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楚乔传》原著:顿悟燕洵“十年不碰”楚乔,是最极致的痛苦

  孤男寡女,共处一室。

  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想要做到禁欲都需要忍耐。

  

  更何况面对的是,自己深爱多年的女人。

  原本不理解燕洵的做法,好像是自讨苦吃。

  但三读原著我才顿悟,终于明白为何说这是“极致的痛苦”。

  

  两个乱世下孤儿

  楚乔在八岁,就跟随燕洵。

  

  两个瘦小的孩子惺惺相惜,他们的处境都不如乱世中的孤儿。

  孤儿的命,似乎于世人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可纵然没人在乎他们,就算饿着肚子,孤儿尚且还可以躺在破草屋里安稳睡觉。

  

  但,燕洵和楚乔不能。

  这个世界上,觊觎他们性命的人太多了。

  而他们两个弱小如蝼蚁,捏之即死。

  

  原著形容他们两个的无助和恐惧,是通过展现他们,藏在花瓶里的武器,和睡觉时手里紧握的兵器。

  每每想起这场景,我们脑中总会涌现一些词汇。

  

  破旧的茅屋、瓢泼的大雨、震天的雷声、又脏又硬的被子、两个孩子的哭声,和黑暗中注视着他们的一双眼睛。

  即便老天对他们再残忍,也终究手下留情了,那就是他们还拥有彼此。

  

  日子再难熬,他们还有彼此关怀。

  他们还拥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活下去和报仇。

  

  燕洵曾对楚乔说:

  “我带你去火雷原猎野马,我带你去回回山看我母亲,她是个很温柔的人,你一定会喜欢她的。”

  这一声声的承诺和美好幻想,庇护了瑟瑟发抖的小孩。

  

  在没有温情的世道中,给予了他们无数夜的美梦。

  可惜世事弄人,他们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作为彼此的光,慢慢长大。

  可从来没有人,会告诉小孩子。

  

  长大的代价是杀戮,是分离,是无尽绵延的恨。

  燕洵一家被灭门

  燕洵的善良,要从何谈起。

  

  大抵是小小的他,自愿保护家人举起小手的那一刻。

  那一刻,他作为燕北王向皇帝证明忠心的人质被接进长安。

  那时的他没多想,总要有人去的,他又怎能忍心让哥哥们离开父亲身边。

  

  所以,无论来到长安后怎样困苦。

  他的内心都是满足的,他期盼父亲母亲能在燕北幸福生活。

  也正是这一支撑,支持着他努力生活,对回归家乡的美好幻想。

  

  这幻想使得他与骄横跋扈的权贵子弟不同,滋养他成为了长安最意气风发、温柔善良的少年。

  可是,噩梦来了。

  皇帝不明所以地杀尽忠良,燕北王一家被屠尽,只剩燕洵与燕北王后。

  

  等燕洵赶到九幽台时,九幽台上摆的都是他家人的尸首,活着的只剩她母亲一人。

  皇帝下旨要燕洵来认亲,可燕洵不信自己的父亲会叛变。

  他在挣脱着,可他越是挣脱,心里的结越将他缠绕。

  

  官兵将他压在刀枪下,他只能跪在地上。

  他试图冷静,浑身都在颤抖。

  他的母亲在九幽台上,强压悲伤挨个介绍丈夫,儿子们的英勇事迹。

  

  但是到女儿燕红绡时,她哽咽道:

  “政治上的纷争,你杀我的丈夫和儿子我都可以接受,但我的女儿她做错了什么,她被L奸致死。”

  燕洵再也压抑不住了,他用尽全力向母亲的方向跑。

  

  可燕洵只听到母亲最后一句话“活下去,你还有事情要做”,之后她便自杀了。

  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场面悲惨到,楚乔在旁边甚至都泪流不止。

  这世道,哪里来的公平。

  

  燕北王一家衷心,天地日月可见。

  却被残忍杀戮,而燕红绡什么都没做错却也受尽屈辱致死。

  被灭门后,燕洵明白,曾经的他以守护家人为荣。

  如今的他,也要为家人平冤屈。

  

  他的心中充斥着仇恨,他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软弱了。

  为了报仇,他需要丢掉自己的软弱、恐惧,甚至是人性。

  他,甚至丢掉了忠信。

  自己的父亲如此衷心耿耿,不还是落得个身首异处?

  

  燕北王到被追杀的那一刻,都没有想过皇帝会对他动手。

  而燕洵知道,自己只有比皇帝更狠,更不忠不义,更嗜血如命,才能让所有人恐惧,让所有人臣服。

  这不是楚乔所能够接受的,但他必须这么做。

  

  他,又何尝不是个可怜人呢?

  他不得不背负起血海深仇,一路负重前行。

  因为他的对手不是别人,不是什么市井小户随便打打杀杀就能报仇。

  

  他的对手是皇帝,是权力的象征,燕洵又如何能不将自己彻底改变?

  他只有把自己变成更加凶狠残暴的野兽,才能吃掉原来的野兽。

  这不是燕洵能够改变的,因为这是生存法则,身为皇亲贵族一员的生存法则。

  可楚乔呢?

  

  她不需要参与到权力的纷争,她心里有光,她还坚信人间美德。

  燕洵不可以那么自私,将楚乔也变成跟他一样的魔鬼。

  所以他与楚乔相守十年,却没有碰过她。

  

  或许,他曾经是想娶楚乔为妻的。

  想给她一场明媒正娶,所以才没有碰她。

  但自从他靠仇恨将自己包装后,他跟楚乔已经不可能了。

  

  或许是他猜到了楚乔有一天会走,两人已形同陌路,因而不碰她。

  唯有那样,她才是干净的,日后才不会被人说成是被燕洵遗弃了的遗妇。

  只是这日日夜夜的忍耐,燕洵一个人受着,这便是最极致的“痛苦”。

  

  楚乔陪了燕洵八年,帮他不断壮大自己。

  燕洵的事情就是她的事情,楚乔早已把燕洵当成一生挚爱。

  但她没想到,燕洵早已知晓了他们的结局。

  

  燕洵不碰楚乔

  燕洵必须心狠,大势面前顾不得儿女情长。

  

  而楚乔,却恨燕洵抛弃曾经说要守护的燕北洪川城百姓。

  楚乔在认识到这个世道的不公平后,她想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

  她看到那些百姓惨死,她对他们感到同情。

  

  她怪燕洵,怪燕洵放任自己的仇恨伤到那么多无辜的人。

  原著中的楚乔,是由现代穿越过去的。

  她见识过平等的世界,但是燕洵没有。

  

  受时代封建思想束缚,燕洵想象不到楚乔所描绘的世界。

  在燕洵的时代下,只有王侯将相,没有所谓公正可言。

  因而燕洵只能按照历史发展轨迹走,他无法跳脱这个时代的思想束缚。

  

  他按照皇帝的要求去要求自己,他甚至比圣上更多疑。

  因为秀丽军曾经是叛军,所以燕洵可以在利用完了之后便一脚踹开。

  况且这支军队对他的衷心并不多,他们将衷心都给了楚乔。

  

  当年是楚乔训练这支军队,并且给了他们一个从叛军恢复正名的机会。

  当燕洵打算放弃这支军队时,是楚乔回去救他们于危难,将他们带回燕北。

  再加之楚乔死守洪川城,洪川城里都是他们的家人。

  

  这等恩情,让秀丽军自那后只认楚乔。

  但燕洵,不可以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他为了楚乔放弃攻打长安,那是因为他清楚,楚乔会为了自己的信仰拼死。

  

  燕洵太清楚楚乔的为人了,从她帮五哥报仇,帮两个妹妹逃跑之时,燕洵就知道,楚乔是这世道里,少见的温情,也是这温情帮自己支撑过了最艰苦的岁月。

  所以,那时他想的不是权力,而是楚乔。

  但是,军事上的事无关人性。

  

  在复仇这条路上,燕洵只能按照历代君王所走出来的经验教训去做事。

  他不能有一点差错,他更不想因为这些权力上的事,使楚乔变成跟他一样的人,所以他撤了楚乔的职位。

  但是在楚乔眼中,她愿意帮助燕洵去参与这些事。

  

  燕洵的行为,也被楚乔全部视为燕洵的不信任。

  最后触及到楚乔底线的是,燕洵试图利用她杀掉宇文玥。

  楚乔说道:

  “你可以杀宇文玥,但你不该利用我,我不怪你对他动手,我只怪你用的手段太卑鄙,你可以在战场上光明正大的杀了他,但你不该用这等手段使他被全天下人耻笑。”

  

  在这之前楚乔还单纯地以为,燕洵只不过是被仇恨暂时蒙蔽了双眼。

  但燕洵的这一做法,让她彻底清醒了过来,从前的燕洵不会回来了。

  他不仅变得跟他的仇人一样,他甚至比之更狠辣。

  

  也是这一次让楚乔彻底寒了心,终于想要远离燕洵了。

  燕洵又何尝不心疼他的阿楚,但他没有办法。

  从小,他的命运就被人玩于股掌之中。

  

  身为燕北王世子,从小便与亲人分离。

  十三四岁全家被灭门之时,他除了看着,剩下的就是捡起这份仇恨活着。

  他只能用仇恨蓄力,因为家人死的太屈辱。

  

  燕洵也知道,自己成为了仇恨的附属品。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是皇帝亲手将这一仇恨放至他肩上。

  他,只能任凭仇恨肆意生长。

  

  如果之前皇帝是刽子手,那他无疑是更狠的刽子手。

  因为当时以暴制暴的世道下,没人会跟天子讲忠义。

  是生是死,全在皇帝一念之间。

  

  即便像燕北王一样,鞠躬尽瘁又有什么用?

  燕洵只有掌握了权力,才能活下去。

  楚乔坚信的善良和忠义,都是因为没有背负太多责任。

  

  一旦身上有了责任,很多事情不得不做。

  燕洵身上,肩负着燕北大军太多的冤屈。

  这份责任不能让他像楚乔一样,闪烁人性的光辉。

  

  而是,让自己的野性全部爆发。

  贪婪,杀戮,血腥,是燕洵在这世道活下去的法则。

  燕洵肩上责任太重了,他不得不释放出自己全部的“野性”。

  

  也或许燕洵明白,自己对楚乔来说已经“脏了”。

  楚乔所信奉的信仰,与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截然相反。

  所以即便再爱,燕洵也该放手。

  

  他也希望楚乔,能按自己的信仰做事,从而无愧于心。

  即便如此,燕洵对楚乔的爱却也从未撤回。

  他给楚乔的最好的爱,不是两人的未来,也不是再次说出口的承诺,而是不碰她。

  

  看起来好像是燕洵在为楚乔禁欲,但实质上,是给楚乔走的后路。

  因为,燕洵早就猜到楚乔会走。

  燕洵的自知之明,也让他没有将楚乔扣留在身边,而是给她选择的权力让她走。

  

  默默忍耐为自己挚爱的人准备离开自己的路,这才是燕洵所忍受的“最极致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