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为什么叫做镭(lui),镭(Lui)从何处来?
老一辈的海丰人将钱叫做“Lui“,Lui通常又被写成文字“镭”(Lui1,发第一声)。
普通话:你有钱吗?海丰话:你有镭毋?
普通话:有钱没钱的问题。海丰话:有镭无镭啊问题。
普通话:没钱办不成事。海丰话:无镭唔成事。
普通话:身上没钱。海丰话:裤袋无镭。
普通话:我没钱。海丰话:无镭。
今天的我们知道“镭”这个字,还是从教科书上得知,镭(Lei2)是一种由居里夫人发现的放射性元素。
居里夫人毕竟《新华字典》也是这么写的:镭,Raradium,一种放射性元素,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并能不断放出大量的热。
新华字典的镭没有Lui1的发音,但没有不代表它不存在。
然而用“镭”(Lui1)指代钱,却也并非海丰人凭空捏造,也非海丰人独创。镭(Lui1)指代钱的喊法过去盛行于闽粤沿海地区,至今仍残存在闽、粤沿海地区闽南、客家族群的记忆里。
将近100年前,潮汕地区有一种特殊的纸票,叫做镭(Lui1)票,也叫铜镭票。
民国十九年,汕头上洋罗三合公司发行的民国十八年,揭阳九斗埔汪益兴镭票民国三十年,梅州丰顺汤坑利昌号铜镭票民国十四年,潮州饶平浮喇林元合镭票铜镭票是一种由私人钱庄使用钞纸印制,并进行信用担保的银票,也即符号货币。铜镭票可以在有限范围内进行流通、消费,并兑换等值的铜镭。
铜镭票的出现源于铜镭太重了,1铜镭重约27克,价值等于10枚铜钱。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有个情节,清末的孔乙己9个铜钱只能买2碗温酒和1碟茴香豆,即1镭在当时也就差不多只能吃个下午茶。
铜镭,又称铜宝、铜仙、简称镭。
铜钱,又称通宝、文钱、方孔钱。
然而说了这么多,镭(Lui1)从何处来?这个事还要从500年前说起。
1521年,为了更好地捞钱,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派遣斐迪南·麦哲伦东渡太平洋寻找香料群岛,最后发现了菲律宾群岛。
1571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马尼拉开展对华、日及南洋的全面贸易,建立起一条“以墨西哥银币兑换远东丝绸茶叶”的航线。
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对劳动力需求非常庞大,闽、粤沿海一带的老百姓或为生计,或为希望,持续长时间分批组团到南洋谋生,此即为下南洋。
1573年,自明万历年间起,通过南洋的贸易活动,大量西班牙银币开始流入中国,中国内地老百姓称之为洋银、大洋、番银、番饼,闽粤沿海地区老百姓称之为铜镭(lui1),简称镭(lui1)。
古代中国是银本位国家,明清时期的货币流通以纹银为本,以铜钱为辅。在市面上流通的主要是铜钱。当时的纹银是典型的称量货币,价值依银两重量而定,因此早期进入中国的洋银还会被熔化、改铸、剪切,再按重量流通使用。
而从货币的发展规律看,从实物货币到称量货币,称量货币必然会往“按枚计数”的铸币发展。
1732年以后,即清雍正年间,西班牙改用机器铸造银币,当时的铸币直径39毫米,重27.07克,含银量96.3%,因用料十足,制作精致,成色稳定,最重要的是可以计枚核值,铸币适应了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及南洋地区商品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西班牙银元成为当时中国沿海乃至内陆通行的主流货币。自此开始,西班牙银元逐渐在中国泛滥成灾。
1767年秘鲁利马制 西班牙双球双柱银元1767年秘鲁利马制 西班牙双球双柱银元。也称本洋,“本”出自Peso中的Pe的译音。柱上有缠绕成S形的卷轴,后演绎为$,成为“元”符号来源。
当时的西班牙银元泛滥程度,从以下记载可见一斑。
1799年,和珅被抄家,就抄出了58000个洋银。
1808年,沈复的《浮生六记》有多处使用“番银”付账的记载。
1822年,广州十三行大火,连烧七天七夜,汪鼎将这场灾难记在了《雨韭盒记》中:“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火息结成一条,牢不可破”。这场大火就融化了四千万两洋银。
1840年鸦片战争,大清赔款2100万洋银予英国。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量西班牙银元外流,加上墨西哥独立,西班牙失去南美殖民地,西班牙银元来源枯竭。1853年,墨西哥鹰洋开始流入中国。墨西哥鹰洋的特征是币面雕刻有一只很像鸡的鹰,广府人所称的一蚊鸡即来源于此,这个喊法流行至今。
1902年 墨西哥鹰洋银币,一蚊鸡。1860年汕头开埠以后,潮汕地区开始盛行符号货币:七兑票,属于当时的金融创新。
1901年6月,为驱逐外国货币,夺回利权,李鸿章命广东铸钱局,仿制墨西哥鹰洋,发行了光绪铜宝,1铜宝价值10枚铜钱,重量10克。
1900年 广东省造 光绪铜宝1900年 广东省造 光绪铜宝 重10克,每元当制钱十文,大清造国产镭(lui1)
1900年 香港造 光绪通宝中国传统铜钱、文钱是天圆地方的方孔钱
而镭特指铜宝,天圆地方的方孔钱通宝是不能称为镭的。铜钱是铜钱,lui1是lui1。
1905年,墨西哥从银本位改为金本位,鹰洋停铸,来源断绝。
1914年,民国直接仿制鹰洋的袁头银发行。民国初年,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鹰洋与袁头银统价行使,至1928年,鹰洋银逐渐在国内消失。
1925年符号货币大洋券发行,即民国法币;
1933年全国“废两改元”后,潮汕地区出现铜镭票,至1936年才消失;
1935年全国改易币制,禁用白银交易。
上文提到的西班牙双球双柱银元,可以看到有个“8”的标记,8是该银币的面值,西班牙语8 Real(El Real de a 8) ,中文翻译为西班牙银元、8里亚尔、8瑞尔,Real里亚尔是西班牙的货币单位,银币等于Real,Real等于银币。Real就是传说中的镭(lui1)的本镭(lui1)。
1617年,距今400年前,明万历年间的张燮在《东洋西考》中记载了西班牙银元在菲律宾的使用:“大者七钱五分,夷名黄币峙(Un Peso 1 比索)。次三钱六分,夷名突唇(duro,杜罗,一种货币,价值1比索)。又次一钱八分,名罗料厘(dos real,即2个real),小者九分,名黄料厘(un real,1 real)。俱自佛郎机(Franks,法兰克,泛指欧洲)携来”。
长达数百年的下南洋时期,闽粤沿海老百姓与南洋交流频繁,逐渐也接触到Real这个词,渐渐也用Real指代银币。
1839年《厦门志》记载:又有红铜铸者,中肖雌虎,名曰镭,以当钱文之用。可见在当时已有用“镭”指代Real。
镭(lui)来自Real的音译,那为什么是“镭”?
在闽南语、客家话中,雷的发音是lui5,加上金字旁,正好体现它金属的特性。这个字是闽、粤沿海群体创造出来的。
自此我们终于知道闽粤沿海地区族群为什么把钱叫做Lui,Lui从何处来。
2020年有北漂,1620年有南漂。镭(Lui)深刻在闽粤沿海甚至南洋地区族群后代的记忆里。时刻提醒着我们祖上曾有过一段南漂搞Lui的血泪记忆。
引用:
艺搜网
金国平、吴志良著《美洲白银与澳门币》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