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未来计划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在无法用经验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对世界本质的猜测,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学问。
比如灵魂、意识、自由等。
特别是一些大众的心理和社会大众现象的研究,要用系统的、整体的、联系的、眼光看待要研究的问题。
客观性原则。
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并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以人的外部活动表现出来。
爱情,一直是文学的永痕主题,川端康成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描绘了爱情,但他的爱情主题与传统的爱情主题有很大不同,川端既不偏重爱情的缠绵悱恻和欢乐气氛,也不侧重爱情的生离死别和悲剧结局,而是表现一种轻淡、感伤的爱情。
川端康成笔下的人物从群体上考察,在小说中所形成的空间范围较小,但就人物个体来说,所占的空间范围又很大。他的小说大都写男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他不太注意主人公的种种社会关系,因而与主人公相关的众多人物都被作家艺术地简化掉了,这样,小说中往往形成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显得笔墨洗练,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更丰富。
总之,川端康成在他的一些主要作品中保持了一贯的抒情、孤独与寂寞的格调。由于省去和简化了与主人公相关的其他许多次要人物,便腾出了大量篇幅对主人公的心灵情感世界进行酣畅淋漓的表现。在川端康成笔下的恋人里,男主人公大都是忧郁型的,敏感、孤独、感伤而略带躁急,尤其是主人公处于情感危机和精神变异之中时,更显出骚动不安的情绪,如《伊豆的舞女》中的“我”,《雪国》中的岛村,《睡美人》中的江口由夫等。而他笔下的女主人公,如舞女、驹子、叶子、千重子、苗子等多是温柔美丽、善良多情的,她们具有细腻的情感与自我牺牲的品格,有的甚至带有日本古雅娴静的美态,作者往往在她们身上赋予一种理想化的色彩。
川端康成从追求西方新潮开始,到回归传统,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运用民族的审美习惯,挖掘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合,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之美。
他是怎么做到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我给不出任何方法。
我只知道,他有着卓越的感受性,并且使用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岂不是,对于文学来说,我的自卑与敏感有了用武之地。从这里,我能不能再度得出一个观点——小说技巧是可以被掌握的,是死的,但是背后的人是无可代替的,是活的灵魂。我既要掌握技巧,更要整体提升自己。
这种近乎绝对的“孤独感”,令人联想到现代日本选择的“脱亚入欧”之路,那条路同样孤独至极,因为在路的尽头,唯有回不去的亚洲和入不了的欧洲。
中国有自己的美吗?我能发现那种美吗?那种在现在的我看来虚无缥缈的东西,华夏文明,中华文化。自古一脉相传,但是根在白话文断了一次,在改革开放完全断开,现如今我们还有自己文化文明的根吗?
在课堂,我想过一些事情,其中包括我的未来,无法掌握的未来,必然性与偶然性并存,好像也是一种美, 现在我清晰了,我是学理的,学逻辑与科学,但是拯救我的是文,是文史哲这些知识,从今以后,以理科作为我的根基,全面向文科领域发起进攻。现如今的主要目标,毕业之前的主要目标则是网文实现经济自由,满足基本需求,毕业之后,我想回到古代,接轨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一边坚持当代网文,一边重回古代,教员那个时候读了什么书,我也要去读,将他在师范一中所作所为作为样本,取其一般性的原则,作为25岁这三年的学习目标。学习是主要的,他们读研三年,我则进入人民大学三年。如果真能以网文,接下来三年内我只要满足自己即可,然后专心向社会学习,专心学习古文数学等自己想学的,认真思考自己的想要的职业,文学文化,这是肯定无疑的。到时候可以去找找相关工作,能在工作中学习就更好了,学习本质的东西,掌握本质的规律,五本毛选走天下。
25岁之后,对当前社会进行系统调研,根据环境决定自己何去何从,倒是想去日本朝鲜等国家去看看。28又是一个节点,28之后当何去何从,又只能看环境,当然自己的文学和读书是要一直坚持的。30岁一个节点,30到40为着那个宏大目标,40到50依旧是,50之后奋斗到死,记住,一定要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2022年5月17日,我写下了这段文字,作为对未来的憧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