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沙和解引领局势演变,中东新秩序正在加速重建

  一个新的中东正在形成!

  当地时间4月14日,埃及、卡塔尔、伊拉克、科威特、阿曼、阿联酋、巴林、约旦、沙特,中东九国外长齐聚沙特西部城市吉达,就叙利亚局势问题进行磋商,重点讨论是否接纳叙利亚回归阿盟。

  5月19日,阿盟峰会将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经俄罗斯牵线搭桥,沙特尝试与叙利亚和解,轮值主席国沙特计划邀请叙利亚总统出席峰会。本次阿拉伯国家外长会议也是为峰会作铺垫。

  之所以阿盟国家能够摒弃前嫌,开始共同商讨推动叙利亚回归阿盟,最核心的关键在于融冰事件——伊沙握手言和。

  

  沙特与伊朗于2016年断交。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于3月6日-10日在京举行对话,中断联系七年的伊朗和沙特走向和解。

  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沙特和伊朗达成双边协议,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并在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互派大使。

  代表什叶派的伊朗与代表逊尼派的沙特,一对世仇难解的冤家,达成了世纪大和解。

  这看似一纸和解协议背后,是东方智慧与哲学的体现,也为中东和平稳定打开了新局面。

  “伊沙和解”也将为解决也门冲突,甚至俄乌危机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机会。

  

  伊朗和沙特之间的矛盾,实质是民族和宗教内部矛盾的体现。

  当今的伊朗主要是波斯人,而沙特等阿盟国家主要是阿拉伯人,两个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但语系不同,教派不同。

  伊斯兰教最主要的两大教派,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从人口规模上看,逊尼派是多数派,什叶派是少数派。

  穆斯林是伊斯兰教教徒的代指。在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一条教义是,“凡穆斯林皆兄弟”。可自从创始人穆罕穆德去世后,两个教派便冲突厮杀了上千年。

  

  “伊沙和解”后,伊朗积极推进与地区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正常化,频繁与阿联酋、科威特、埃及、巴林等国官员接触。

  当地时间4月12日,伊朗有代表团抵达沙特首都利雅得,为使领馆的重新开放做准备。

  在战事不断的中东地区,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阿拉伯之春”运动。“阿拉伯之春”是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颜色革命浪潮,导火索是2010年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

  从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埃及革命、利比亚战争、也门起义、巴林示威到叙利亚内战,在西方所谓“民主”“人权”等价值观鼓动下,颜色革命浪潮快速蔓延至许多阿拉伯国家。

  

  无疑,美国是‘阿拉伯之春’的背后推手和总导演。

  由于反对叙利亚当局的暴力镇压行为,阿盟于2011年11月12日,即叙骚乱8个月后,宣布暂停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

  叙利亚人口主要是逊尼派穆斯林,但由阿拉维派掌权。阿拉维派,作为什叶派的一个分支,在宗教认同上,一直被当作是伊斯兰教的异类。

  2011年3月15日叙政府镇压抗议行为,让示威活动升级成了武装冲突。随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进入叙利亚境内抢地盘,形成了政府军、反政府军、IS三方混战的局面。

  由于政治、经济、宗教、地缘政治等因素,叙利亚内战自爆发以来,外部势力不断介入,战乱频仍。

  

  2014年9月,美国以打击伊斯兰国(IS)组织为由,直接介入,空袭叙利亚,保护库尔德武装,支持反对派力量对抗叙利亚政府军。

  不过,叙利亚反对派的最大支持者并非欧美,而是沙特、土耳其等国。

  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以反恐的名义出兵叙利亚,对反政府武装开始空袭。战局形势随之出现逆转,反政府军节节溃退。

  看中叙利亚地缘价值的,不只美俄。争当中东一哥的土耳其、伊朗、沙特,都“不甘寂寞”。

  叙利亚的伊德利卜省和土耳其接壤,土耳其支持的武装拥有伊德利卜的控制权,这也是反对派败往伊德利卜省的主因。

  

  同为什叶派掌权的伊朗,由于长期受到美国与其他中东国家孤立,与叙利亚站到了一起,为其提供军备和资金支持,并在叙境内建立了军事基地。

  随着地区外势力纷纷卷入,叙利亚内战,逐渐演变成了美国与伊朗、俄罗斯两个阵营的地缘政治博弈。

  今年4月1日,叙俄对伊德利卜和阿勒颇省发动攻击,这是叙利亚仅存的未收复两省,分别由叙反对派完全和部分控制。

  作为主要产粮和产油区,库尔德人控制区,建有美军基地,由于美军盘踞,一直悬而未决。

  

  2023年“伊沙和解”后,叙政府军和亲伊朗民兵组织联手出击,炮击美军阵地。这标志着叙利亚和伊朗吹响了正面反击的号角,美国在中东的霸权正在走向衰弱。

  接下来,说说2017年的“卡塔尔外交危机”。

  卡塔尔与伊朗具有经济利益合作,交往甚密;加上半岛电视台思想前卫,经常发表有悖伊斯兰教的言论,还曾报道“阿拉伯之春”政治剧变。中东各国担心其煽风点火,威胁到自身统治,纷纷表达不满。

  早在2014年,沙特、巴林、阿联酋等国就召回了驻卡塔尔大使,以抗议其干涉内政。

  

  在特朗普访问中东后,沙特带头发起断交潮。2017年6月5日,沙特、巴林、阿联酋、埃及四国宣布与卡塔尔断交。其后,也门、利比亚、马尔代夫、毛里求斯等多国跟进,先后宣布与卡塔尔断交,或降低外交关系。

  卡塔尔被指支持穆斯林兄弟会、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且在沙特眼皮底下与伊朗“眉来眼去”,引起埃及、沙特等多国不满。而阿联酋与伊朗有领土之争,巴林与沙特关系紧密。于是,四国在同一天宣布断交就可以理解了。

  沙特等国指责卡塔尔支持伊斯兰组织,并与地区对手伊朗建立紧密关系,卡塔尔予以否认,并拒绝了为解决沙卡战争危机提出的13项要求清单。

  

  鉴于此,沙特一度集结10万大军准备对卡塔尔动武。考虑到沙特、卡塔尔、巴林、阿联酋等海湾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美从中调解才避免了这一军事冲突。

  在秘密访问沙特一个月后,2019年12月11日,卡塔尔表示正与沙特谈判以结束海湾危机。沙特愿意坐下来谈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利用卡塔尔与伊朗的关系,开启与伊朗扶植的也门代理人——胡塞武装进行全面停战谈判,尽快退出战场。

  2015年,由政变引发的也门内战全面爆发,此后首都萨那由胡塞武装控制。也门战争,源头是沙特和伊朗之间的矛盾,是一场由内部矛盾引发的地区代理人战争。多年来,也门邻国阿曼一直致力于推动和谈,更准确地说,是弥合伊朗、沙特和美国的分歧。

  

  2021年1月,在沙特举行的第41届海合会首脑会议上,沙特、阿联酋、巴林、埃及四国,宣布与卡塔尔恢复外交关系。但由于部分问题未达成一致,巴林与卡塔尔迟迟未恢复外交关系或互派大使。

  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拱火,甚至随意冻结俄罗斯黄金与外汇储备。

  因出现流动性危机,2023年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紧接着,3月14日欧洲百年大行瑞信银行暴雷。

  

  遗憾的是,欧美的应对方法,再次让美元信誉扫地,银行业的信任危机加剧。

  2017年,国王萨勒曼力排众议将八子穆罕默德推为王储,自此年轻有为的穆罕默德开始掌握大权。穆罕默德成为王储后的几年内,沙特在内政、外交、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位年轻的80后王储,力图改变沙特保守封闭的国际形象,并致力于推动单纯依赖石油的经济结构转型。

  特别是进入2023年,沙特的经济政策从“美国优先”转变为“沙特优先”。不顾美国的反对声音,沙特带领欧佩克,联合俄罗斯宣布从5月开始减产石油。

  

  一向亲美的沙特终于苏醒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美国是一切混乱纷争的始作俑者。阿拉伯人也开始意识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中伊沙三方联合声明的发布,让美国和西方多少有点出乎意料。不得不说,三方的保密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到位。

  进入2023年,在阿拉伯国家外长会议召开前的一个月内,中东的土地上,风云变幻,一连串外交事件相继发生。

  3月18日,土耳其外长访问埃及,这是土耳其11年来首次派出部长级官员访问埃及,标志着两国关系回暖。会晤后双方表示,将在恰当时机将双边关系恢复至大使级。

  

  4月13日,埃及外长再访土耳其,就恢复双边关系和地区发展进行商讨。

  4月1日,叙利亚外长时隔十余年后首访埃及,表达了结束内战危机,重返阿盟的意愿。

  4月2日,埃及总统塞西高规格访问沙特,两国有意在“所有领域”加强合作。

  4月12日,叙利亚外长访问沙特。在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后,这也是叙外长首访沙特。

  

  4月9日,沙特-阿曼代表团与胡塞武装举行停火谈判,以结束长达八年之久的冲突。13日双方就续签停火协议完成首轮谈判,谈判氛围比较积极。

  4月12日,巴林与卡塔尔在海合会总部举行会议后,宣布正式恢复外交关系。

  在中俄积极斡旋下,中东势力版图正在重绘,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加速衰落。

  当然,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定会继续兴风作浪,给中东局势拱火。

  

  4月15日,苏丹武装部队和快速支援部队爆发冲突。冲突原因,双方各执一词。一方称,快速支援部队企图发动政变;另一方称,受到武装部队攻击被迫采取抵抗。

  地处红海要冲的苏丹曾经是一个亲苏联国家,当下国内的“亲美派”与“亲俄派”势均力敌,苏丹一直在美俄之间寻求地缘政治平衡。

  在中东各国关系加速修复的当下,苏丹突然爆发冲突,背后原因不得不让人心生联想。

  中国始终是善意可靠的斡旋者!中东的和解之路不会顺畅,但中东和平的曙光已经出现!

  

  原有的世界秩序正在被重构,一个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新旧秩序的过渡中,必将伴随激烈的碰撞。

  路有曲折,事有挫折,但历史总会向前!中东即将进入新的时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