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方,一座中国西南不知名的小城
介于都市和乡村之间,“小城”,这个词向来都有些浪漫。顾城曾这样描写他心目中的小城: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没有杂乱的市场,没有众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只有一片落叶,只有一簇花丛,还偷偷掩藏着——儿时的深情……”
呃,小城?我有多久没见到过它了……
我是个小城姑娘,曾长在贵州大方一座不太出名的中国西南的小城。这里最有名的就是奢香故里,还有不太有名的若干景区。
但是只要一回到那座小城,那条从街头走到街尾也不超过30分钟的街道,总是要再去逛逛。
旧时的街道,逐渐不再是原样,但卖的东西却几十年如一日。这条街,是整个县城的中心街道,大方人叫它“正街(gai一声)”。虽然它早有了很规范的名字,但是谁愿意称呼呢。尤记得,朋友间的联络最常说的是:“我在正街(gai)上,你来找我嘛。“不要十分钟,就能见到人。
所以我喜欢小城的局促,胜过大城的阔绰,小城的热情不容易凉,见谁都不用等太久。
柴米油盐、饮食人生,粗糙而有温度的生活质感是小城,才独有的气质。常去的猪脚米粉店,生意好到常常来不及收拾满地满桌的猪蹄骨,但客人也都不在意,自己用抹布将猪蹄骨随意往旁边一赶,就坐下来。每一次回去,依然会跟很多年前一样,在吃饭的正点,总也挤不进去,只有等到过了餐点再晚一些。
生活的改变大概都是是缓慢的,像一条河,从一滴水到另一滴水,沉默地改变了流向。
如今,小城的路上新盖的高楼遍布,低矮旧房早已显得突兀,就连夜晚的路灯也更华丽,我盼望的小城风光被“破坏”,唯有在与旧友的相聚谈话间才能寻回一些旧时的记忆。
小城里的生人也越来越多,原本住在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去了外地打拼。过节时回家在原本熟悉的街里遇到的人都很面生……
倘若遇到个熟人,我首先想问的是:“你好吗?”这是个有些歧义的句子,但在那个时候我是那么希望他(她)会跟我说,自己很好。当熟悉的小城逐渐变得陌生时,这些人会因为拥有和自己一样的记忆而显得尤为亲切。
所以很多时候,即使刚到家,也会马上跟还在县城的朋友相约,有时候原本约的是k歌,后来又要改去水吧坐着闲聊,再后来可能啥也没约成,最后只是吃一顿饭草草了事。小城的娱乐无非就这几样,读书喝茶写字画画常常被嗤之以鼻,人们习惯世俗的生活,愿意在小日子里沉沦。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心酸,小城有小城的疾苦,生活的不易,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但是,冲刺是生活里不能停歇的马蹄,你活着,就要奋进。
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北漂姑娘写了自己几年的生活经历,坚持梦想,熬过了别人看不到的日日夜夜的苦,终于在那个所谓的大城市换来了一个算幸福的家庭和一份小有成就的事业。在这个城市,她算得成功。但她却说,这样的幸福总是进不到心里去,只有每每过节回到老家,在家里干干活、在炕上坐一坐,她才能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存在。
家在小城,小城就成了我们的全部,但我们却永远只是这座小城的“之一”。我口中的生人正在变成了别人的熟人,岁月正在继续创造他们的故事,而我也渐渐变成小城的生人,所以“熟悉”尤为可贵。问一声“你好吗?”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你要很好,很健康,很幸福,这样回家的路才不会生疏,记忆才不会孤单……
我们因为远方的梦想,成了游子;
我们因为故里的亲情,又成了归人。
突然意识到从几年前开始,一年之中我已很难再回县城一次。总想着时间太少要去做更多事走更远的路,如今想来,人生所有的盼想,不就是家人都在,一切都好吗?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在人生尚有来处之时,远赴千里,回家,才是最终的旅途。
祝大家:中秋团圆。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