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面孔 水清面洁岸绿有景
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张嘉毅表示,“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全面完成郊区供水集约化,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衡化,供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新颁饮用水卫生标准;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等五项水质指标达95%以上,运行管理水平全国领先;基本建成四大主要水源地,水源安全保障程度得到极大提升;基本完成截污纳管和污泥处理处置,全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开展界河整治和生态河道建设,实现城乡河道水质稳中有升,逐步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他还透露,“十二五”通过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中心城区骨干河道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地表Ⅴ类水标准,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骨干河道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地表Ⅳ类,崇明生态岛骨干河道基本达到地表Ⅲ类,郊区其它河道水质稳中有升;基本完成全市建成区截污纳管。
上海历来重视城市水环境建设和市民饮用水水质的提升。
从1988年开始,上海连续实施了污水治理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建设;1998年启动了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工作,并相继实施了4轮“环保3年行动计划”,以污水厂网建设和河道整治为主体的水环境治理,累计投入800多亿元,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4.1%,全市城乡水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基本消除了河道的黑臭现象。
为全面改善中心城区水环境面貌,苏州河治理按照以治水为中心、以流域治理为着眼点的原则,通过截污治污、生态治理、综合调水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综合措施,以苏州河整治带动中心城区河道治理。1999年以来,实施完成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二、三期工程。苏州河治理由消除黑臭、稳定水质向生态修复过渡,鱼类洄游、水鸟栖息,两岸市容明显改观,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在苏州河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全市以浦东新区张家浜、杨树浦港水系、虹口港水系、龙华港水系、松江新城龙兴港综合整治为重点,共投入资金6亿元,整治河道16条段27公里。之后,又开展了中心城区河道整治、近郊黑臭河道整治、郊区骨干河道整治和“万河整治”行动,采用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营造水景等各种有效措施,全市共实施黑臭河道整治303条段841公里,整治后的河道面貌较以往明显改观;累计投入资金68.1亿元,经整治后的河道全部消除黑臭现象,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水清、面洁、岸绿、有景”的治理目标。
另一方面,上海加紧建设长江优质水源地。2010年底,库容为4.38亿立方米的青草沙原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约1200万市民喝上了优质的长江原水。今后,本市饮用水水源主要由长江口青草沙、黄浦江上游、陈行水库以及崇明岛东风西沙水源地(在建)组成,“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原水供应格局已基本建成。截至2011年底,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150万立方米。
同时,郊区供水集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02年至“十一五”末,全市已累计关闭乡镇水厂113座、内河取水口70个、公共供水深井95口。2010年,新建改建一批中心水厂,同步提升处理工艺,新建一批集约化输水管网,总投资将近100亿元。
青草沙,让市民放心喝水
陆晓如:建设过程场场“硬战”
对于上海青草沙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晓如来说,青草沙工程建设就像昨天发生的事,历历在目。他说,已建成的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由三大主体九大工程项目组成,即青草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工程、长江原水输水隧道工程、陆域输水管线及五号沟泵站工程。当初建设时,每项工程、每个项目都是“硬战”。
第一场硬战:盾构法施工一次过江
“青草沙原水过江管输水隧道直径仅5.84米、长度达7.2千米,采用的是盾构法施工一次过江,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中等直径超长距离盾构法隧道工程,相比大口径的长距离隧道施工,难度更高、风险更大。”陆晓如举例说,因隧道空间限制,只能敷设一根运输轨道,电机车全程往返一次最长需近4个小时。
为提高效率,最后决定在工作井内安装移动平台加快材料装载,并在隧道内部设置垂直岔道。运输效率得到了成倍提高,使两条隧道的施工从第一台盾构开始推进到双线贯通,用时不到22个月,同时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国内外有关专家认为,工程创造了世界范围内同等项目中的一项世界级纪录。
第二场硬战:“螺蛳壳里做道场”
五号沟泵站被形象地喻为青草沙工程的“心脏”。泵站把来自青草沙水库、通过14公里的输水隧道进入泵站的长江原水,经大型水泵增压提升后再通过凌桥、严桥、金海以及南汇等支线,最终输往16家自来水厂。工程设计规模为日供水量708万立方米。
2010年是五号沟泵站工程的决战之年。高峰期有将近1500人在同一区域交叉施工,1.2万平方米的场地变得很“拥挤”,有人说就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陆晓如回忆,工地上最多时有近20家不同类型单位,需做大量协调工作。坚持每周例会就是相互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通过参建各方集体讨论,许多问题得到解决,不少难题被攻克。
“五号沟泵站共安装24台水泵,单机容量1900至4800千瓦不等,总装机容量超过8万千瓦,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超大型输水泵站。”他透露,为了节能减排,从水库到5号沟泵站是采用自流形式,节能效率大,每年可节电9000万度,创下泵站节电之最。
第三场硬战:地下钢管顶管新工艺
陆域管线有严桥支线、金海支线、凌桥支线,包括今天开通的南汇支线,这些管线的单管总长度超过200公里,全部采用地下钢管顶管工艺,其中最大直径3.6米,为目前世界大口径长距离钢管顶管工艺之最。陆晓如透露:“由于浦东地区的迅速发展,地下施工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凌桥支线和严桥支线在施工中就遇到了四处障碍。经过包括专家在内的集体研究认为,唯一的办法是曲线顶管。大家集思广益,解决了曲形钢管制作、精度测量、机头操作等难题,并形成操作方案,一举攻克了难关,开创了一个先例。让陆晓如欣喜的是,青草沙工程就像一座大学,培育了一批真才实用的人才。
申一尘:全方位监控保障水质
日前记者来到青草沙水库,管理方上海城投原水公司总经理申一尘舀起一杯水,只见杯中水透明清澈,呈淡蓝色。他介绍,水库里水质可达二级,水的浑浊度已与平常自来水基本相当,通过水厂多道工序加工,最终自来水的水质将更好。他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让市民放心喝水。”
千个探头监控水质
青草沙水源地的安全保障措施非常严密。申一尘说,市公安边防总队专门成立了“青草沙边防派出所”进驻水库,担负值勤、巡逻、处突、反恐等安全保卫任务,并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巡逻防控模式。针对野外原水管渠,管理方对透气孔加装格栅封闭、加强日常巡检、关键部位增配保安等措施,并探索各方“安全防范社会监护网格化”管理机制,与管渠途径的30余个街道、乡村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守卫原水管渠。
在上海城投原水调度中心,记者看见,10多台自动监测水质仪表正“忙碌”着。申一尘介绍,“这里用于全市水厂生产视频监控的探头达60个,青草沙、陈行水库、5号沟泵站探头多达近千个,主要监控水源浊度、氯浓度、色度等水质变化情况。到年底,5号泵站将安装探头2000多个。”
目前,在线监测日均提供2000至3000个数据,到2015年每天可获超过42000个。申一尘透露,将利用实验室监测、在线监测、移动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不同方式,建立库内外34个监测点,追踪理化参数、藻类、盐度、重金属、营养盐等39项指标,实时监控库内外水质状态。
打造安全管理网络
“长江是我国黄金水道,每年都有船舶泄漏污染发生。水源水库面临流域污染、固定源污染和移动源污染等三大突发风险。”申一尘说,目前黄浦江已建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系统,青草沙正在建设中,今后原水公司将编织水源水质监测、设备健康状况监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安全科技管理三张网。假如黄浦江松浦大桥发生突发性污染,网络平台就会提供信息:什么物质污染,污染范围多大,多久会影响取水口,如何采取应急处置……提示水厂采取应对措施。
据悉,目前青草沙水库已实现黄浦江上游、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水源地水质的实时监测和长江口氯化物的实时监控;对在用水源地开展109项指标的监测;加强供水水质监管,在中心城区建设157套在线水质浊度、余氯仪,主要供水企业已建立中心化验室,配备国标规定的42项检测能力的设备。
水库将建生态护坡
“青草沙水库已投放了5万尾的白鲢鱼,鲢鱼会吃掉藻类,这样的自然净化更安全环保。”申一尘说,水库中的鱼、虾、螺、蚌类等,将吸附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有效降低水库发生蓝藻、绿萍等问题。申一尘透露,到2015年,上海将建成生态型水库,新建生态护坡、生态植物链,用5至6年时间生态治理藻类,继续放养鱼、虾、螺、蚌类等生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使水质进一步提升。
顾玉亮:工程论证就花了15年
“青草沙就像上海市民的女儿。”原青草沙公司副总经理、现为国家级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顾玉亮充满感情对记者表示。这位出了校门就进入自来水行业的“老法师”,与水相处整整30多年,参与了青草沙工程15年论证和5年建设的全过程。
百年水源地论证15年
顾玉亮记忆犹新:1991年,市环保局、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专家提出了“从长江江心取水,变长兴岛为水源岛”的设想。市科委、市建委、市公用事业局组织市自来水公司、原水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部门和研究机构,展开了长达15年的长期战略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和第一手水文水质数据。
2005年,上海城投组织原水股份等12家单位,完成了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成果总报告。同年12月,市水务局主持召开了“上海市长江口水源地评估审查会”。经过比选,来自全国的26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青草沙水源地具有淡水资源丰沛、水质优良稳定等综合优势,完全符合上海水源地“百年”战略要求,应成为上海新水源地的首选方案。
2006年1月,工程被列入市人代会通过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6月5日,工程启动建设。而4年之后的2011年6月8日,长桥自来水厂成功切换使用青草沙原水,标志着投资达170亿元的青草沙水源地主体工程完成。
集体智慧造就青草沙
如今,青草沙原水工程终于从“设想”变成了现实。顾玉亮认为,青草沙工程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这是一个团结的团队,一个智慧的团队,一个实干的团队。他永远不会忘记整个团队的每个成员。
从1993年到2005年,团队完成了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成果总报告和16份专题报告,在设计、规划、建设布局中突出了“顶层设计理念”。青草沙设计方案完全顺势而为,利用长江口江心滩涂、水库流线型设计,与大自然有机结合。相当于2000多年前建造的都江堰,只取长江流过的水,不截流,与长江融为一体。他们还先后制订了切合工程实际的《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科技创新策划书》,并编制了科技创新实施规划。
如今,上海已形成以青草沙水源地为主导水源的“两江并举、三足鼎立”的原水供应基本格局,建成了兼具安全、足量、优质三元素的原水供应系统。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原水供水能力达每天1414万立方米,原水管渠总长度367.29公里,受益人口1500万。顾玉亮说,上海先后兴建了青草沙、陈行水库两大水库,如能将之串联起来,就能充分发挥青草沙水库的潜力,陈行水库的安全保险系数也会更高,可进一步确保2300万人特大型城市的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