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敌人火力太猛,战士随手挖了个掩体,不料竟成消灭黄维的关键因素

  原标题:敌人火力太猛,战士随手挖了个掩体,不料竟成消灭黄维的关键因素

  1948年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中野7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以双堆集为中心、纵横约7.5公里的地区内。被围之后,黄维汲取了黄百韬的教训,决心趁中野的包围圈还未完全合拢之际以4个主力师齐头并进的方式突围,不料在突围过程中110师师长廖运周阵前起义,致使突围失败。黄维12万大军不得不退守双堆集,固守待援。

  11月27日,中野各参战部队向敌人发起了全面进攻。黄维凭借坚固的工事和优势火力拼命顽抗,中野由于重装备缺乏,一时竟无法突破敌人的阵地,各纵进攻全部受阻,其中9纵在小张庄和沈家湖一带和敌人打成了胶着局面。负责攻击小张庄的是27旅81团,敌人工事坚固,火力又猛。81团数次强攻,都没能打开缺口。机枪班长牛孟连和两个战士被敌人火力压得贴地趴在鹿砦前60多米处,攻不上去,也撤不下来。

  熬到黄昏时,牛孟连抽出背上的工兵锹,为自己挖了个卧姿掩体。旁边两个战士见了,也跟着挖。卧姿挖好后他们又往深里挖,把卧姿掩体变成了立姿掩体。最后牛孟连招手一示意,三个人索性对挖出一条十几米长的堑壕,结成了一个战斗小组。这一幕刚好被在指挥所向外瞭望的团长刘明玉给看到了,他立即派部队挖了一条壕沟前伸过去,与牛孟连小组接通,并将这一情况上报到了旅部。

  旅参谋长张藴钰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战场创造的巨大意义,随后他向崔建功旅长提出开展近迫作业区,利用壕沟接敌,削弱敌人火力优势的完整设想:第一道堑壕为突击阵地,距敌阵地以敌人手榴弹投不到为准。第二道堑壕应长于第一道,作为预备队、重机枪和火炮阵地。第三道更长,应可设置平射炮。第四道最长,用以设置曲射炮阵地和救护所。纵向则用几条交通沟连接,其宽度应便于运动部队、抬担架和架设电线。

  有了这样的阵地,攻,能抵近发起冲锋;守,可节节抗击防御,防敌反扑、突围。崔建功听后大喜过望,立刻通知部队照此作业。淮海平原土壤松软,81团没费多大劲就在一夜间修起了纵横交错的堑壕网。利用这些堑壕,很快就拿下了小张庄。之后中野各纵纷纷派人到第27旅取经,学习近迫作业这一新战法。回去后,各纵队全都挖开了,从四面八方往双堆集迫近,黄维兵团的命运由此注定。后来被俘的国民党第18军军长杨伯涛,一口咬定他的部队不是被打垮的,而是被中野的板锹镐头挖垮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