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要求”后,自主招生就能重回正轨?

  01“史上最严要求”

  在笔者看来,教育部此次发文规范自主招生,是意料之中,但力度之大,也略令人惊讶。

  教育部规范自主招生的背景事实上,教育部在2017年就发布《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五严格”,即严格报名条件、严格材料审查、严格学校考核、严格监督制约和严格惩处造假。

  2018年,针对有中介机构打着包通过、考前辅导、提供所谓专利论文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和敛财、干扰高校自主招生正常秩序的现象,教育部重申了 “五严格”要求。

  然而,教育部的三令五申并未杜绝自主招生中的弄虚作假问题。

  2018年8月, “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引起全国舆论广泛关注。事后,河南省有关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确认,涉事4名考生答题卡均为本人书写,不存在调包。

  但是,这一舆情却引发了高校自主招生论文涉嫌造假的次生舆情。

  不仅涉事考生之一苏某某提交参加北京师范大学自主招生初审的论文被发现涉嫌抄袭,连其所在的郑州市第一中学也还有另外4位同学的论文存在同样的问题。

  面对质疑,苏某某的父亲竟对媒体表示:“天下论文一大抄,抄的情况下谁也不会全抄,要变成自己的就要改动,查重率超过30%才能算抄。”

  (来源:新京报微博)

  丑闻被揭开后,有自媒体还进一步深入调查,刊发了题为“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的调查文章。

  如果不对这些直指自主招生选才科学性和公平性的问题加以治理,将影响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影响试点改革的推行。因此,教育部对自主招生再出重拳治理也在情理之中。

  从“五严格”到“十严格”与之前的“五严格”相比,笔者发现,教育部此次又新增了“五严格”,包括“严格制定录取标准,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严格确定招生专业,严格开展新生复查,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其中,对考生杀伤力最大的恐怕要数“严格制定录取标准”。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给予自主招生考生的优惠分值。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也要相应提高要求,确保生源质量。”

  数据

  从方略研究院数据团队统计的2018年高校自主招生数据来看,全国高校自主招生初审通过人次15万,获得降分优惠人次2.5万,录取1.3万人。

  在1.3万名通过自招被高校录取的考生中,获得高考分数降分至一本线录取(最高优惠)的占到33%,降30分录取的占22%,降20分录取的则占17%。

  (来源:一读EDU编辑部)

  但上述教育部“新政”推出后,笔者预计,2019年考生获得的自主招生降分幅度将会缩水,降分至一本线的难度也将加大。

  另一条牵动考生和家长神经的是“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之前,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招生规模基本均控制在学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以内。而现在,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在上一年录取人数基础上适度压缩招生名额,合理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和具备入选资格的考生人数”。

  这意味着,一些试点高校放松初审限制、吸引数千名乃至上万名考生参加自主招生校测的情况,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同时,各高校最终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人数也将会被压缩,而且可能会逐年压缩,未来,控制在学校年度招生计划1%左右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教育部还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科特色,从选拔具有相关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确定自主招生专业,原则上以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专业为主”。

  按此要求,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投放的专业将更有针对性,基本不会出现所有专业都自主招生的情况了。结合缩减招生规模来看,高校自主招生覆盖面将有所缩减。

  “严格开展新生复查”这一条在往年也曾被提及,不过在今年文件里多了一段表述,即“高校在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时,要将省级招办提供的电子、纸质档案与自主招生考生的申请材料逐一进行比对,有需要的可组织学科专家开展复测。”

  也就是说,如果将往年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新生进行复查当作“自选动作”,那么,今后将要变成“规定动作”了。另外,如果学生在自主招生中造假,“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等于是将追诉期延长到了毕业后,无疑将给心存侥幸者带来更强的震慑力。

  教育部此次下文并非只有“严格”,还有唯独一个“增设”动作,就是要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这应该是借鉴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试点高校的经验,将有助于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作用。

  其实,体育不仅能将健康体魄赋予同学们,更重要的是,还能在同学们的人格培养和精神塑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02自招赛事乱象多,亟须整治

  教育部此次祭出“十严格”,也是为了规范、完善自主招生试点工作。

  回首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发展历程,自2001年江苏个别高校“试水”、2003年教育部允许试点推行以来,在打破“一考定终身”以及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方面确实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同时,也产生了“掐尖”“小高考”“暗箱操作”等各种质疑。

  2014年,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大背景下,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将自主招生的定位回归到“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俗称的“偏才怪才”。

  需要清理、规范涉及自主招生的比赛不过,从高校的招生实践来看,我国高中培养出来的“偏才怪才”却没有那么多。

  诸如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名校,自然可以从五大学科奥赛的全国获奖者选拔出合适的新生;

  而名气稍弱的高校一般就“退而求其次”,比较多地将选人范围移至奥赛省级一等奖获得者;

  以此类推,还有不少高校不得不将报考学校自主招生的资格限制放宽至奥赛省二(省级二等奖)乃至省三(省级三等奖)获奖者。

  在文科类专业自主招生方面,由于没有官方或准官方的竞赛,很多高校也就参考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作文或英语比赛。

  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机构或公司打着自主招生的名义,举办了各种比赛、竞赛。

  案例

  举个极端的例子,仅将“(叶)圣陶”“中学生”“作文”这几个字眼组织在一起,全国就已有3个名字十分相近的作文比赛。

  其中,“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和“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分别得到了一些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认可,而“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就没有得到认可。可如果不仔细分辨,考生及家长就很难分清这些比赛。

  针对考生和家长,有些机构还形成了组织比赛、培训、“卖奖”的灰色产业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家长承诺“保奖”倒不是虚言,只是这个奖有多少含金量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但考生和家长比较在乎参加的比赛到底是否能够得到高校认可,也因此总是向高校招办咨询,而高校招办对此也大多只能无奈地表示“现在各类竞赛奖项繁杂,必须严格按照招生简章中的要求来,一字之差也不能有”。当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2018年,高校已不在自主招生简章中详细披露这类比赛的具体名称,而笼统地将其称为全国性作文、英语比赛。

  这也是此次教育部着力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教育部要求严格报名资格条件,高校“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以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学科竞赛为主,并组织相关专家对赛事的科学性、规范性进行认真评估”。

  此前,教育部还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各类教育机构不得组织承办或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清单之外的冠以“全国”“国家”“大中华”等字样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不得为违规竞赛提供场地、经费等条件,一经发现,将予以严肃处理。同时,在竞赛产生的文件、证书、奖章显著位置,要标注教育部批准文号以及“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等字样。

  在这些举措的基础上,我们期待着有关部门对和自主招生有关的比赛能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和规范。

  自主招生乱象丛生?(网络图片)

  建议设立第三方赛事认证平台考生提交材料报名参加高校自主招生后,需要接受高校组织的材料初审。这又是一个要害环节。

  面对多达数万名的申请者,在审核时间较为紧张、人手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高校在材料初审环节面临不小困难。

  一方面,针对论文、专利等材料,专家仅凭材料很难鉴别真伪,往往需要放到面试环节,通过更为细致、全面的面对面考察,去进一步判断论文是否是考生本人作品而不是他人代笔;

  另一方面,大多数比赛(活动)又不是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自己组织的,他们在组织审核考生提交的赛事获奖证书等证明材料时,仍需寻求比赛主办方的支持,这一过程其实也不容易。

  显然,对于高校而言,有公信力的赛事无疑是一把好用的“尺子”,既可以放在自主招生简章中,供他们在广大考生中提前筛选出那些有资格报名的潜力股,又可以在后续材料初审过程中,帮他们识别出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但实际上,就连被很多评论者视为最权威的五大学科奥赛,有的省也不对外公示省二、省三获奖学生名单。

  尽管教育部此次要求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申请材料的核查力度,通过专家鉴定、联系主办方核实等方式对考生提交的有关证明材料进行全覆盖核查,但这让高校如何参考呢?

  “联系主办方核实”可能也不太容易奏效。笔者就曾经尝试联系学科竞赛主办方核实有关信息,却发现不少组织学科竞赛的省级学会甚至连官网都没有,也无法查到他们的电话,叫人如何核实?

  为了确保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也为了给高校提供便利,我们建议,由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支持设立全国统一的赛事认证平台,针对那些权威性高、公信力强的赛事,进行比赛名称、主办方、官方网站和获奖名单等信息方面的全方位认证,并向高校开放便利的信息查询接口。

  笔者认为,唯有如此,才能让那些“李鬼”比赛和造假人员一一现形。

  当然,根据“放管服”改革和“管办评”分离的改革精神,这项工作应该由教育部委托给第三方机构来做。此外,教育部还可以考虑引入市场竞争,让认证服务机构实现优胜劣汰。

  (来源:视觉中国)

  03小结

  已经走过15年的自主招生试点,本就限定了参与高校范围,此次又被缩减招生规模、规范招生专业、降低优惠分值,应会向只适合少数“偏才怪才”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回归了自主招生的初衷。

  而在最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也有迹象显示,未来一两年,自主招生可能将逐步并入高校综合评价招生体系中。

  在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考试招生模式的背景下,参加综合评价录取的高校和省市无疑将进一步增加,但如何避免重蹈自主招生的覆辙,还需认真对待。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一读EDU”,作者方略研究院北京研究分站姜殿军。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