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可爱”不仅仅是萌萌哒

  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情不自禁露出微笑的情况,比如:

  当你看到肉嘟嘟的宝宝时,你是不是会自觉的嘴角上扬,并安耐住自己想要捏捏他小脸的冲动?

  当你看到毛茸茸的小狗时,是不是会忍不住地伸手去抓抓它的小脑袋?

  当你看到迷你的小物件时,是不是也会爱不释手地买回家呢?

  这些都是引发我们开心和快乐的事情,而且是自发的没有任何预料的。就像生活中很多被大家冠以可爱的人和物,我们总会被这些可爱的瞬间所打动,并做出一些暖心的举动。

  其实,可爱本身的意思是令人敬爱的,也指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原本含义为在幼小或出生的、柔弱的生物或幼儿事物身上体现出的令三观正常的人产生正面的愉悦进而喜爱的情绪特征。

  也正是因为这些情绪让我们感觉到心情愉悦,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们当下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只是没人会去在意这个力量是怎么来的。

  过去人们常常会认为,可爱的东西之所以会吸引人,是因为它激发了人类养育幼崽的本能。你看,那些可爱的东西,往往都有着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小小的身体,跟人类的婴儿特别像,对吧?

  可有研究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可爱”不仅仅是关乎养育,其实它引发的是一系列高强度的社会化行为。它背后起作用的,是一套社交机制。

  科学家发现,“可爱”有三种非常重要的机制。这三种机制,都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

  “可爱”的第一种机制,是激发互动。人们看到可爱的婴儿,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会立即想逗一逗。他们会对孩子笑,甚至做鬼脸,期待孩子也能对他们笑。碰到可爱的小动物,人们会产生强烈的想去摸一摸的欲望,甚至忍不住想要去投喂。科学家目前认为,这些并不是来自于所谓的“养育”本能,而是人脑中的奖赏效应被“可爱”激活了。

  也就是说人们渴望从可爱的东西那里获得互动的反馈,比如说注意力和奖励,这是一种本能。

  即使在成人社会里,可爱的力量也是很大的。比如在微信聊天中,用萌萌的表情包;在朋友圈发自拍照的时候,用美颜相机的滤镜,这其实都是在通过“可爱”的力量,悄悄开启与他人互动的窗口。

  有意思的是,当可爱的互动对象是一群人的时候,还会产生一种奇妙的群体影响力。这就是可爱的第二种机制:形成凝聚力。

  科学研究表明,当人抚摸可爱的小猫小狗的时候,体内会分泌一种激素叫催产素,让人感到平静和幸福。这种幸福的感受,可以很好地抵抗压力和焦虑。

  “可爱”的第三种机制:会引发强烈的共情。

  比方说,当你看到两个失散多年的亲人,再次团聚时,你会跟着热泪盈眶;或者当你看到电视剧里,男方突然单膝跪地向女方深情求婚的时候,你内心也会产生一种感动。这些场面引发的感动,正是共情。

  它能让人把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触发体验的人或物关联起来,形成一种情感连接。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 “可爱”能轻松创造出一种社交场,牵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打破关系的壁垒,并让积极情绪在群体中传递。很多时候,人心能通过可爱,汇聚到一处。

  比如在工作中,同事之间关系的维护可以采用一些“可爱”的行为,传递你的亲切感,从而拉近你们之间的关系。

  生活上,不管是和家人相处还是和朋友相处,都会遇到矛盾或者尴尬的时候,这时应用可爱效应,都能达到缓解的作用。

  最有趣的是和孩子相处,可爱就会变成你与孩子之间的特殊语言,他会在你的行为中找到可以信任的点,快速的和你建立友好关系。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究其原因只是我们自己放不下,纠结自己的失误,更放不下别人的过错,可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开不开心都是一天,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关注“熊猫一生保”,发现更多真实故事~(分享和点赞都是美德)

  古语有云: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

  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维护一段关系,不仅能让对方开心,更重要的是自己开心,而在你付出的同时也会展现你的善良。行善意之举,有时看似笨拙地付出了精力,但其实是一种深藏的远见。心存善念,善果自来,选择行善之人,福气也在悄悄奖励你。

  最后分享《平凡的世界》一书里的一句话给大家: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