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浅析宋词的文化脉络

  

  说起宋代文学的文化转型(主要是较之于唐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唐诗),大多都离不开宋朝高度繁荣的文化背景、城市经济的兴盛、与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影响,那么宋代文化转型为何会发生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之下?这些背景又为宋代文化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宋代之前文学-唐诗:要想更好的体会到宋代文学的文化转型,首先要对宋之前的文学有所了解,提到我国古代文学,总是离不开唐诗宋词这两座巨峰。唐诗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唐诗的风格多样,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也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注重写景与抒情是唐诗的显著特征。在了解唐诗的相关内容之后,我们再来聊聊推动宋代文学文化转型的因素。

  2、文化的推动作用

  宋代的文人们格外关心国家和社会,尤其体现在被视为正统文学诗文中对政治、社会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的反映,宋词中虽然缺少像杜甫“三吏”、“三别”那样反映民生疾苦的名篇,但这一类型的诗词在宋代诗坛中的普遍度与数量都远超唐代,可以说宋代高度繁荣的文化造就了宋代文学的转型。

  

  就拿奏议文为例,宋代的作品不论是在文章数量还是单篇篇幅长度上都远超唐代,如唐代奏议文中当数五千余字的《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写得最为酣畅淋漓,而宋代,动辄洋洋洒洒几万字的奏议文可谓是层出不穷。

  甚至于那些在传统上与议论说理并无关系的文章,宋人也能加入议论的元素,就如对亭台楼阁的描写,唐代文人多以写景为主,而在宋代文人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以议论为主,最典型的当数苏轼,如其在《题西林壁》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此时的议论早已不再是散文的专利,还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此时对于议论量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多的议论会使得文章的重心偏移,削弱诗歌最基本的抒情功能;但过少的议论往往无法使读者真正领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说理性较差。

  

  3、城市的繁荣兴盛

  在宋代,城市的繁荣为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土壤,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给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富裕的生活,社会的广泛需求也激发了词人的创作热情。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梁,南宋都城临安、以及建康,都是人口超过十万以上的大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宋朝逐渐取消了城市中的市坊制度,放宽了对夜市的限制,这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繁华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如杂剧、说话、诸宫调等,在异彩纷呈的艺术之中,词无疑成为了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此外,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的俸禄与补贴都十分优厚,皇室贵族与官僚阶层生活奢靡,纵情享乐之风在宋代红极一时,轻歌曼舞俨然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词会也异常兴盛。

  

  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对文学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文人将自身不羁的特质与社会责任感巧妙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表达政治与社会的深刻作品,但这绝不是说宋代没有单纯写景或抒情的作品,在宋代,诗文与词的分工十分明确,他们选用诗文来表达家国志向,用词来表达个人情愫。这样的分工对词的发展大有好处,由于词被看作是个人抒情娱志的文体,因而很少受到理学“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可以自由的表达旖旎之情,词体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说完宋代文学的文化转型,在来说说宋词这一宋代文学的极大成者它的文化脉络。宋词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五代到北宋前期,与后代的词相比,这一时期的词语言优美,音乐感强,但取材范围相对较窄,只有对风花雪月的描写,这一时期的文风,恰可以用处于这一时期的亡国之君李煜的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来概括。

  1、北宋中后期宋词概括

  北宋中后期,是宋词的第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即生活着欧阳修这样北宋前期宋词的集大成者,也出现了苏轼,黄庭坚这样北宋中后期词的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词的阅读形式不再拘泥于唱出来,而是可以供人们去朗诵,去品味的。这一时期文人的填词热情高涨,词开始担任和诗文一样的角色,人们开始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甚至相互题词来答赠。

  

  2、南宋前期词概述

  靖康之难是宋王朝的重大事件,也是宋词的重大转折,通过前文的叙述我们可知,词是一种娱乐性极强的文学形式,但靖康之变以后,人们原本富足安定的生活被一下子变成了国破家亡的苦难深渊,词也变成了时代的哀音。在这场动乱之中,北宋词的曲谱被大量流失,很多词无法为人所唱,变成了和诗一样被单纯用来阅读的作品,诗和词的界限就这样被模糊了。

  辛弃疾

  这一时期,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发展到了顶峰,豪放派作品的特点就是气魄雄厚,充满激情,大胆采用口语让词变得自然而别致,豪放词中常含有大量典故,使其颇具历史厚重感。

  除此之外,南宋前期的词还一改北宋以悲为美的抒情手法,国家与民族的苦难磨练出辛弃疾等一行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继承了苏轼的传统,崇尚英雄豪杰般的悲壮之美,“会挽雕弓如揽月,西北望,射天狼”,从辛弃疾的词中,我们能读到一位英雄的壮志豪情,但看不到一位文人脆弱失志。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词比不上之前北宋词的华丽,但又多了几分悲壮、冷清的美,用辛弃疾的一句“易水萧萧西风冷”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到了南宋后期,社会环境相对较为稳定,这一时期的词承袭了一部分豪放派的特点,如语言自然、惯于用典等,但与豪放词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它不让豪放词那样坚强,词中总是不乏悲剧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词不仅脱离了音乐,也脱离了平民百姓,转而成为了正声雅乐,词不再直接强烈的抒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的语调来表达文人内心汹涌的情感,这一时期的词也正因其清雅刚劲的风格,被人们称为是“清空派”、或是“清刚派”。

  此外,南宋后期作词的顺序是先写词,再作曲,如姜夔就把曲谱附在其词文旁边,这样的写作顺序,给予了词人极大的创作自由,不必受到音律的束缚。总而言之,南宋后期词格调清雅,情绪悲凉,反衬出了历史的沧桑之感,可以用姜夔的名句“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来概括一二。

  4、艺术派别

  词的艺术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如李清照,就在她的作品中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她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历程,从早期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到晚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美婉转的一词一句即是李清照跌宕起伏的真情流露,也是众多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豪放派词往往会伴随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如苏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往往表达着词人内心无处安放的壮志豪情。

  

  宋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瑰宝,它唱出了时代强音,了解宋代文学的文化转型,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场谨慎的旅行,所谓的盛大,或者凋零,都是匆忙的过往,如欢歌前行。

  就像名垂千古的苏轼,即便生活再困难,境遇再坎坷,苏轼依然是苏轼。哪怕生活拮据到了一家人只能住在驿亭的地步,他依然能够写出“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的苏轼。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世界。

  同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如此,东坡先生亦然。时而,他以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慷慨豪迈之气,卷地而过;时而,他又给读者留下“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苍凉背影。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这本《苏轼词传》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让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看到了他的豁达。

  

  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便有了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难得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

  除此之外,还有《辛弃疾词传》《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几顿饭钱,就能读懂6位诗人的名作,并能从中感悟到大家风范的人生哲理,何乐而不为!!!

  原价199元一套,现在店铺特惠只要99.9元/六册!!!

  还在犹豫什么呢?点击下方链接即享特惠 ↓ ↓ ↓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