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全球大撤退!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生死战
智东西 文 | 晓寒
7月13日,步中国市场的后尘,Uber宣布与俄罗斯搜索巨头Yandex成立由后者控股的合资公司,以整合Uber与Yandex在俄罗斯等六个东欧国家的业务——相当于退出了俄罗斯市场。如果从地图上看,退出中俄两大市场的Uber已然丧失了欧亚大陆超过一半的“领土”。
事实上,Uber自年初以来就一直处于多事之秋,先是曝出了性骚扰丑闻,然后又被谷歌Waymo告上法庭,接着出现了大批高管离职,甚至CEO离职的坏消息…几近“无人驾驶”。
与此同时,在分别拥有10亿、6亿,以及7亿人口的印度、东南亚和欧洲等市场,也成长起了多家本土网约车公司,他们借着更加熟悉当地市场的优势并获得了大量资本的支持,正准备趁着Uber内忧外患之际对其展开全面攻势。
在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生死战中,Uber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大撤退!
一、Uber的败退
“在过去的600天里,我们很高兴能够为乘客、司机、合作伙伴以及这座城市提供共享出行服务。”Uber澳门官网上的一则新闻中如是写道。
如果单看这句话,你可能会觉得这又是一个自卖自夸的桥段,但在这句话下面,紧接着的却是“做出这个确定并不容易”这样的字眼。
7月17日,Uber正式宣布,将自7月21日23点59分起暂停在澳门提供服务。
Uber目前的估值超过了700亿美金。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创业公司,Uber既是科技圈里最耀眼的明星企业,也是人们口中的创业英雄。
但英雄也有苦衷。
上述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Uber的骄傲,也看到了它的无奈——略显心酸,却又充满不甘。
需要注意的是,Uber早在去年8月份就已经动了离开澳门的心思。
当时,澳门政府以Uber没有出租车经营许可为由,在10个月内累计对Uber的司机们开出了1000万澳元(约合800万人民币)的罚金,Uber就曾宣布过将于2016年9月9月退出澳门的消息,但随后又决定坚持运营。
对Uber来说,与澳门很近的香港也并不友好。
香港《道路交通条例》规定,在没有获得牌照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允许以车辆进行营运活动,而违者则会面临罚款与监禁处罚。
所以早在Uber刚刚进入香港不足1年的2015年8月,香港警察就突袭过Uber的香港总部,抓获了3名员工与5名司机。
(香港警方搜查Uber总部)
今年3月,一个香港法院对5名Uber司机进行了起诉,并对其处以了10000港币(约合8650元人民币)的罚款。5月23日,香港的便衣警察们又逮捕了21名在Uber平台工作的司机,理由都是非法营运且没有为车辆购买第三者险。
Uber香港数次宣布将会依法运营,但是香港当局仍未向其颁发运营许可,Uber在香港依然是非法营运的状态。
2017年2月2月刚刚过完中国的农历新年,Uber即宣布暂停在台湾进行运营。
4月13日,Uber又宣布重回台湾,但是扮演的角色却成了订车平台服务商,即用户在APP上叫来的是出租车公司的出租车而非之前的私家车,Uber在台湾已然名存实亡。
在中国大陆,Uber的故事早已人尽皆知。
2013年,Uber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趁着中国本土网约车企业内战正酣之际,迅速扩张到了北上广深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城市。
虽然Uber在中国大陆也受到了各地政府以非法营运为理由的监管与处罚,但是大陆政府的政策压力并没有像澳门和台湾那样直接将其逼停——在大陆,滴滴才是Uber最可怕的敌人。
2015年,滴滴快的合并,中国的网约车内战结束。新的滴滴出行势头正猛,向着Uber中国全面开战。一年之后的2016年8月1日,Uber中国在累计亏损了超过10亿美元后选择并入滴滴。
至此,Uber在这个拥有14亿人的国家里仅剩下香港这一块立锥之地,相当于丢掉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
顺着中国地图向上看,是一个比中国更大的国家——俄罗斯。
7月13日,Uber又发布声明,宣布与其俄罗斯对手Yandex整合。根据声明,Uber与Yandex将各拿出2.25亿美元和1亿美元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但Uber只享有36.6的股份,后者则拥有59.3%,且合资公司的CEO也由Yandex的出行业务负责人Tigran Khudaverdyan担任。
与此同时,包括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哈萨克斯坦等6国的网约车与UberEATS外卖服务也将转至合资公司。
这时候,如果你再拿着世界地图来看,会发现,除去非洲和南美洲这两个经济欠发达大陆后,Uber在全球的势力范围就剩下了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含新西兰)、印度、东南亚这几个区域了。
从面积上说,Uber拥有的市场与其丢掉的市场几乎持平。
二、群雄四起的网约车市场
上文结尾部分已经言明,Uber还拥有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含新西兰)、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
看起来似乎还不错,但是与在中国和俄罗斯发生的啥情况一样,Uber在这些地区也面临着强大的本地对手,最知名的包括Lyft、Gett、Ola、Grab四个对手。
1、Lyft——后顾之忧
Uber于2010年5月正式在美国旧金山发布,但在其快速席卷全球的7年里,Uber并没有像滴滴这样,一统本国市场,Lyft一直是其后顾之忧。
Lyft的前身为顺风车软件Zimride,当时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大学生们能够分享自己车辆上的座位。一开始,Zimride在大力向各类高校推广自己的业务,但是由于针对特定群体的市场较小,Zimride的创始人决定进入消费者市场。
2012年秋天,针对所有用户的顺风车软件Lyft正式上线。虽然做的还是顺风车生意,但是当乘客逐渐变多且知名度大增之后,一些全职的司机开始出现,所以Lyft与滴滴、Uber这类公司的区别也越来越小。
自2008年起,Zimride及后来的Lyft获得了多轮融资,总金额约为24.5亿美元。其投资者除了包括包括美国Mayfield、Founders、A16Z、Coatue等风投外,还包括中国的滴滴、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以及通用汽车、捷豹路虎等。
(Lyft的车辆)
进入2017年来,Uber先后曝出了性骚扰、盗窃谷歌Waymo技术等丑闻,随后,Uber多位高管离职,CEO卡兰尼克也被逼走。
在这种背景下,Lyft趁机猛追了一把,7月6日,该公司宣布其日订单突破100万单。当然,与Uber日订单550万单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2、Gett——欧洲小鲜肉。
2017年5月,大众集团宣布向欧洲打车应用Gett投资3亿美元,从而让这个起家于以色列的Uber挑战者走到了公众台前。
2009年夏天,以色列人Shahar Waiser在加州帕罗奥图准备打车去机场,但是在烈日下苦等30分钟后,他却仍没有拦到一辆车。
Shahar Waiser一怒之下想到了做网约车软件的想法。随后,他拉上自己的朋友Roi More一起创办了Gett,并于2011年夏天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推出了Gett的测试版。同年8月,Gett进入英国市场。第二年又杀入了莫斯科和美国。
2012年和2014年,Gett先后获得3000万美元和2500万美元融资。随后就是大众集团的3亿美元融资。
(Gett的车辆)
目前,Gett在英国、美国、莫斯科和以色列四个国家超过100座城市运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其在美国只进入了纽约市,大部分市场都在其他三个国家。
3、Ola——印度猛虎。
看完了Gett的介绍,你也许会觉得这家公司的融资太少了,算不上什么大玩家,但是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市场,却催生出了一家更加凶狠的网约车公司Ola。
今年6月份,Ola宣布获得来自Tekne Capital的5000万美元融资。而在5个月前的1月份,其还获得了软银的3.3亿美元投资。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获得了超过10轮融资,总计约19亿美元。除了软银之外,其投资方还包括DST、老虎基金、红杉资本等知名机构。
2015年,滴滴也参投了其5亿美元的F轮融资。
Ola成立于2010年12月,官网数据显示,其目前已经在印度超过100座城市运营,平台拥有超过60万辆汽车与65万名司机。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在印度市场非常接地气。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很多城市还存大量三蹦子甚至畜力车等交通工具。因此,Ola除了常见的打汽车业务外,还推出了打三蹦子业务——真是不服不行。
(Ola的三蹦子)
据印度媒体报道,Ola在印度网约车市场上超过Uber占据了优势地位。
4、Grab——东南亚野狼。
看完Ola的打三蹦子业务后,你可能会觉得这家公司真是666,但是别急,亚洲地区还有更6的网约车公司Grab。
同样是出于糟糕的打车经历,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Anthony Tan在2011年的时候想出了开发一个打车APP的想法。2012年,他拉上自己的另外两个兄弟,放弃了接班自家的生意,于2012年在马来西亚创办了Grab。
上线之后,Grab迅速从马拉西亚扩张到了地理位置临近且风俗习惯相似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目前,Grab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缅甸7个东南亚国家运营,共计覆盖了65座城市。
与此同时,由于成长速度较快,且整个东南亚地区拥有6亿人口市场巨大,Grab也迅速获得了资本的支持。
自2014年起,Grab累计获得了超过10轮融资,总计超过约19亿美元,其投资方包括软银、滴滴、去哪儿、GGV、高瓴、老虎基金、Coatue等知名机构。自今年6月起,彭博社等外媒又报道称软银、滴滴等公司正在计划向Grab注入新一轮约20亿美元融资。
移动应用分析公司App Annie称,由于本土优势,Grab在东南亚与印度一样,比Uber更受本地人欢迎。而比印度的Ola更6的是,这家公司竟然还针对东南亚市场的特殊情况,推出有打摩托车(摩的)的服务。
(Grab的摩的)
5、其他玩家也不容忽视
事实上,在上述地区与Uber对着干的玩家并非只有Lyft、Gett、Ola、Grab四个玩家,像是在澳洲与新西兰就分别有Coseat和Carpool World两个玩家。前者官网显示其日订单两约为6万单,而后者更是声称自己是新西兰最受欢迎的网约车平台,拥有超过47万注册用户。
在欧洲,还有出租车公司与传统汽车租赁公司搞的网约车平台mytaxi、hailo、haxi、myDriver等,而成立于2013年的myDriver更是覆盖了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15个欧洲国家的140余座城市,其实力不容小视。
三、内忧外患的Uber
目前的Uber可谓是危机四伏,内忧外患。
在外部,Uber丧失了大片市场。
由于监管问题与竞争对手过于强势的原因,Uber先后丢掉了中国、俄罗斯及东欧地区。从面积上来说,其剩下的北美、澳洲(含新西兰)、西欧、南亚、东南亚地区与中国、俄罗斯和东欧差不多。
但需要指出的是,Uber在这些剩下的地区里也并非高枕无忧。
Lyft始终是Uber在北美的后顾之忧,每当有对手要打击Uber的时候,Lyft不是获得新一轮融资就是与之签署合作协议。例如在Uber中国与滴滴鏖战的时候,阿里巴巴、腾讯等滴滴的投资人,以及滴滴本身就跑到美国去给Lyft送去了数亿美元真金白银。
在Uber大力搞自动驾驶的时候,通用汽车又领投了Lyft10亿美元,还跟其签署协议一起搞自动驾驶。
而在拥有超过16亿人口的东南亚和印度,Uber又面临着Grab和Ola的强势挑战。
与中国的情况一致,由于Ola和Grab都成长自当地,其更加熟悉本土习惯与特点的优势让其在当地的网约车市场里都胜了Uber一筹。
例如Ola在印度就有打三蹦子的服务,而Grab在印度尼西亚则有打摩托车(摩的)的服务。对于Uber这种来自美国的“高大上”科技公司来说,其很难在中国、东南亚、印度等这类发展中国家获胜,所以整体来看,Uber或许还将丢掉印度与东南亚市场。
在欧洲,Uber目前没有太过难缠的对手,但是想要一统天下也并不容易。一方面,欧洲的汽车文化发达,私家车保有量高。另一方面,欧洲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缓慢,一些人并不愿意使用此类技术。再加欧洲国家都比较小,市场分散,不管是Uber还是其他玩家,都还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这样分析完之后,我们再从人口覆盖率上看看Uber未来的市场前景。
其比较强势的美国、加拿大、澳洲以及欧洲地区,覆盖的总人口加起来不超过12亿。而仅其丢掉的中国、俄罗斯两大市场就超过了14亿人口,如果再加上其处于下风且很有可能丢掉的印度和东南亚市场,其未来可能丢掉的总的人口数就会超过30亿,是Uber目前覆盖人口的两倍之多。
(灰色为Uber现有市场,红色为Uber丢掉的市场,绿色圆圈为Uber可能丢掉的市场)
在内部,Uber也出现了一系列危机。
今年2月17日,一名前Uber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了Uber内部的性骚扰事件,并指责Uber管理层故意忽视这一问题。该事件曝光后,引起媒体和科技圈的广泛关注。2月底,谷歌旗下无人车公司Waymo又将Uber告上法庭,声称其盗窃了Waymo的激光雷达技术。
随后,Uber的更多丑闻被扒了出来:3月1日,彭博社放出了卡兰尼克与专车司机口角并爆粗口的视频;6月,一篇报道中声称卡兰尼克曾在员工内部邮件中公开谈论性行为。紧接着,卡兰尼克前女友加比·霍尔茨瓦又向《赫芬顿邮报》爆料了Uber高管集体去KTV召唤陪酒女郎的事件。
上述一系列丑闻与事件让Uber陷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与此同时,自丑闻事件爆发以来,又先后有11位VP/项目负责人及以上高管从Uber离职。再加上Uber本身还有包括COO、CFO、CMO、总法律顾问等一系列职位处于空缺状态,Uber正在逐渐变成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
Uber的投资人与分析人士都将Uber出现的一些列事件归咎于Uber富有进攻性的狼性文化——即由卡兰尼克所奠定的“拼命工作、纵情享乐”的企业文化。
随后,Uber董事会向卡兰尼克施压,希望其离开CEO的位置,从而将公司这种狼性文化剥离。卡兰尼克经过考虑后以母亲去世为由在6月14日宣布将休假一段时间。
6月21日,卡兰尼克正式辞职,Uber真的成了一家“无人驾驶”的公司。
7月15日,外媒报道称以Benchmard为首的Uber股东和早期投资者正在与软银接触并洽谈向其出售股份的事宜。
在一场围剿与反围剿的生死战中,Uber正在经历一场全球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