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平:劳其筋骨 苦其心智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6月5日,邵东县九龙岭镇高桥小学,刘力平在给学生上课。龙文泱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微档案】
刘力平,1973年生,邵东人,中共党员,邵东县九龙岭镇高桥小学校长。扎根农村21年,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小学校长、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2017年被评为“邵阳市最可爱的乡村教师”。
【故事】
篮球场、多种健身器材、食堂、水冲式公厕;教室、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实验室、多媒体室,基本设施器具齐全;楼道里,张贴着应急知识、防欺凌教育等宣传专栏。6月5日上午,当记者经过蜿蜒的山路,来到邵东县九龙岭镇高桥小学时,有些惊讶。
学校地处偏远,所在的马高横村是典型的贫困村。“2005年以前,这里还是两栋低矮破旧的土砖平房,两端垒上砖头、中间铺一块木板就是课桌,没有外面的老师愿意来。”74岁的原村支书王庆信说,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亏了校长刘力平。
1998年,25岁的刘力平被任命为高桥小学校长。当时,妻子怀孕,母亲患有肺癌,他的内心很纠结。但一想到孩子们没有知识,就永远陷在贫困的循环里,刘力平于心不忍,说服妻子和母亲,挑着书籍和衣被住进了学校。
山沟里的学校杂草丛生,虫鼠乱窜,夜里偶尔有一条蛇从床下爬过,吓出刘力平一身冷汗。但最令他发愁的还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差,留不住老师和学生。
学校周边没有水源,刘力平只能到1公里外的河里担水,每天都要跑五六个来回;校舍残破,没有围墙,刘力平总担心坏人、野狗、掉下的砖瓦伤着学生;大多数学生的家离学校远,只能饿着肚子,等到下午放学后,回家吃冷饭冷菜;学校在黄家坝水库的上游,许多学生上学,都要乘船,很不安全……
刘力平一手抓学校建设,一手抓教学质量,四处奔走请求支持。
2003年,学校有了自己的水井。2005年,崭新的二层教学楼建起。同年,直通校门的水泥路修好了。2011年,学校有了校门、围墙。
刘力平还开起了食堂,为学生提供午餐,每个学生收3元伙食费,困难学生免费。直到2008年,村里所有的青壮年都去了城市打工,生源锐减,食堂因无法负担成本停办。
幸运的是,刘力平的苦心办学打动了爱心人士。2016年,孩子们有了免费午餐,每顿饭一荤、一素、一汤,刘力平每天都要把采购的食材及价格、饭菜和孩子们吃饭的照片在微博上公示。各路爱心人士捐赠了课桌椅、学习用品,还带孩子们到邵阳、长沙长见识。
缺少老师是最大的难题。在多次招人无果后,刘力平“盯”上了高中学历、口才好的妻子。在他的劝说下,2006年,妻子转让了镇上年收入4万多元的超市,当起了每个月仅600元工资的代课教师。刘力平的母亲、儿子也一起搬到了学校,一家人蜗居在教学楼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过着节衣缩食、辛劳清苦的生活。
学校95%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一半的孩子父母离异。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后,刘力平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们更活泼。
他组建了家校微信群,让家长在外地也能了解孩子的动态;经常与学生谈心,进行感恩教育;教孩子种花种草,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墙上。
今年暑假,教师公住房要开工了。刘力平希望能招到一名公办教师,用3年时间打造一个特长班,“做其他农村小学做不到的事,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