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卖4次的陪嫁丫鬟,嫁给梁启超65年 却培养出9位国家栋梁

  

  嫁到梁家前,她是一个因出生时辰不吉利、被转卖过四次的苦命丫鬟。

  因为命苦,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就连“来喜”这个称呼,也是丈夫梁启超为她起的。

  名字就像是她的命运写照,来喜之意,不过是为梁家生儿育女、开枝散叶。

  她是个命苦的女人,生在四川广元,却无任何温暖记忆可言。

  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中靠着父亲耕种的几亩薄田勉强度日。

  后来父亲再娶,刻薄的继母觉得她出生时辰不详,总是虐待。

  四岁那年,再次失去父亲的来喜,也被继母低价卖给了人贩子,六年四次转卖,才来到了梁启超夫人李蕙仙的娘家。

  从十岁到十八岁,她一直勤勤恳恳做事,为得便是,能在这悲苦的命运里,找个安稳的落脚点。

  李蕙仙是养尊处优的小姐,生性倔强高傲,却对身边尽心服侍的这个小丫鬟,格外喜爱和依赖。

  所以,与梁启超结婚后,作为陪嫁丫鬟的来喜,也正式进了梁家的门。

  【没有名分的妾室】

  成为梁启超的妾,是在1903年。

  彼时的李蕙仙,生下梁思顺和儿子梁思成后,一直再没有身孕。

  为了确保梁家人丁兴旺,李蕙仙决定将18岁的陪嫁丫头,送给梁启超做妾。

  对于这份决定,李蕙仙肯定有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但不得不承认:对一个被拐卖4次的丫鬟来说,在命不由己的时代中,能有个这样的归宿,是极为幸运的事情。

  因为她的丈夫,是声势浩大的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是声名远播的文学家,是满腹经纶又思想超前的革命者。

  可新婚夜,被太太李蕙仙推搡至来喜的房间后,梁启超却冷脸道:

  “我娶你可以,但没有名分!

  的确,作为提倡一夫一妻制度的改革者,他根本不允许自己妾室的存在。

  而没有名分的决定,是李蕙仙与梁启超商量多次,才一致达成的结果。

  所以,负责传宗接代的来喜,也成为梁家透明的存在。

  

  梁启超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到这位夫人;就连家信中,也是称呼她为“王姑娘”或者“王姨”,疏离而客套,丝毫不像是同床共枕的夫妻。

  但日积月累的相处中,对于来喜的种种贡献和付出,他也渐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后来,他开始感叹:王姑娘是我们家极为重要的人物!

  看来喜做事勤恳、认知好学,他重新给她取了个大名——王桂荃。

  而这个名字,也成为后世提及伟大母亲形象,必不可少的人物。

  王桂荃在梁家是重要的,这种重要不仅来自于她开枝散叶的贡献,更源于她的多重身份。

  嫁入梁家,她是孩子们的娘。

  为了区分,梁家的孩子叫大太太李蕙仙“妈妈”,叫王桂荃“王姨”。

  李蕙仙是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三个子女的生母,王桂荃则是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6个孩子的母亲。

  但即便自己是为梁家传宗接代的功臣,可王桂荃对李蕙仙的孩子视如己出,疼爱至极;也是因此,孩子们总是偷偷喊她“娘”。

  有一次,梁思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李蕙仙得知后十分生气,直接拿起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要打他,王桂荃见状急忙把年幼的梁思成护在怀里。

  就这样,李蕙仙的鸡毛掸子正好落在王桂荃的身上,留下很长一道青紫痕迹。

  李蕙仙看到这个场景,也不好意思再发怒。

  “安抚”完夫人后,王桂荃又语重心长教导梁思成:

  “不好好读书,将来一事无成。你爹已经很有学问,还不停地读书呢。”

  王桂荃虽没有学问,但这番朴素而简单的教导,却给了梁思成深深的触动。

  此后他待她似亲生母亲,却比亲生母亲还要依赖和信任。

  而对并非亲生的女儿梁思庄,王桂荃更是以命相护。

  梁思庄从小胆小,总是牵着娘的衣角走路,洗澡也一定要娘给洗。

  十岁那年染上白喉,也是作为娘的王桂荃在身边日夜守着。

  在医疗条件极为落后的年代中,这种迅猛的传染病,接触之人越少越好。

  就这样,王桂荃冒着生命危险,仔细护理着家中所有患病的孩子。

  遗憾的是:年仅9岁的亲生女儿,却没有救回来!

  儿女成家后,王桂荃依旧是孩子们最依赖的娘。

  梁思庄在广州生女儿时难产,得知消息,王桂荃立刻从天津坐火车跑到广州守护;在产房外苦苦等待十几个小时后,医生才用产钳夹出小外孙女吴荔明,也就是后来北京大学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对待孩子们,她是慈祥周到的娘;身为妾室,她更是梁启超和李蕙仙的得力助手。

  梁家是个非常现代的家庭,梁启超没有旧传统的老爷作派,因此王桂荃也拥有读书学习的机会。

  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带着家人逃往国外。流亡日本的那段时间,王桂荃接触到先进文化和新思潮,甚至还学会了流利的日语。这份主动学习能力,也让她成为梁启超的得力助手。

  李蕙仙和王桂荃相处多年,两人亲如姐妹,性格却是截然不同。

  或许是李蕙仙本就大家族出身,衣食无忧的生活给了她任性的底气,所以处理家务事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发火;在对待佣人上,更是异常严苛。

  王桂荃恰恰相反,处理家务事她有着十足的耐心和包容性,所以每次李蕙仙发脾气,她总是能够很好从中周旋,并让事情有个满意的收尾。

  作为妾室,她懂得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不僭越;出身贫困的王桂荃,在这个庞杂的大家族中,几乎没有人说她不好。

  这份难能可贵的清醒和付出,也让王桂荃逐渐成为凝聚全家感情的核心,这也是她的大爱与可贵。

  【独自抚养9个孩子长大】

  只是可叹:王桂荃的一生,却也似飘零浮萍,总是在命运的漩涡中兜兜转转,艰难求生。

  1929年,梁启超去世;彼时,作为作为原配的李蕙仙也因癌症去世5年了。

  当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再次离她而去时,王桂荃感到了近乎麻木的疼痛。

  但她知道,自己绝不能垮掉,因为丈夫临终前,将梁家9个孩子托付给了自己。

  自己即便砸锅卖铁,也要想办法把孩子培养成才。

  一句承诺何其容易,当时的梁家儿女们大多数在读书,经济尚未独立,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年仅5岁。

  面对如此沉重的家庭负担,王桂荃始终不曾后退和妥协。

  条件最困难的时候,她靠着洗衣服挣钱,靠着帮别人打扫庭院挣钱,只为能够帮助儿女完成学业。

  她虽然没读过书,但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无论条件如何艰难,也要把9个孩子全部送出国外留学。

  

  为此有很多人笑话她,饭都吃不饱了,还尽做一些没用的事。但王桂荃充耳不闻,在先生的影响下,她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古代北宋苏氏“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是世代流传的佳话;

  家世凋敝的梁家,亦在这个陪嫁丫鬟的操持下,谱写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梁家整体成就几乎绝无仅有:

  长女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25岁英年早逝;

  次女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

  四子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四女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参加革命,跟随陈毅;

  五子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以上,还不包括出色的女婿和儿媳,以及孙子辈…

  他们是难能可贵的精英,但不是财富与阶层的傲慢,而是知识、教养、胸怀、贡献构筑出的真正精英家庭。

  面对如此杰出的教育成就,王桂荃并没有沾沾自喜,这个勤劳朴素的女人,只是以她的理解,捎带幽默打趣道:

  “我这几个孩子是挺有趣,又能盖房子,又能挖房子,还能炸房子,建筑学家,火箭专家,考古学家,都齐了…”

  

  她勤恳善良了一生,晚年却没有得到安稳平淡的生活。

  特殊时代里,已经85岁的王桂荃,被挂上“保皇派老婆”的罪名。

  家产充公后,她被驱赶到一间阴暗冰冷的小屋中,也就是后人常说的“牛棚”。

  直到1968年,这位饱受疾病困扰的老人,在这个冰冷阴暗的棚子中,孤零零离开人世。

  彼时的儿女们,陷在各自的困境中,连娘的最后一面,也无法见到。

  因为身边没有亲人,还是好心的乡亲们,偷偷用破草席将她葬在了无名的山坡上。

  直到混乱的年代结束,梁家的儿女们,才找到当年埋葬娘的那片荒草丛生。

  只是遗憾:山坡早被夷为平地,王桂荃的遗骨早就不知所终。

  望着那空旷的平地,孩子们悲痛大哭。

  时光境迁,他们纷纷长大成家、有了自己的事业;可物是人非,任他们取得多大成就,此生却再无家可回…

  【放在最后的话】

  虽然王桂荃的遗骨没有找到,但梁家后人从未忘记过她。

  直到1985年秋天,梁家后代从不同地方齐聚北京梁公墓。

  在梁启超与夫人合葬的正墓旁边,儿女们又竖起一座卧碑衣冠冢,那便是王桂荃的新归宿。

  为了怀念这位伟大的母亲,梁家后辈们在新碑的后方种下一株白皮松,他们称它为“母亲树”。

  她是旧时代最平凡的女子,也是最值得致敬的伟大母亲;

  是她以聪慧坚韧的品质,为新中国培养出卓越优秀的梁家儿女;是她以慈爱博大的付出,让世人知晓了“母亲”两字的千钧重量。

  这个出身贫困,被拐卖四次的苦命丫鬟,更以善良仁厚的性格,让我们看到传统女子的坚韧和不屈。

  如果说王桂荃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那大概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女儿亲自撰写的那段碑文:

  ——愿夫人精神风貌长留此园,与树同在,待到枝繁叶茂之日,后人见树,如见其人。

  谨以此文,致敬这位伟大母亲,也致敬“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教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