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不能犯的3个大忌

  文?| 一翁?·?主播?| 阿成

  来源 |?南师国学堂(ID:NHJGXZH)

    人年轻时,总是血气方刚,不计后果,凭着无知就冲锋陷阵。

  年长一点,披荆斩棘数十载,方才懂得稳妥得当才是硬道理。

  “人生导师”曾国藩就用自己大半辈子的经历,告诫世人:

  人生下半场,远离3个毛病,方能春风得意,余生顺遂。

    好为人师

  某论坛上火了一个问题:

  “中年人最油腻的毛病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是:“好为人师。”

  无论是源于志得意满,还是仗着经验丰富,有些人总是会油然而生一种指点江山的姿态。

  周国平曾说:

  “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

  曾国藩在给弟弟们写信时,常以“长兄为父”自居,动不动就厉声训斥,甚至要求弟弟耳提面命,保存教导,时刻温习。

  他自称这是“爱之以德”,结果收到了来自弟弟们的反抗:

  曾国荃怒回老家;曾国潢写信直指“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

  面对家人的不满,曾国藩才慢慢改掉这个毛病。

  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教训人的话张口就来,潜意识里往往是在寻求肯定与存在感,要么自卑,要么自大。

  常为心师,不为师心。

  年近不惑,控制一下“说教”的习性,予人尊重,方能与己尊重。

    疑神疑鬼

  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用了“右仰”二字以表客套。

  没想到,写者无意,读者有心。

  左宗棠不禁怀疑:“他用右仰,难不成要我左宗棠‘左俯’不成?”

  左宗棠的“猜忌之心”,注定了官场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疑字头上一把刀,容易擦枪又走火。

  《三国演义》里,曹操被通缉,投宿于吕伯奢府。

  吕伯奢诚心以待之,便吩咐家人杀猪备餐,自己出门打酒。

  半夜,曹操听到磨刀声,以为吕伯奢外出是要报官抓他,吕家人磨刀是要杀他,便先下手杀了吕家人。

  直到遇见吕伯奢打酒回来,发现自己误会了吕家人,但还是取了吕伯奢性命。

  虽说世道复杂,人心不古,但也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想害你。

  古人云:“少事为福,多心招祸。”

  曾国藩也曾说:

  “与多疑者共事,则事必不成。”

  疑神疑鬼,是一种作茧自缚。

  活到一定岁数了,少与敏感多疑之人来往,也要避免自己成为那个“多疑者”。

    攀今比昔

  很多人都说,人的一生,是比较的一生。

  孩童时,比玩具比成绩;青年时,比工作比薪水;

  中年时,比家庭比存款;老年时,比往昔比健康。

  曾国藩有言:

  “君子之自处,不肯与众人絜量长短。”

  他认为,真正的君子,是不屑于和众人较短比长的。

  看过一个颇有深意的小故事:

  禅师丢了一个问题给3个徒弟:

  “门前有两棵树,一棵荣、一棵枯,你们觉得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大徒弟说:“荣的树好。”

  二徒弟说:“枯的树好。”

  三徒弟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

  枯也好,荣也罢,当你倾向于了一方,无形中已经产生了比较,那么你已然被外在环境牵着走了。

  生活,不在攀比中爆发,就在比较中迷失。

  比上是比不过的,比下是比不够的,所以常常人比人,气死人。

  而最好的人生,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