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看头|《物产篇》之闻喜煮饼

  

  闻喜煮饼

  说到山西的面食名吃

  就不能不说到

  有“饼点之王”美誉的“闻喜煮饼”

  

  它的名字乃康熙皇帝所取

  鲁迅在小说《孤独者》中

  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字句

  可见闻喜煮饼声名远扬

  

  难道不该是“炸球”

  这浑身沾满芝麻的圆球就是“煮饼”

  难道是用水“煮”出来的

  那是不是该叫“闻喜水煮球”

  

  原来晋南民间把“炸”称作“煮”

  那是不是该叫“闻喜油炸球”

  

  疑问这么多

  还是赶紧科普一下

  

  古人的面食,原来都叫“饼”

  《说文解字》中解释:“饼,面餈也。”饼,是我们中国人经常吃的面食之一。现代人对“饼”的理解就是扁圆形的面制食品,像大饼、烧饼、煎饼、月饼等等。但古代的饼却和今天的饼差别很大。

  

  “饼”是中国古代面食的总称

  魏晋以后

  随着面粉加工手段的进步

  饼的做法更多了

  晋朝人将水煮、笼蒸

  火烤、油炸的面食统称为“饼”

  

  当时的饼主要有

  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

  烙的叫胡饼?煮的叫汤饼

  

  无论形状 都是“饼”

  像我们日常所吃的面条、面片儿

  馄饨、饺子、汤圆等

  这些水煮带汤的面食统称“汤饼”

  

  山西晋南把“炸”称作“煮”

  所以闻喜“煮饼”的名字就不足为奇了

  

  武大郎卖的是馒头

  到了宋朝时,蒸饼又被称为炊饼。因为宋仁宗名叫赵祯,“祯”与“蒸”音近,当时的宋人为了避讳,就把蒸饼改称为“炊饼”了。炊饼就是馒头,所以小说里武大郎卖的炊饼是馒头,不是烧饼。

  

  关于“闻喜煮饼”

  名字的由来

  有好几种说法

  流传最广的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闻仲始创说

  武王伐纣时,太师闻仲出征应战,兵至“古唐”也就是山西省南部翼城一带,用当地的饴、面混制糖饼,当做干粮,这种掺有糖饴的食品不容易坏,便于携带,那时叫“闻太师饼”。

  汉武帝时把此地改名闻喜,当地方言中称油炸为煮,所以“闻太师饼”也随之改名“闻喜煮饼”了。

  

  版本二:康熙取名说

  闻喜煮饼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皇帝路径闻喜时,品尝了煮饼的滋味,觉得口味独特、余味绵长,不禁喜问其名。

  

  众官宦因皇上突然发问,不免一时语塞。皇上见此情状不觉笑说:就叫煮饼吧。于是康熙皇帝命名的“闻喜煮饼”就此名声大噪、流传至今。

  

  甜度极高的点心

  不怕你爱吃甜食

  只怕你不敢挑战闻喜煮饼

  凡吃过闻喜煮饼的都知道

  用熟面、绵白糖、桂花、蜂蜜

  做成的糖心会甜掉你的牙

  

  一掰两半后

  可以拉出二三寸长的

  闪亮亮的蜜丝

  那诱人的味道 叫你欲罢不能

  

  煮饼吃起来酥沙香甜

  不皮不粘不腻?久不变质

  

  面粉?蜂蜜?小磨香油

  糖稀及上等红白糖

  是闻喜煮饼面皮儿的主要原料

  

  煮饼诞生记

  包上甜蜜的馅儿

  先在滚油中洗个“热油澡”

  再在白砂糖、饴糖、蜂蜜调制好的

  蜜浆里洗个“蜜汁澡”

  

  穿上白芝麻的外衣

  闻喜煮饼就新鲜出炉了

  

  在过去的年代里

  甜甜的煮饼吃上一口

  仿佛能够“甜满”你的整个世界

  

  

  如今人们的生活品质大幅提高

  这余味不尽的煮饼

  依旧色、香、味不变

  传统的工艺和制作

  讲述着“闻喜煮饼”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