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是否可以在一开始就实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不过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荡局面,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那么,周王朝是否可以在一开始就实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
首先来看看西周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从公亶父开始,周族的控制力在殷商的西北已经建立起来,而殷商与东夷旷日持久的战争也让殷商乐于看到周族成为自己的屏藩与戎狄作战,公亶父将周原的基业传给三儿子季历,而让长子泰伯和虞仲带着一部分族人前往虞地开拓新的土地。
实际上,这是西周分封的开始,分封制一开始并不是“我有一片国土分封给你”,而是“我分封一群人给你,你带着他们出去自己创业吧。”
这看起来像不像大家族分家?其实本质就是这样,在分家之后,泰伯和虞仲带着分封给自己的族人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并且在戎狄之中建立了虞国。
这个时候的周族还没有能力将虞这块土地直接通过征战拿到手中,只有通过分封的形式,让泰伯和虞仲自己去寻找出路,人给你们了,其他的给不了,你们的未来全看你们自己的造化。
泰伯和虞仲非常争气,在戎狄中立下了脚跟,建立了虞国,虞国在后来成为周重要的盟国,可以说,分封虞国的成功为后来的分封提供了经验基础。
在周文王的努力下,周武王最终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争取到了足够多的盟友,包括姜姓氏族的太公望、姬姓虞国,以及其他方国,可以说,牧野之战既是武王克商,也是以姬姓周人为首的诸侯联盟共同克商。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而随着殷商在牧野的军队丧尽,朝歌暴露在联军面前,帝辛自焚,大功功成,这既是好事又是坏事,好事大家都能看到,坏事是殷商的统治阶级其实损失非常小,在向武王称臣之后几乎没有受到太多损失。
而此时的武王也见好就收,将王子武庚封于殷,这实际上是承认了殷人的利益,做了很大的妥协,同时,为了监视武庚,在殷周围分封了蔡、管、霍三个姬姓诸侯国(有说法霍叔是封给武庚作相,同样是为了监视)。
除了三监之外,武王分封的诸侯并不多,此时的诸侯主要是作为盟友的各个方国而已,人家本来就有自己的国家。
在武王克商之后,武王营建了洛阳新都,为什么?因为宗周的都城丰鎬距离殷故地太远,无法将影响力投射到新征服的土地上,而洛阳位于“天下正中”,在这里驻军可以对诸侯保持控制。
在武王去世之后,周公旦辅成王,三监联系殷移民和东夷作乱,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等重臣三年定乱,相当于重造周国。
在三监定乱之后,周公旦依然面临三个主要的问题:第一、平乱之后,殷遗民、三监遗民、被灭的东夷部落遗民怎么办?全杀做不到,留着再作乱怎么办?第二、有功的诸臣怎么赏?第三、周边的戎狄威胁如何解除,难道还像殷商那样征伐不休最后把自己耗死吗?
周王朝国土虽大,但主要控制地区被未开发的荒山野岭、野蛮人活动区域所分割;周王朝也没有财力在建国初期那几十年就把路网铺满全国。这就导致各地之间交通不便,诸侯国更像是一个个被敌人包围的堡垒,而京畿地区则是司令部。
此时周以及名义上的仆从国,只是呈现点状,周围全是磨刀霍霍的戎狄。
周公旦的做法是,将遗民赏赐给有功的臣子、宗室分支,让他们带着新的队伍再去戎狄的地盘上开拓属于自己的领土,封给你的这些领土不是周天子已经控制的“王畿”,而是仍在戎狄手中的土地。
比如封赏给唐叔的“怀姓八宗”就是被征服的鬼方遗民,而赏赐给太公望的齐国的土地还在淮夷的手上,想要还得自己去取。
这就是西周著名的“分封制”,在杨宽的《西周史》中提到,与其说西周初年的分封制是直接分封土地,不如说是分封人口。
这样一举三得:灭国遗民被诸侯们迁走、分散,逐渐成为诸侯国的臣民;诸侯获得了封赏和开疆拓土的权力;周边的戎狄由红了眼的诸侯们征伐。
而周天子在“宗周八师”“成周六师”“殷八师”等军事力量的拱卫下、在宗法制和后来出现的礼制保护下,对诸侯们有绝对的权威。
因此,可以看见西周初年,分封制的必要性和自然性!
首先,西周初期,华夏大地依然处于部落制晚期向国家过渡的社会形态,国家首先是一个血缘维系的”宗族“,后面才是政治实体,维系这个政治实体的是血缘和宗法,而不是后来的国家机器。
所以西周初期的经济制度是带有强烈公社色彩的井田制,组织制度是“寓兵于民”且带有强烈军事民主色彩的乡遂制,在这样的政治发展阶段,要实行强有力的集权是不可能的。
而西周初年,渚夏与诸夷的战事不断,从诸夷手中抢来的土地后来就成为诸夏自耕农和军事贵族们的土地,被俘虏的诸夷就是”国人“们的努力,此时的诸夏是天然扩张的。
分封制的产生正是顺应这样的需求,与其说是政治制度,不如说是殖民制度。
在这一套被称为分封制的殖民制度的催动之下,诸侯们开始疯狂地向外扩张,夷狄们要么融入诸夏,要么被赶到更边陲之地。
也正是在这套分封体系之下,华夏的雏形也形成了,为后来的大一统提供了基础,而后来周天子权柄旁落,诸侯不奉天子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因此郡县制不仅是不符合当时周的实力的,也是无法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的,假如周公旦就算开启了上帝模式,分封制也是当时周顶层设计的最优解。
分封的过程使地方政权的权力来源来自中央,分封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统治网络,商的方国被周的封建国家代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飞跃,中国古代第一次实现了上层政治组织的统一。
可以说分封制大大加强了周王朝的统治,即便是后来秦朝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那分封制的影响力依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