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聂耳终焉之地,郭沫若曾为他写下这样的诗句……

  文|许志杰

  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就会想到曲作者聂耳。1935年7月17日,音乐家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鹄沼海滩游泳时溺水身亡,年仅23岁。

  2019年12月9日上午,从东京乘车来到藤泽凭吊聂耳溺水的鹄沼海滩,寄托我们的哀思。这一天距聂耳溺水身亡已经过去80多年,年轻的聂耳已经107岁高龄,只是这是他活在人们心中的年龄。藤泽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人口在40万左右,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众多历史遗存古迹,使其成为旅游热点,每年游客多达1300万,是藤泽人口的30多倍。面对浩瀚太平洋的绵延数十里的海滩被称为“东方的迈阿密海滩”,著名的游览胜地“江之岛”与鹄沼海滩一水相隔,吸引大量冲浪爱好者一试身手。当年聂耳受好友之邀来到藤泽,就是要享受“东方的迈阿密海滩”的畅游乐趣,在风起云涌的太平洋之岸,像海燕那样自由展翅翱翔。

  阳光照耀着鹄沼海滩。我们按照指示牌一路寻来,攀上一座通向海滩的过街天桥。在天桥上,看到了处于海滩和路边的一片肃穆之地,“聂耳纪念碑”几个字隐约可见,伤痛即从心生。不知唱过、听过多少次《义勇军进行曲》了,那激情时时激起内心的澎湃。对聂耳的了解却甚少,知道他在日本溺水身亡,却不清楚事件的前前后后。

  慢慢靠近聂耳纪念碑,见十几位老人从远处走过来,凑上前去打听,原来是当地的居民,今天一起相聚到聂耳纪念广场祭奠这位青年才俊。谈起聂耳,这些日本老人的脸上充满敬佩和自豪,当然还有遗憾,说着说着他们情不自禁哼起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1935年4月,聂耳由上海乘坐邮轮到达日本。临别,夏衍、司徒慧敏到住处送行,聂耳对夏衍说,《义勇军进行曲》定稿后就寄回来,不耽误电影《风云儿女》摄制。由田汉编剧、许幸之导演、吴印咸摄影的《风云儿女》的故事主人公是青年诗人辛白华和曾经参过军的大学生梁质甫,两个人都是东北人,又是好朋友。“九一八”事变之后,他们从东北流亡到上海,过着流浪生活,但并未颓废下去,时以国家民族为念。梁质甫离开城市加入到抗日洪流中,后英勇牺牲。辛白华知道这个消息时,正与恋人在青岛避暑,他大为震动,毅然与恋人告别,走上了抗日前线。

  聂耳接受田汉邀请创作的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以辛白华上前线为故事背景展开的。聂耳离开上海时已有初稿,最后定稿是在日本。

  聂耳虽英年早逝,但音乐方面的才华早已被人所认识,这位年轻俊秀的小伙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1945年8月二战结束,以美、苏、中、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取得了胜利。在盟国胜利之日,有人建议作为各国凯旋之歌,电台应有预定的音乐节目向人民广播,美国国务院为此预定了一个各国代表曲目,其中有美国的《美丽的美利坚》、法国的《马赛曲》、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苏联的《联合国歌》、英国的《哈里路亚合唱》。

  《义勇军进行曲》被介绍到日本则是1949年之后的事,那时《义勇军进行曲》被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为代国歌,英文版《人民中国》刊登了代国歌的词曲。后任藤泽市市长叶山峻的母亲看到后,将其翻译成日文,并送当地广播台播出,藤泽乃至全日本的人们才知道那位在鹄沼海滩不幸溺水身亡的“不归之客”,是新中国代国歌的作曲者,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让我们把时光定格到不堪回首的1935年7月17日。已在日本近三个月的聂耳,基本完成了自己制定的四个“三月计划”中的第一个:突破语言关。同时进行社会调查,结识日本文化界进步人士,加强左翼留日中国留学生的联系,为开辟中国新音乐道路寻找更多知音。

  到了夏季,东京开始热了起来,聂耳便与几个朋友一起到离东京50公里之外的藤泽避暑纳凉。7月9日上午,聂耳一行到达藤泽,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租住在滨田实弘家的民居。聂耳每天与朋友一起拉琴、唱歌、跳舞、读书,上午和傍晚时到鹄沼海滩游泳,非常惬意。聂耳还突发奇想,准备与一起到藤泽的朋友李相南去他的家乡南朝鲜旅行,而且决定7月16日离开藤泽到马关(今下关),坐船渡海到釜山。聂耳在7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下雨,在家睡觉,看书,收拾好行李,决定明日出发。”

  看到这则日记,我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假如”:假如聂耳7月16日离开藤泽去了南朝鲜,那么,关于聂耳的人生将走向另一个方向。但是,人生没有假如,只有命运。聂耳在接下来的日记中写道:“横田姐回来,她已请了两天假陪我们玩,在先我不大明了这种情形,还是坚持明天走。后来一想,在人情上实在有些过不去,于是决定多延一天。”

  就是多延的这一天,把聂耳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藤泽鹄沼海滩。聂耳制定的第二个“三月计划”是“培养读书能力”,加紧“音乐技术的修养”。聂耳在日记中提到的横田姐是房东的女儿,看聂耳学习日语刻苦,主动给他们上课,学习效果非常好,聂耳也不想放过如此好的学习机会,于是答应再住两天。但是,这位年轻人的第二个“三月计划”只进行了一天,就戛然止于1935年7月17日。关于聂耳遇难的情形,他的房东在给警察署的报告中写道:那天风浪很大,有很多人和小学生也在那里游泳,因此各人都没有特别关照,聂君则在水深齐胸的地方独自跳浪游着。约有一个钟头,大家不见聂君就开始分头寻找,却一直没有,晚十一点钟大家只得回家等待。次日上午仍然寻不着。回家时,可巧接到警察报告,尸体已经打捞上来,正是聂君。

  聂耳溺水而亡的消息迅即传到祖国,鉴于房东的报告中有“从口里流着少许血,头也出少许血”,立即招致舆论质疑,甚至有言“聂耳是以一个有志的青年的理由被妒杀的”。但是,这些质疑终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像聂耳一样被大海淹没。聂耳的尸体在藤泽火化。1935年8月底,聂耳骨灰和遗物由同乡好友护送回上海,第二年安葬在聂耳的家乡昆明西山。

  日本人民对于聂耳的不幸身亡也给予极大关注和同情,藤泽有关团体决定在鹄沼海岸建立聂耳纪念碑。1954年建成,两年后因台风引起的海啸席卷了藤泽海岸所有建筑物,聂耳纪念碑主体部分被狂风巨浪冲进大海。

  1965年,在藤泽人民的支持下,一座新的聂耳纪念碑在原地建成,郭沫若应邀为纪念碑题写碑铭:聂耳终焉之地。日本友人、戏剧家、聂耳生前好友秋田雨雀题赠碑文: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作曲家聂耳的终焉之地。他于1935年7月17日,于此地避暑,在游泳中突然溺没于波涛之中,成为“不归之客”。聂耳,1912年生于中国云南,曾就学于欧阳予倩先生,在二十几年短暂的生涯中,留下了歌颂中国人民大众劳动的《大路歌》《码头工人》等大作。现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是由他作曲的。如果用耳倾听,我等今日仍然能听到聂耳的亚洲解放之声吧。

  如今这里被辟为聂耳纪念广场,每年聂耳祭日都会有很多人前来悼念。《义勇军进行曲》在作曲家的终焉之地响起,惊涛拍岸,如郭沫若诗云:大众都爱你的新声,大众正赖你去唤醒,问海神你如何不淑,为我辈夺去了斯人。其境令人悲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