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昂贵的苏轼《木石图》和达·芬奇《救世主》看中西传统绘画不同
在2018年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中,苏轼《木石图》以总价4.636亿港元成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最贵。
苏轼《木石图》局部在纽约时间2017年11月15日,纽约佳士得举行专场拍卖,列奥纳多·达·芬奇作品《救世主》以4亿美元落槌,加佣金总价为4.50312美元,成为拍卖史上最贵绘画、最贵艺术品。
达芬奇《救世主》苏轼和达芬奇都是各自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家,同时两人的这两份作品都得到市场肯定,各自占据拍卖价高点说明这两幅画很具代表性,虽然苏轼比达芬奇早了四百年,但两人同样处各自文化兴盛期,一个是北宋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对比作者和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文化的不同。
第一点,职业规划及发挥才能的领域差异,这方面是中西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区别。绘画对苏轼不是职业,而是兴趣,绘画对达芬奇而言是职业之一,这导致了绘画目标的不同。
苏轼发挥才能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在文学艺术上,在中国人看重的文化艺术领域中,苏轼在诸多方面都是一代大家一代宗师。在文章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上开启一代诗风大大丰富了诗的题材内容,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上开创豪放一派,成为豪放派代表,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改变了词低于诗囿于小调的地位,在书法上自创一体为宋苏黄米蔡四家之一,在绘画上提出士人画为文人画理论建立基础。
苏轼寒食帖另一方面,苏轼也同时从政,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出路定式,也是为实现他们进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与西方文艺家们的重要差异。处于王安石变法兴废波澜中,苏轼对新旧派都有批评,这让他起起落落于朝廷和地方之间,也有机会在政务上施展才能,任杭州知府时,见西湖长期壅塞耽误农业,便主持疏浚工程,既利农耕又造就千年西湖胜景三谭映月和苏堤。所以他的绘画感触与人生理想与经历联系在了一起。
西湖苏堤达芬奇发挥才能的领域主要在艺术和科学。在艺术领域他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有人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其绘画《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都是西方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救世主》是意外发现的真迹。
达芬奇《岩间圣母》局部另外,他还是音乐家、诗人、哲学家。在科学技术领域,他还是发明家、医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后人对达芬奇科学手稿评价极高,据说爱因斯坦认为,他的手稿如果发表可以让科技发展提前半个世纪。达芬奇各种职业都需要符合客户要求,绘画也需要使客户满意,对艺术家而言,在让客户满意同时更要让自己满意,这两点都不能缺。诸多学科的研究,让他的绘画打上了学科的印记。
第二点,职业需求差异,导致题材选择考不考虑客户。于是一个选自己满意,另一个则选群体基础最好的神圣宗教形象加以发挥。
文艺复兴被西方自认为是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复兴,是摆脱宗教桎梏张扬世俗人文的精神解放,但是我们看到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基本上都以宗教文化为重点,以圣母圣子上帝为指归,这里并不是否定文艺复兴的人文意义,而是说他们的人文主义是从宗教中脱身形成的,宗教的传统威力仍然巨大,他们的愿望是将神圣宗教形象赋与世俗意义,就《救世主》而言,神圣的耶稣形象有了人间感情,由于它来源于宗教,又可以有很神秘的特征,这是一种混杂宗教含义的人文精神,是出于反抗束缚的人文精神。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反过来看苏轼《木石图》,这种题材是西方传统中是不考虑作为主题的,也是文艺复兴时代不能想象的,但在中国传统中世间万物皆有灵气,草木虫鱼都与人的感受可以呼应,中国的这种人文气息是一种极端个人化的人文气息,与宗教束缚无关,而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受高度相关。它没有西方文艺复兴那么复杂的外在人文环境,而主要是出自作者内心感触,花草好表达就花草,竹石好表达就竹石,随兴随意。
木石图局部第三点,绘画理论不同,西方绘画求真实,中国传统不求形似求神似求画外之意。
真实的要求自然是要逼真,西方绘画讲解剖学,达芬奇本人就有很多人体解剖图,哪条肌肉怎么长哪根骨头怎么生都想弄清楚,所以西方的传统肖像画技术非常齐备,达芬奇是个中高手,在这个基础之上,加入人文原素,耶稣再也不像中世纪绘画那么单薄呆板庄严肃穆了,变得有思想有神秘有世俗味,是建立在求真基础上的艺术。
救世主局部苏轼画论中看不起的就是与实物一模一样,东西方之间为什么会选择完全不一样的方向?因为万物既有灵也通人性,或者中国传统中是一种彻底的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其它都可以按人的要求来变,如果要外形肌理符合真实,那画家还画什么呢?还怎么表达自己呢?但这点却正是西方画家们赖以生存的机会,因为按客户要求,又要画得与真人一致,又要画出客户喜欢的神气,才能获得好收益。而苏轼不需要,而且中国市场认同这种作者的风发意气,你画得出来,就有人追捧,苏轼在世时他的画作就又贵又抢手,但要给他象西方那样定制,是不可能的。
《木石图》米芾书法部分归结起来,对比苏轼《木石图》和达芬奇《救世主》,中西方传统绘画有作者职业身份不同、选择题材不同、绘画理论不同,这三个不同体现在直观画面上,让油画感观上更具视觉冲击更能俘获大众,却让中国画要在心灵上去感受,需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这种现象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是长期存在的,直到进入二十世纪前后,全世界文艺思潮都发生了变化,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