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沉迷短视频之困:谁在为他们“解锁”?

  近期,在网络社交媒体中,短视频异军突起,由于内容丰富,表达方式新颖,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青少年沉迷短视频愈发普遍,“七成留守儿童沉迷短视频”一事,更是冲上热搜。

  有人说,短视频罪大恶极,青少年应彻底与之隔绝,有人说,问题根源不在手机,在疏于管教;也有人反驳,手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难道连宝贵的看世界的窗户也要关上吗?

  眼下,青少年与短视频,成了一场充满矛盾与复杂的困局:互联网敞开了世界之门,却把孩子锁在信息茧房里;在线教育之风吹进大山,却让孩子沉溺于虚幻;当短视频APP开启“青少年模式”,却又滋生了一桩桩隐秘的生意。

  

  图源:受访者供图

  被困在信息茧房的孩子

  孩子过度沉迷手机并非新事,但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催化下,人和手机的“博弈”,变得愈发复杂。

  “手机问题越来越难管。”杭州一所民办中学的班主任李宇浩老师摇头叹气,班上爱刷视频的太多了。

  过去,学校一直明令禁止带手机,也禁止学生玩游戏。三四年前,当短视频大行其道,突然风靡全国,孩子们的兴趣转向短视频了。

  最近,李宇浩奇怪的是,网络上的热梗,学生比他知道得更早。他们一张口就是“泰裤辣”“挖呀挖呀”,一问才知道,这些新词来自于抖音。问他们刷什么,大多数是娱乐类,还有游戏视频。

  同样身在大城市的豆豆,迷上了搞笑短视频。“学校不让玩手机,可是老师布置作业都在手机上,很矛盾。”豆豆妈妈非常困惑,平时学网课、和学校联系,都得用手机,孩子根本离不开手机啊!

  “学生只有周末能接触手机,但用家长手机通常不会开青少年模式。就算家长藏好手机,小孩会偷,半夜2点还在刷短视频。”李宇浩说。

  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有一群孩子,被困在信息茧房里。互联网敞开了一扇置身世界的大门,却在他们尚未察觉之际,悄悄上了锁。

  最近,李宇浩发现,有孩子得了抑郁症,甚至是假想的抑郁症,许多都和刷视频有关。“短视频信息太繁杂了,刷到抑郁、厌学、焦虑症等事情,小孩子就很会模仿,很快就会对号入座。”

  李宇浩感叹,他们逃不出算法的“魔掌”。根据抖音的算法,刷到一次之后,平台会反复推送类似的内容,小孩心里会不断加强这种认知,觉得“我一定也是这样的,我也抑郁了”。

  在无数个隐秘的角落里,孩子的心被牢牢拴在短视频里。有关权威研究表明,2021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91亿,超一半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而短视频平台,充斥着大量未成年人的帖子和博主。

  “刷了几十分钟,都是小朋友化妆、美颜的视频,我都愣住了。”在宁波工作的佳慧看到农村老家的小学生,几个女生放假了就窝在一堆,对着抖音学化妆,还开特效拍视频,那些操作比我都熟悉。

  农村女孩子心思敏感,嘴上总是说,短视频里的小姐姐好漂亮,个个都是会打扮的美女,暗地里会自卑、嫉妒,想偷偷模仿她们,但也会感觉到差距。“时间长了,心理容易畸形。”

  儿童心理问题频发,几乎与互联网时代伴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来看,近几年,中学生抑郁症检出率在25%左右,心理疾病越来越低龄化。与此同时,互联网低龄化也更加明显。

  在李宇浩看来,手机要从小开始管,初中开始管太晚了。鼓励家长从小学开始培养少用手机习惯,不能毫无原则地退让,要柔中带刚。尽量避免和小孩子起冲突,可以提前约定好规则,让双方都能接受的形式管理。

  

  图源:新华社

  两难之中的留守儿童

  互联网的风,向南吹到了海拔千米的四川大凉山深处,波及了雷波县黄琅镇一所中学。

  吴飞辍学了。“在家里待着,哪也不出去。整天在二楼刷手机,朋友喊他出去也不去,连楼也不下。”在微信里,母亲发来一连串的哭诉:“我们焦头烂额啊,怎么才能把他拉出来。”

  “整天就看直播,打游戏。脾气倔得很,一收手机就会吵架。看了短视频里那些人,羡慕那些打游戏主播,还能挣很多钱,读书的心思没了。”吴飞母亲告诉潮新闻记者。

  在雷波县,人们常年依山而居,家庭普遍不富裕,住在土楼里,问亲戚借点钱,盖了新房子,父母就出去打工。“班里留守儿童约有60%,爷爷奶奶带孩子,还有单亲家庭,这些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机。”该中学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

  吴飞不是个例。这里条件相对落后,读到初中,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回家带小弟弟妹妹。“看了短视频做直播、做网红的,好像什么都能赚钱,更禁不住诱惑了。”该班主任说。

  互联网的风,向北吹进了太行山脉的褶皱之中。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大悲乡的大岭后村小学校长陈文水,感受颇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岭后村的老乡们一锤一凿用了十年时间,在石头山底部敲出一条340米通往外面世界的隧道。校长陈文水一次次一路颠簸出山,带出孩子们的求助,带回山外的援助。

  2018年,一根网线连接了大岭后村小学和外面的世界。做直播、发视频、刷抖音……陈文水成为了拥有10万粉丝的“网红校长”,因为短视频,拳拳爱心涌入偏远校园。

  “这里的留守儿童,最高时达到了96%,现在还有一半。”陈文水告诉记者,这些年,绝大部分的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若父母出去打工,一年能挣个十几万至二十万元,很快有了车,连在县城买房都不成问题,更别说一部小小的手机。

  山区孩子陷入两难的境地,互联网带来了大山以外的新鲜世界和更便捷的教育方式,却又让他们无止境地沉溺于虚拟世界。

  这几年,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外出打工的父母为孩子们配上了手机,再加上网课成为刚需,陈文水走到哪里都发现,大岭后村的孩子几乎人人手机在手。

  “为了学习,即使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没有能力买手机,我也通过联系爱心人士,给他们配了手机。”陈文水说,上网课的三年里,孩子沉迷短视频、游戏成了最让人头疼的事。

  曹恬(化名)在大岭后村小学上三年级,他妈妈因病住院多年,爸爸则外出打工。奶奶向陈文水告状,“孩子光刷短视频,管不了。”陈文水很无奈,这是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的问题。孩子爸妈不在家,奶奶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只能妥协。

  近日,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发布了《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其中提到,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成孩子用来玩手机游戏。

  “在拥有大量留守儿童的乡村,要想引导孩子还得看学校。”陈文水说,学校需要系统性、有组织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在学校中增加娱乐性项目,组织体育锻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让孩子们有事可做。

  “解锁青少年模式”成一桩生意

  在直播时代,不仅沉迷短视频,青少年打赏、充值等问题也频频发生。青少年模式为何成为“摆设”?有机构调查发现,近半数的家长不会给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而青少年模式也存在诸多漏洞。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潮新闻记者通过体验几款热门短视频平台发现,“青少年模式”确实可通过时长功能、内容限制来约束青少年行为,通过设置一个四位数密码,即可开启“纯净版”的抖音、快手、B站,关闭模式也需输入密码。

  而青少年模式上线后,网上迅速涌现形形色色的“破解方法”,有的平台尽管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只要把APP卸载重新安装,就能够恢复原始模式;只需一个“身份证生成器”就可以破解青少年模式;有的软件甚至仅需点击一下,无需密码就可以解除青少年模式。

  在更隐蔽的角落,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解锁”生意。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有人请求解锁,更有人打出广告,提供解锁青少年模式的服务,并且按人收费。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有人帮帮忙吗,解开青少年模式?可付费。”“想在抖音买东西,谁告诉我怎么解锁?”一些人明目张胆地发帖提问。而另一些帖子则在分享“解绑攻略”。甚至有人宣称,“解锁未成年找我”,“抖音解锁教程”

  据几位买家反映,解锁一个账号,价格大约在5-50元不等,有的商家甚至要价上百元,而有的并没有解锁成功,让好多未成年的买家欲哭无泪,“白白被骗了钱,太坑了,不要轻信网上的攻略!”

  一位提供解锁服务的博主告诉记者,青少年模式密码通常比较简单,可以“暴力”破解密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个试过去。不过是用写程序来试,破解速度很快。

  一旦孩子们获得了手机,便有可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在不同模式间自由切换。

  “现在的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强制型的青少年模式,必须对上网人进行身份识别,未成年人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

  而沉迷短视频的背后,还有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过度依赖电子产品。

  “教育部要求学校减少对电子产品依赖,尽量避免布置电子作业,但现实中,仍有学校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熊丙奇认为,这与教育理念有关,如果以学校有多少多媒体教室、电子产品作为指标,评价学校教育现代化是不够恰当的。

  “对乡村学校来说,现在宣扬在线教育、远程教育能缩短教育公平,其实不是的。”熊丙奇认为,真正要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工作环境,而不只是开网课。“要从实质上来建设教育现代化,而不只是形式上。”

  熊丙奇还指出,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更要关注孩子的人格身心健全,即便用电子产品,它的作用应该是服务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杭州某机构心理咨询师洪阳也告诉记者,孩子沉迷于到短视频当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迁移。父母不在身边,或陪伴和心理支持不够,孩子更容易出现一些厌学和网瘾等问题。父母跟孩子平等的沟通,恰当的语言表达很重要,不能过度施加压力和束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