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十三载》为何没能持续高走?没能解答的遗憾,才是关键因素
陈晓加陈建斌的配置,让《尘封十三载》还未播出时就广受关注。更新之初,十三年未破的油画系列案以其剧情新颖感、角色设定、悬念感广受观众好评。
甚至有人觉得,《尘封十三年》或许能成为下一个《隐秘的角落》,成为这个春日迷雾剧场大爆的电视剧。

但当这部剧快更新完时,它的观众好感度却不如一开始那么高。
有许多人认为是结局收尾的匆忙而影响了剧的整体水准。虽然结局并不是特别完美,但总体而言,有一些细节的确影响观众的观感。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细小之处的遗憾,让这部剧没能成为下一匹黑马。

首先是对于部分人物着墨太重,有些过分的“故弄玄虚”的感觉。比如电视剧中的嫌疑人之一,杨哲。电视剧开始对于杨哲的刻画就偏向于“不怀好意的”。这让大批人都觉得杨哲即使不是最终的反派猫头鹰面具杀手,也肯定藏有什么大秘密。

杨哲与陆行知的第一次见面在陆行知见岳父岳母的宴席上,他对杨漫过分热情能让人显而易见的揣摩出他的心思。但一直追问杨漫关于陆行知目前所办的案子这一点,更像是编剧故意显示出杨哲这一人物的重要性。

剧中还有一些关于杨哲的细节表现,比如他和凶手张司城有一模一样的表,似乎是来隐晦的表达他与这个案件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
不仅如此,警方一直追查的油画裸尸案,油画本身和凶手对设计与美感的追求变成为了唯一有价值的线索,而杨哲这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就是偏爱艺术,更对油画有研究。
在油画案正处于紧密的调查进程中时,杨哲却送给了杨漫一幅油画。他送杨漫回家,站在他家楼下表情阴森的盯着她家。
他约杨漫出去吃饭,在被放鸽子时神态都是凶狠的,渗透出一股冷意。
更关键的是,油画系列案在十三年之间再未发生,而剧情交代这段时间杨哲正在国外。这样的安排让观众很难不怀疑杨哲与案子有关。

甚至为了营造紧张的氛围,编剧还安排了一段杨哲开车带杨漫到郊外,在类似山洞的密闭空间拿出一把刀的情节。但在吊足观众的胃口之后,剧情又介绍拿出刀只是为了划掉墙壁上雕刻的杨漫。
杨哲不仅与案件毫无关系,甚至还在最后帮助警方破解了吴嘉发出的图片的秘密,找出了HB的关键信息指向,直接为警方锁定了嫌疑人吴嘉。
观众纷纷调侃,本以为是大boss,实际要靠人家帮忙。

如果说十三年后的案子在导演的手法之下把杨哲刻画成凶手,那十三年前的案子里最大的嫌犯就是武小文。但与杨哲不同,武小文的人生,悲剧色彩更为明显。
武小文更像是把自己扮演成泼皮无赖,对待警方永远吊儿郎当。他小时候家境不错,可父亲被误解后他家道中落生活潦倒,后来虽然父亲的误解解开,但因为家里房子的问题,一直在与相关部门磨合。

卫峥嵘怀疑武小文的起源就是在杜梅被害的时候武小文挨了一顿打,而且从其他人口中得知武小文家中有绘画的背景。在卫峥嵘眼里,这个整天提着汽油桶在路上叫嚣的“瓜皮”一定不是好人。
而且武小文行为的各种细节也的确称得上鬼鬼祟祟,在卫峥嵘搜寻他家里的时候一碰房顶,他就显得很是慌乱,一直在想办法制止老卫的行为,让观众很难不怀疑他在家里隐藏了什么难以言说的惊天秘密。而对于这部分情节,之后也并未介绍清楚,留下了一个坑。

但实际上,武小文只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来拿回自己家的房子。而卫峥嵘认准了他是嫌疑人,就待在他店里吓跑顾客、全天候的跟着他、在大街上打他...被卫峥嵘如此针对,对武小文来说是屈辱的,他觉得一切的人都欺负他,根本不会细想其中的原因。
在这种压抑与不甘下,他只想狠狠的发泄出自己的不满,冲动之下带着汽油桶与房子同归于尽。武小文的下线,与卫峥嵘的关系很大,让观众都觉得惋惜。

在副线中精彩的角色——刀哥,反而是观众心中比较感兴趣的角色。虽然行事风风火火,最后还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入狱,后来又被灭口。
但刀哥的一生很是传奇,他重感情又讲义气,年轻时“老大”的设定,让他甚至有种《狂飙》的高启强的感觉。

刀哥与细虫的这条线,细虫绞尽脑汁为了夺取权力,利用刀哥对于杜梅的感情来陷害白小伟挑起两个人的矛盾,还阻挠警方办案,以演戏的方式利用兄弟义气来让刀哥心甘情愿的为他背锅。
这样的手段足够精彩也足够大胆,虽然不是破案主线但是却不失为一个巧思。如果导演把这段故事再特意挖掘下去,也许还能成为这部剧的另一个亮点。

刀哥对杜梅的感情刻画虽然只有寥寥几幕,但也能看出刀哥的重情。杜梅的死让他无法放下,甘愿放弃一切来为杜梅讨回公道。
此外,虽然这部剧的主线脉络是油画案,不是反黑除恶,但对于细虫这种阴险狡诈的小人,也应该交代一下他背后的伞,做过的恶以及最后的结局。
但显然,编剧忘记了这一点,让这一条精彩的副线如此就流失了。

说回故事的主角,陆行知和卫峥嵘是师徒关系,设定也像是双男主。多年前的徒弟终于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队长,但两人之间仍有着超高的默契,都成为了老练又思路独到的人。
但在第一集,导演急于把陆行知的这种领导能力的转变展现出来,安排了一起与故事主线毫不相关的案子,显得很突兀。

况且,在这一案中并未完全抓到嫌疑人,还说有个左撇子已经逃跑,但是之后也没有再介绍这个案子的相关情况,前面几集的相关篇幅就稍显浪费。完全像是只为了突显出陆行知的成熟而生拉硬搬的情节。
而且陆行知一开始对待油画案的态度很奇怪,多年前初工作的他面对这样的悬案,应该更为迫切的想要解决。即使在多年后遇到相似案子需要并案,也应该是激动的更想把案子办好,况且当年案件的受害者家属还成为了自己的养女。
但是陆行知一开始的反应好像很排斥把两个案子混为一谈。

另一个感觉没交代明白的小细节,就是十三年前的作案人张司城。剧中的设定,白晓芙和卫峥嵘是彼此的初恋,当年赌气分手后与张司城结婚的白晓芙,婚后的每一天都如同冰窖。她对张司城是麻木的,但张司城却爱她。
他知道她不只有他自己,占有欲和嫉妒心疯狂作祟,让他面对着一个个无辜的生命痛下杀手。

但白晓芙的死亡是因为那个带着猫头鹰面具的男人骑着摩托车追赶她,这时她慌乱的奔跑,没想到被大车撞到。
但后来破案才得知,那个猫头鹰面具背后就是张司城。但他到底为何这么做,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具体有什么刻画加以佐证,都是剧中所缺少的。

卫峥嵘那么爱着白晓芙,全警队都知道白晓芙才是唯一能管住老卫的人。但在她死后老卫却没有爱屋及乌的关照张山山,也让老卫的这段感情变得很奇怪。
甚至也有人觉得,当年表现的这么爱白晓芙,还不是初恋去世以后才肯回归家庭,对他来说前妻更像一个备选,让一些观众很不舒服。

但不能否认的是,卫峥嵘的前妻虽然爱唠叨,但却真的对老卫很好。即使是在刚离婚的那几年,因为孩子没少吵架,却也总记得给卫峥嵘带新鞋子。
再说陆行知的妻子,杨漫可谓最近几年国产剧中为数不多的“不拖后腿”女主设定。丈夫工作忙碌,她没有怨言知道他是为人民服务,自己爸妈看不起陆行知,杨漫总会替他据理力争,为他出气。知道杨哲一直打听案子的事,她很聪明,闭口不言。
甚至陆行知没和她商量就把杜梅的女儿宁宁带回家,她也是尽心尽责的照顾宁宁,放弃了要自己孩子的想法。虽然她娇生惯养长大,但还是训练自己的耐心对待孩子。
杨漫前期几乎完美的人设,但在遇见吴嘉以后思想似乎掉线了。作为警方的家属,她应该是有极强的心里防范意识才合理,但杨漫却对他的故意接近毫不设防,甚至看到他和宁宁在一起也不提防。
在后期办案锁定了吴嘉后,杨漫还呆滞的问陆行知为什么调取吴嘉的档案,以及一直重复他看起来不坏。这样的前后反差让人感叹是“智商掉线”。

同样的细节问题也适用于陆安宁,宁宁小时候目击过母亲被害,心理上有着极大的创伤。在被陆行知抱回家后看见陌生人都会被吓得痛哭心惊胆战,长大以后独自一人在家竟然就直接让吴嘉进门,还让他看自己的电脑。
陆安宁对于吴嘉莫名的信任,与她的成长经历是冲突的,让观众觉得很割裂,像是在故意为他俩的相识来创造合理的契机。

虽说主线案件的推进并没有大问题,但怀疑吴嘉、牵扯出张司城都几乎在短短一集完成,这样的安排像是赶着时间把重要情节都抛给观众一样,没有消化的时机。
油画系列案圆满告破,动机与恶念往往只在一瞬。随着《尘封十三载》结局落下帷幕,观众的评分和讨论热度也极高。
虽然剧情总体来说有瑕疵和细节不够完善的问题,但整体来看,还是悬疑片之中可看程度比较高的电视剧。没成为像《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一般的悬疑剧黑马,也的确是可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