关心新中国的发展。
1951年,张大千曾委托自己的三夫人杨宛君,将自己早些年临摹的178件敦煌壁画,无偿捐献给国家,据悉周总理也得知了这件事,还曾问过文化部领导,希望付钱给张大千。
可能也是基于这件事,周总理一直都希望促成张大千回大陆定居。
虽然最后没成功,不过这种基于血脉相连的情怀其实是一直存在的。
▲张大千与亲友在上海
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频繁往来于巴西和美国,一个是为了办展和讲学,让中国画进入美国市场,一个是为了治病,什么病?眼疾。
早在1957年,张大千在自己的“八德园”里堆置假山的时候,不顾58岁高龄,跟着众人一起抬巨石,结果用力过猛,摔了一跤,之后开始看不清东西。
后来经过检查,原来是眼底毛细血管有破裂。
之后多年,张大千辗转美国、日本进行治疗,但效果都不理想,只能是一边养病一边作画,病情时好时坏。
到1968年底,张大千眼睛开始经常发黑,右视网膜血管出现多个小裂口,迫于无奈右眼接受了手术。
当时,巴西政府恰好要在八德园上修水库,并称在地下探测到了石油储藏,考虑到眼疾加重,张大千决心忍痛割爱,放弃了居住了13年的“八德园”,移居到了美国加州的一个小城市。
▲张大千晚年患眼疾
后来几年,张大千的眼睛依然无法治愈,并且由于年龄增大,思乡情结更加浓厚,屡次发出感慨:“看山还是故乡青。”
据说,为了缓解思乡情结,友人去探望的时候,还曾带过去了一抔成都的土壤。
手捧乡土,张大千老泪纵横。
1975年,张大千终于决心“叶落归根”。因为当时大陆正处在“文革”,张大千担心局势不稳,思考后决心还是定居台湾,虽然是第二故乡,不过终归也是中国的土地。
▲张大千晚年
当时台湾政府本想无偿给他一处住宅,但张大千拒绝了。
1976年1月回到台湾后,张大千在台北郊外,又自己建造了一所小型古典园林,取名为“摩耶精舍”,占地500平米,以四合院两层楼为核心,站在楼顶可以眺望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摩耶精舍”建成后,张大千又开始醉心于画画,生活非常繁忙充实,享受着为数不长的晚年岁月。
▲张大千站立在摩耶精舍的梅丘前
1981年7月,82岁的张大千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一副巨作,同时也是张大千一生集大成之作,堪称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最具现代精神的画作——《庐山图》。
当时他已经是80多岁高龄,只有一只眼睛有微弱的视力,时常需要住院治疗。而且由于画案高,张大千常常不得不被人抬到画案上,整个身体趴在画案上画,非常消耗心力。
不过凭借着一股自信和顽强,张大千耗时一年半,竟圆满完成了这幅波澜壮阔的《庐山图》。
▲张大千《庐山图》局部
也许是画《庐山图》耗费了太多精力,结束画作仅仅1个多月后,1983年3月11日,张大千突发心绞痛并引起糖尿病脑血管硬化复发,4月2日早上8点15分,在台北荣民医院与世长辞,终年85岁。
有人曾说,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最辉煌的艺术大师之一,好友徐悲鸿也曾称他是五百年来第一人。凭借高超的绘画实力,张大千当之无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