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根犯人砖瓦厂
红山根位于兰州老城外南郊的皋兰山麓,在老人们的记忆当中,说起红山根来,除了刑场,那就是砖瓦窑。事实也确实如此,从民国时期到八十年代,这里一直就是枪毙犯人的地方,将杀人犯、贪污犯们从监狱、看守所提出来,在广场上或是体育场公开宣判,五花大绑的站在大卡车上游街示众,然后就在红山根执行枪决,很多人都见识过公判和枪毙犯人的场景,那是很有震慑力的。
皋兰山下
上图为1944年韩乐然在红山根的水彩写生——耕牛,1948年原国正购买收藏。
红山根一带盛产红沙土和红胶泥,品质极好,沙土可烧制红砖红瓦,而红胶泥能糊炉膛子、抹烟筒接口缝隙或是掺和着拓煤砖,所以这一带一直是砖厂密布、窑炉林立,直到现在,火车站前还留存有“南砖瓦窑”的地名。砖瓦厂存续时间最长的恐怕就是沙井驿砖瓦厂了,1965年因红山根遭遇泥石流灾害,该厂全部搬迁到了安宁的沙井驿,红山根这一片逐渐成了铁路系统及甘肃三建等单位的办公区、生产区和家属院。
1951年3月,甘肃省历史上的第一个劳动改造队在红山根成立,因隶属于省公安厅劳改处,所以也称为公安厅直属劳改大队。1955年8月移交给市公安局后,正式更名为甘肃省地方国营兰州新生砖瓦厂,1956年公安厅又将其收回,一直生产经营到1969年,厂子整体搬迁到了甘谷朱圉,兰州的劳改犯砖瓦厂就此消失。新生砖瓦厂机关大院的旧址则成了省军区的榨油厂、八一印刷厂等。
红山根在战备路没有修筑之前都是曲里拐弯的土路,车来车往、尘土飞扬,除了沿途单位的车辆以外,奔跑的卡车多是拉运红土的(每年冬天市内各单位给职工分煤炭时,都会同时分些红土用以糊炉子、打煤砖等),也有省军区榨油厂拉运麻籽、油菜籽、胡麻、黄豆等原料的。周围的小孩经常会跑到榨油厂偷麻籽吃,榨完胡麻后的油渣糊糊,榨油厂经常会给熟人或周围居民几毛钱一斤便宜出售。小孩子们则是趁人不备,在生产容器里刮些糊糊“偷”回家,大人们蒸“马蹄子”时,在白面和包谷面之间抹上一层,蒸出来是相当好闻、好吃的。还有脑子灵光的,直接拿面袋子偷油菜籽的,然后背到“鸽子市”卖给鸟食贩子,有人还因此被判了劳动教养。
劳改队大队部门前马路的北侧是新生砖瓦厂的家属院,再往北为砖瓦厂的大片菜地,犯人们吃的蔬菜主要来源于这里。现铁路局家属楼“八栋楼”等几处旧址上,原来都是新生砖瓦厂的窰炉,离砖瓦窰不远就是犯人们住宿的大院子,在犯人的日常生活和烧砖生产中,执行外围武装看押任务的是“公安部队”,执勤中都是配备有机关枪的。那时的劳改队管理干部们还没有配发统一的制服,有穿旧军装的,有穿中山装的,还有穿黑的、白的棉布“唐装”的。犯人着装也是五花八门的,干部和犯人又都戴着一样的大草帽子,有时一眼望去,外人很难区分哪是干部、哪是犯人。
1961年夏天,砖瓦厂还组织了一批劳改犯,长途跋涉到河西走廊的夹边沟农场,协助在那里被劳教的“右派分子”们抢收粮食。这种活虽然又苦又累,但犯人们却是争先恐后的抢着报名参加,出外工既可以沿途看看外面的世界,吃的又比平时相对要好一些。
艰苦的工作环境
原夹边沟劳教农场场部办公室
砖瓦厂周边有三个大水坑,人们叫它“大鱼池”、“中鱼池”、“小鱼池”,不知是烧砖取土形成的,还是为蓄水而专门挖的。为了废物利用,“中鱼池”成了洗涤旧棉纱的地方,就是工厂擦拭机器用过的那种棉纱团子,因而水面漂浮着一层油污成了脏水坑,大鱼池和小鱼池则是人们玩耍、学游泳和捞鱼虫子的地方。现在的绿色市场以前就是砖瓦厂的制坯场地,小鱼池就在其北侧,而游泳馆“泳乐大世界”旧址上原来就是大鱼池。
新生砖瓦厂干部旧照
上图前左二王清香(晋守刚),左四杨秀英,后排左二杨新鸿,左四张永庆,左五晋守刚
山西忻州有个三山夹两川的神池县,因在县城的西北处“有水一泓,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涝不溢,鱼藻胥不生,湛然清澈,若有神焉”,神池县名便由此而来。1923年,韩建功就出生于神池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参加了革命并入了党。后来曾任公安厅看守所所长、新生砖瓦厂教导员、厂长等职。1966年在“四清”运动中不幸去世,在红山根的这个砖瓦厂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和汗!妻子万秀英靠着微薄的遗属生活补助费艰难的将五个子女抚养成人。受尽苦难的子女们均传承了父亲的红色基因,个个正直善良,性格刚强,宁折不弯。年已88岁的万老太太在子女们的悉心照顾下,现正在砖瓦厂旧址上的家中安度晚年。
新生砖瓦厂厂长韩建功同志遗照
昔日的公安干警
1957年12月29日,甘肃省地方国营新生砖瓦厂欢送寇邦安同志(前排5)光荣下乡生产临别纪念。图片中有老厂长宋学润(前排4)、接任厂长韩建功(前排6),以及晋守刚(2排左1)、沙永清(3排左4)等老革命。
当年砖瓦厂像韩建功这样的“老革命”非常多,“老八路”杨新鸿也是山西人,十三、四岁便参加了抗日战争,曾在宁夏速成中学、西安大学学习,后来长期与钱物打交道,干过销售员、后勤管理员等,别说是贪污受贿了,就是应该享受的待遇都在尽力的为国家节省着。抗战老干部的医药费是全额报销的,杨新鸿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但在其离休后的前七年当中,仅仅报销了医药费一千多元,最少的一次一年才报销了20多块钱。就是这样一个终生不逾的追随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共产党员气节的“老八路”,因受家庭的政治影响,直到1988年1月才加入共产党,实现了其一生的梦想。在87岁高龄时还每天关心着国家大事,有一天,杨老在端坐于沙发上看着报纸时,不知怎么就悄然离世了。
杨新鸿(中间站立者)与战友们合影留念
杨新鸿山西老家旧屋
杨新鸿全家福
1932年,杨新鸿出生于山西阳曲县岔上乡。其父亲杨遇春,号子青,中国大学肄业,国民党陆军大学第9期毕业,陆军少将衔,曾任冯玉祥部参谋、陆军大学西北参谋补习班兵学教官、中央军校第7分校战术研究班兵学教官、国军第81军参谋长。1949年9月17日,杨遇春随军长马惇靖在宁夏中卫参加起义。后来历任解放军独立2军参谋长、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等职。
杨遇春晚年照片
国军第81军少将参谋长、解放军独立2军参谋长杨遇春先生遗照
民国时期马惇靖钤印支票
民国35年10月14日,由兰州中农银行开给中央银行兰州分行的二百万元国币支票,马惇靖与陈万玺钤印。右上角有手写的“81师”字样,此时间,马惇靖应是81军参谋长兼第35师师长,后来在国军整编中又将整编81师改称为第81军,下辖35、294两个师,马惇靖也改任中将军长。
马惇靖,字立青,毕业于南京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一直在马鸿宾部任职。1949年率部起义后,81军改编为西北军区(兰州军区前身)独立第二军,马惇靖任军长,后又任宁夏省军区司令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杨新鸿的哥哥杨新喜,从解放军部队转业至西安水电三局一直工作到离休。四叔则是解放军海军部队的师级干部,离休后是在青岛安度的晚年。本是山西一家人,杨家人中的将军、商人、农民,分枝散叶的工作生活在祖国各地,各自为了理想信念而站在不同的阶级阵营中,最终在政治立场上殊途同归,也算是皆大欢喜吧。
杨新鸿(左)与哥哥杨新喜合影留念
杨新鸿(后中立者)在青岛与四叔全家合影留念
新生砖瓦厂还有1933年从四川阆中家乡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宋学润,曾历任红四方面军号兵连班长;绥德检查站站长;绥德专署公安处看守所长;渭源、会川县公安局局长。1951年至1956年为新生砖瓦厂第一任厂长,后又任新生联合企业公司经理,管辖着新生砖瓦厂(撤销、迁建于朱圉)、新生汽修厂(兰州客车厂前身)、新生被服厂(包括新生布鞋厂,兰州监狱前身)等多个劳改企业;还在定西专员公署公安处、省公安厅政治部、办公室、省第一监狱等处都任过要职,享受副地级待遇。
那时这种待遇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政治方面的,与今天享受的金钱利益不可同日而语,其含金量是非常高的,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体现了真正的为党和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政治资历,享受待遇的都是受到人民崇敬的和衷心爱戴和人。
老红军宋学润旧照
老照片
1953年6月20日,甘肃武都、定西分区参加甘南剿匪的工作组同志合影留念,后排右一为宋学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