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郭芙愿意帮郭靖守城,郭襄却不愿,郭襄死到临头才吐露了心声

  常有人说,郭靖英雄一世,无愧“侠之大者”之名,但他的几个孩子却都不太争气,郭芙是个草包,郭破虏毫无存在感,而郭襄则是个恋爱脑,尽管后来的她有开创峨眉一派之举,却也是后话了,至少《神雕侠侣》中的她的确是显得不太争气。

  其实比起郭襄而言,那看似草包的郭芙也并非一无是处,准确地说她应该是失小节而存大义,她确实闯祸不少,但她一直都致力于协助父母守城,比如《神雕侠侣》书末的那次襄阳大战中,她与她丈夫耶律齐都已豁出性命战斗,无愧“大侠之后”的身份。

  

  (郭靖夫妇剧照)

  相反,最后一次襄阳大战爆发时,郭襄却早已不在父母身边,她选择游山玩水,是什么造成了两姐妹不同的选择?

  最后一次襄阳大战爆发在《神雕侠侣》结束数年之后,尽管金庸没将那段故事直接写出来,但峨眉派传人的说法却足以还原那场充满悲剧色彩的大战。

  至少周芷若是这么说的:“襄阳城破之日,郭大侠夫妇与郭公破虏同时殉难,屠龙刀不知下落。郭祖师当时身在西川,待赶去想要相救父母亲人,却已为时不及。”

  你看,郭靖身边此时已只剩下自己的妻儿,郭襄则远在西川,不知忙于何事,或许是为了寻找杨过,谁知道呢?

  不过你可能要说了,这里不也没提到郭芙的名字吗?其实这很好解释,郭芙早已嫁做人妇,她除了是“郭靖之女”,更多了一个“耶律齐之妻”与“丐帮帮主夫人”的身份。

  

  (郭襄剧照)

  连载版《倚天屠龙记》中,俞莲舟就提到过一位姓耶律的帮主:“俞莲舟见他背上负了六只布袋,心想这是丐帮中的六袋弟子,地位已算不低,如何竟干出这种卑污行迳来?何况丐帮素来行事仁义,他们帮主耶律渊如又和大师哥宋远桥是极好的朋友。”

  从这里不难看出,“耶律齐夫妇背叛郭靖”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他们此时不在襄阳,只有一种可能,忙于安抚因战乱而加入丐帮的难民。

  而早在《神雕侠侣》书末的那次大战中,郭芙就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侠女气质,比如这段描述就让她那“草包”的形象洗白了几分:“这些蒙古兵均使四尺弯刀,将耶律齐的部属一个个劈下马来。郭芙领着一队兵马要冲入相救,却让蒙古两个千人队拦住了,夫妻俩遥遥相望,不能相聚。郭芙眼见丈夫身旁的士卒越来越少,一颗心不住地下沉,深知战阵中千军万马相斗,若落了单被围,武功再高也必无幸。”

  你看,她已有了必死的觉悟,再看郭襄,当时的她因为私自外出寻找杨过,被金轮法王抓去当了人质。

  两姐妹的形象在此时已经反转,郭襄是“害人精”,而郭芙则成了侠女。

  而最后一次襄阳大战时,郭襄又再次私自外出,可见她压根没想过帮父母守城,这是为何?

  其实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郭靖夫妇对郭芙和郭襄的态度的确是不一样的。

  郭芙那刁蛮任性的脾气就是他们夫妻二人惯出来的,作为郭靖夫妇的第一个孩子,他们自然是将郭芙捧在手心,再加上大小武那对跟屁虫一般的存在,郭芙怎能不傲气?

  

  (黄蓉、郭芙剧照)

  其实郭靖倒还好,郭芙犯了错,都有心惩罚她,但黄蓉真是惯得毫无章法了,当年郭芙斩断杨过一臂,郭靖有心断郭芙一臂还杨过,而黄蓉则说自己恨不得把杨过另外一条手臂都砍了,可见她有多护犊子。

  而她对郭襄的确没那么疼爱,比如郭襄自己曾向旁人吐槽过:“我跟你说,我做了错事,爹爹妈妈问起,我从不隐瞒,给爹妈责骂一场,也就完了。否则撒个谎儿骗了过去,自己后来反憋得难过。这一次我悄悄出来,爹妈知道了定要生气,可是已经出来了,我也不会瞒着不说。”

  所以是他们对待两个女儿的态度不同,导致郭襄不愿意守城?

  或许存在一些这方面的原因,但这却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其实郭襄在濒死之时已经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郭襄最终在临终前的念想自然是寻回屠龙刀,这一点,可以从她传人口中得知,但要知道,当年的襄阳大战中,她就已经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遭了,那时候,她就已经有了必死的觉悟。

  当时蒙古一方急了眼,只想杀了郭襄泄愤,中原群雄虽然着急,一时间却也想不出好的办法,就连郭靖和黄药师都做好了放弃郭襄的准备。

  

  (郭靖、黄药师、洪七公剧照)

  他们二人之间有这么一番对话:“郭靖心想:‘救女事小,守城事大!’大声道:‘岳父,咱们别管襄儿,急速回袭敌军后方。’黄药师回头望去,见火焰渐渐升高,国师正自长梯上一级级走下,高台顶上只余郭襄一人,他岂不明这中间的轻重缓急,郭襄一人如何能和襄阳全城的安危相比?只得长叹一声:‘罢了!’命旗手挥动青旗,调兵回南。”

  这一切,也被郭襄看在眼里,笔者想表达的倒不是郭襄会对父母亲人放弃她的决定而心寒,而是指她被人称为“小东邪”,她自然也与外公一样,懂得接受事实。

  而此时她心中根本没想过自己的安危,她心中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杨过。

  书中是这么说的:“(郭襄)心想:‘这么好玩的世界,我却快要死了。但不知大哥哥这时在哪里,从谷底回上来没有?’回思与杨过数日相聚的情景,虽自今而后再无重会之期,但单是这三次邂逅,亦已足慰平生。她这时身处至险,心中却异常安静,对高台下的两军剧战竟不再关心。”

  

  (杨过、郭襄剧照)

  一个人在死到临头之时想到的东西,大概就是最重要的东西,此刻郭襄也明白了,这辈子最在乎的就是杨过,所以后来的她选择遵循自己的内心,前去寻找杨过,而没有选择帮父母守城,对于她这“小东邪”而言,也应该和当初的黄药师一样释然,黄药师的心态是“罢了,儿孙自有儿孙福”,郭襄的心态则多半是“那是父母选择的道路,我有我自己的道路”。

  只能说金庸对角色的内心刻画着实到位,也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每个角色都不是用于推动剧情棋子,而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的故事怎能不精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