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位73岁老妇人走进烈士陵园,指着一块墓碑说:这就是我
江西兴国烈士陵园
1986年的春天,江西兴国县烈士陵园里,百花盛放,绿草成荫。
这天上午,兴国县民政局的两名工作人员,陪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走进了烈士陵园。
自打进入陵园,老妇人的神情就显得十分激动。她蹒跚地走过一排又一排墓碑,仔细辨认着墓碑上的名字,嘴里还喃喃地念叨着什么。
突然,老太太在一块墓碑前站住了脚,她伸出颤抖的手,指着那块墓碑,哽咽地说道:“这就是我......”
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愕然地望向墓碑,上面赫然写着一行大字:“刘法玉烈士之墓”。
这位老妇人真的是红军烈士刘法玉吗?她的名字为什么会出现在烈士陵园里?
1913年5月,在江西兴国澄江村的一个赤贫农家里,小名“沙秀子”的刘法玉降生到了这个世界上。
女儿的降生,并没有给父母带来过多的欢愉——在这个没有一分土地、赤贫如洗的家庭里,如何活下去,才是父母更加关心的问题。
于是,在刘法玉7岁的时候,父母便收下了一份极为微薄的聘礼,将刘法玉送到了邻乡的赖家做了童养媳。
这时,她未来的丈夫赖永发,也仅仅只有8岁,这两个孩子站在一起,与其说是夫妻,倒更像是兄妹。
旧社会的童养媳
与刘家相比,赖家的日子也强不到哪去,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刘法玉和赖永发都要在山里辛辛苦苦地挖野菜,来补贴家里那点可怜的口粮。
正因如此,直到刘法玉19岁时,赖家才操办了一个堪称“简陋”的婚礼,让刘法玉正式过了门。
而此时的兴国县,已经成为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兴国县大名赫赫
在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就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而当中央苏区建立后,妇女更是逐渐形成了一股独立的力量,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大潮当中。
根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中央苏区中,有大批的妇女剪去发髻,披着利落的短发,在田间地头参与劳动、在扫盲班里学习写字、在群众大会上大胆发言......这巨大的变化,让许多年老的妇女瞠目结舌:“这世道可全变啦!”
这样的“新世道”,让刘法玉心里也痒了起来,她先是报名参加了农会,后来又做通了丈夫的工作,走出家门,正式参加红军,成为了红三军团五师的洗衣班班长。
由于工作出色,刘法玉很快被选拔到了师里的卫生队,随后被派到位于福建上杭的闽西红军医院,在卫生训练队里学习护理知识。
与在家伺候公婆、操持家务相比,照料伤员的工作自然更加繁重而艰苦,但刘法玉却凭着一腔热忱,很快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护士,还跟着当地老中医学了一手针灸和按摩的本事。
红军女卫生员铜像
1934年初,刘法玉回到了红三军团,成为了第七师某部卫生班的班长。
在队伍中,她惊喜地遇见了自己的丈夫赖永发——在1933年底,这个淳朴的兴国青年,也告别了父母,加入到了红军的队伍当中。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然而,苏区日渐紧张的“反围剿”形势,却容不得他们儿女情长。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赖永发随部队四处作战,刘法玉则在卫生队里忙得团团转,即便有时间见面,两人也只能相互简单叮嘱几句,便匆匆告别。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34年10月。
1934年的秋季,随着萧瑟秋风到来的,是一连串的坏消息——
连续4次“围剿”战事的失败,让一贯将兵力与装备奉为真理的蒋介石终于回过味来,开始搞起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总体战”。
何为“总体战”?
用蒋介石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在军事“进剿”的同时,对苏区“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质,两相断绝”,“用一个呆笨方法自己固守起来,以后再找好的机会来消灭他”。
依照蒋介石的这一方针,从1933年9月开始,国民党军化身成了“工程大队”,在苏区周围建碉堡、挖壕沟、拉铁丝网......不过半年多时间,仅在江西一地,就建起了5300多座碉堡。
从这一点上看,蒋介石倒是深得他的偶像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精髓。
早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主席已经预见到了中央苏区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大胆提出了让红军跳出根据地,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去作战的“外线作战”思想,并接连攻克漳州、龙岩等地,在闽西地区打出了一片新的根据地。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毛主席的这一正确思想,并没有继续贯彻执行下去,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反倒搞起了“堡垒对堡垒”的“正规战”,结果自然是部队越打越少、地盘越打越小。
用毛主席的话说:“这真是乞丐与海龙王比宝,未免滑稽可笑!”
领导层的思想分歧,刘法玉并不知道,但她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部队处境的艰难:前线送回的伤员越来越多,原本就少得可怜的药品越来越稀缺,甚至一条纱布、一块药棉,都成了需要反复使用的宝贝。
面对这些困难,刘法玉无能为力,她只能用加倍细致的工作,来尽力护理一个个伤员,并祈祷他们能够健康地回到前线,像之前一样,再一次为革命赢得胜利。
但是,刘法玉的祈祷,并不能改变“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1934年10月,大转移的命令下达了。
听到上级下达的命令后,刘法玉一时间感到迷惑:什么是大转移?要转移到哪里?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她偷偷找到赖永发询问情况,可丈夫知道的情况并不比她多,两人唯一确信的是:不管怎样,都要跟着红军走!
长征出发地纪念碑
长征路上的艰辛毋庸赘言,而刘法玉与她的战友们,不仅要努力跟上队伍,还要照顾担架上的伤病员,个中辛苦,更是不言而喻。
当红三军团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三道封锁线,连夜向前快速奔袭时,搀扶着一名伤员赶路的刘法玉感到双腿越来越沉,几乎迈不开步了。
就在刘法玉她们离队伍越来越远的当口,一个中等身材的红军干部从她的身旁走过,用浓厚的湖南方言说道:“同志,鼓足劲,可不能掉队哟!”
红军干部的话,让刘法玉有点不服气:“我们就是爬,也要赶上队伍,死也不掉队!”
听了刘法玉的话,红军干部“呵呵”笑了起来,他伸手搀住伤员的另一支手臂,说道:“好!同志,要咬牙坚持,敌人越是疯狂,我们就越要和他们斗!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在这位红军干部的帮助下,刘法玉和伤员终于追上了队伍。这时,一名小战士牵着一匹马,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彭总、彭总,你都走了大半夜了,上马歇一会吧!”
彭德怀
听到这句话,刘法玉大吃一惊:这个帮自己搀扶伤员、在黑夜中跋涉了好几个钟头的人,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彭德怀!
还没等刘法玉回过神来,彭德怀已经翻身上马,对着行进中的队伍大声喊道:“同志们!我们要鼓足劲,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敌人休想挡住我们!坚持和敌人打下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彭德怀的话,仿佛一针强心剂,让刘法玉仿佛充满了力量,她迈开步子,跟随部队向着最后一道封锁线——湘江——疾奔而去。
血战湘江
强渡湘江的战斗无比惨烈,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刘法玉与卫生队的女兵们一起,背回了一个又一个伤员,尽力保护着战士们的生命。
在一次战斗间隙中,刘法玉和战友们又一次匍匐着爬进战场,寻找着还活着的战士们。
正当刘法玉忙着寻找战友时,不远处,与她一起入伍的同乡苏莲突然小声喊了起来:“班长、班长!你快来呀!”,声音里已然带了哭腔。
刘法玉一惊,连忙爬了过去,呈现在她眼前的景象险些令她昏厥——丈夫赖永发歪倒在弹坑里,鲜血已经浸透了他破旧的军装,而他的手指依然死死地抠着扳机......
巨大的悲痛让刘法玉几乎崩溃,但理智告诉她,还有任务需要完成。她强忍着悲伤,将浮土推入弹坑,就地掩埋了丈夫的遗体。
当丈夫的面容消失在大地上的那一刻,刘法玉在心里默默发誓:“我一定要为你报仇!”
在刘法玉看来,为丈夫报仇最好的方式,就是要保住战友的生命,让他们能够恢复健康,继续与敌人作战。
为此,刘法玉甚至可以不惜生命——
在转战贵州期间,有一次,敌人的飞机前来空袭,当场炸死了一名抬担架的民夫,而担架上的伤员也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眼见伤员有生命危险,刘法玉当即冲了上去。她咬牙背起伤员,冒着敌机的扫射,猛地冲进山坡上的树林里隐蔽了起来。
等到飞机离去后,刘法玉有点不敢相信:这名身材结实的伤员足有100多斤,体重不足90斤的自己,到底是怎么背着伤员爬上山坡的?
长征女红军
虽然刘法玉和她的战友们细心周到地护理伤员,但药品的短缺,依然夺去了许多伤员的生命。
为了给战友治伤,刘法玉想尽了办法,甚至用上了从老中医那里学来的以陈石灰止血的“土方子”,但是,这种办法只能解一时之急,总不是长久之计。
1935年初,当队伍抵达四川冕宁一带时,红13团团长彭雪枫找到了刘法玉和她的战友钟三秀,交给她们一个秘密任务——到武汉去,给一位姓曹的地下党员送封信,请他通过关系,想办法为红军筹措一批药品。
这位地下党员,曾经在闽西红军医院工作,如今正在武汉的汉口医院当医生。上级考虑到刘法玉和钟三秀之前与曹医生相识,方便接头,才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她们两人,同时指示她们,在回来之后,可以与留在当地坚持游击斗争的同志联系。
虽然这次任务非常危险,当刘法玉和钟三秀还是痛快地答应了下来。两人换上便衣,先赶到了长江岸边的宜宾,然后坐船顺流而下,很快到达了武汉。
民国汉口的繁华景象
抵达武汉之后,刘法玉和钟三秀顺利地找到了曹医生,将密信和药品清单交给了他。
看过信之后,曹医生当即表示,他可以写信给成都的同学,帮忙筹措这批药品,而他手边正好有一些便于携带的药品,可以让她们带回去。
听了曹医生的话,刘法玉和钟三秀高兴坏了,为了掩人耳目,3人约定,第二天清早,在汉口码头交接药品,然后刘法玉和钟三秀便坐船迅速离开。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曹医生便带着一麻袋的药品来到汉口码头,找到了两人。在钟三秀的掩护下,刘法玉从麻袋里掏出药品,开始飞快地往随身的包裹里塞。
民国汉口码头
就在这时,一小队巡逻的警察路过附近,3人遮遮掩掩的行动,引起了其中一名警察的注意,晃晃荡荡地走了过来,想要看个究竟。
眼看警察越走越近,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曹医生不禁慌乱起来,情急之下,他拔出随身携带的手枪,向警察连开几枪,同时大喊起来,让刘法玉和钟三秀趁乱逃跑。
然而,曹医生还是算漏了一招:刘法玉和钟三秀在汉口人生地不熟,如何能逃出这些本地警察的追捕?
一番混乱之后,刘法玉和钟三秀不幸被捕,而曹医生则当场牺牲了。
民国警察
被捕之后,警察对刘法玉和钟三秀进行了严刑拷打,逼着她们说出真实身份和运输药品的目的,但两人咬紧牙关,无论敌人问什么,两人一口咬定只是替人跑腿,其余什么都不知道。
见硬的不成,警察又开始来软的——一天,警察单独将刘法玉带到审讯室,而在审讯室的桌子上,却没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刑具,反倒摆上了烧鸡、点心和一摞“袁大头”。
审讯刘法玉的警察队长假惺惺地挤出一丝笑脸:“看见了吧,只要你说老实话,我们马上放了你,这些东西也都给你!”
刘法玉轻蔑地扫了他一眼,说出来的,还是之前讲了无数遍的“车轱辘话”。
见刘法玉不上套,警察队长恼羞成怒,大骂道:“这么顽固,一定是个女匪!”说完,他抡起枪柄,生生地将刘法玉的右手小指砸断了。
在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刘法玉和钟三秀又曾无数次面对过这样的考验,但这两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人,却从来没有吐露过任何情报。
见两人一直不肯“招供”,警察终于对她们失去了兴趣。一天傍晚,看守将她们拉出了大牢,五花大绑之后,与好几名犯人一起塞进了一辆卡车里,阴阳怪气地说道:“走吧,送你们去个好地方!”
民国警察押解犯人
然而,就在卡车行驶到汉口郊外时,路边突然响起了爆豆一般的枪声,负责押运的警察猝不及防,纷纷跳下车来,开始混乱地进行还击。
听到外面打得越来越激烈,刘法玉和钟三秀意识到逃跑的机会来了,两人先后从车厢里跃了出来,趁乱从路旁的土坡上滚了下去。
由于不知道劫车人的身份,刘法玉藏到了一块大石之后,不敢出声,一直躲到了天亮。
天亮后,刘法玉才壮着胆子,小声呼喊钟三秀的名字,却始终无人回应。
钟三秀是被抓住了?还是牺牲了?刘法玉不得而知,她满脑子想的,就是赶快挣脱绳子,回去找部队。
就在刘法玉费力地想要磨断绳索时,一个路过的老樵夫救下了她,在老樵夫家休养了3天之后,刘法玉踏上了寻找队伍的无尽旅程。
从老樵夫家离开后,刘法玉一路向西,历经艰辛,凭着之前的记忆,终于回到了四川冕宁。
然而,当她向当地老乡询问红军的去向时,老乡告诉她,红军已经离开这里大半年了,至于当地游击队的情况,老乡更是说不清楚。
在冕宁没找到队伍,刘法玉又转而向南,希望在川滇边境能遇到红军游击队,然而,她在会理一带转悠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找到游击队的踪迹。
此时的刘法玉,衣裳破烂、尘污满面、头发结成了毡片,已经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乞丐。
旧社会女乞丐
无奈之下,刘法玉又转而向东,一路上时而讨饭、时而帮路上的行商推车、背货,在混口饭吃的同时,不断打听着红军的消息。
然而,这些商贩东奔西走,得来的消息也都是道听途说、极不靠谱,在之后的好几年里,刘法玉在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等地来回寻找,却始终没有遇到自己的队伍。
此时,全面抗战已然爆发,中华大地上烽烟四起、兵荒马乱,刘法玉寻找队伍的希望,也变得更加渺茫了。
抗日战争
1943年,刘法玉流落到了湖北老河口一带,就在她打算继续向北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伤寒病,差点要了她的性命。
当她奄奄一息、几乎要倒毙街头时,当地一个好心的毛巾厂主收留了她,不仅为她治好了病,还安排她在毛巾厂里当了一名工人。
在毛巾厂做工糊口期间,刘法玉一直没断了寻找队伍的念头,但她能打听到的,只是共产党的队伍在北方,还有一个叫做延安的地名。
长久的寻找,让刘法玉变得更加谨慎,她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留在毛巾厂里,等到时局稳定、得到确切消息后再做打算。
日军投降
1945年,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老河口时,刘法玉再一次兴奋起来,她一边积攒盘缠,一边留意打听消息,准备北上寻找队伍。
然而,刘法玉的希望很快便破灭了:随着解放战争的打响,国民党军对国统区的管制愈加严格,看着大小路口上林立的关卡,刘法玉心急如焚,却想不出好办法来。
就在刘法玉日思夜想如何寻找队伍时,她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在老河口的集市上,她偶然听到一位正在盖房的木匠说起,在他的家乡,就有共产党的队伍!
听到这一消息,刘法玉欣喜不已,连忙向这位名叫张金玉的木匠打听具体情况——原来,张金玉的老家就在距离老河口两百多里地的河南镇平县的黑龙集(今河南镇平县张林乡一带),在他被人请来老河口干活前,一支共产党的队伍刚刚到他们的村子里住下了。
解放军
在多年的寻找中,这是刘法玉得到的最具体的消息了。她连忙谎称自己的哥哥在共产党队伍里,请张金玉回老家时,带着自己一起走。
见刘法玉如此焦急,张金玉痛快地答应下来,没过几天,两人便上路了。
也许是天意弄人,当两人来到黑龙集时,共产党的队伍已经开走了,刘法玉又一次扑了空。
再一次与队伍失之交臂,刘法玉不禁心念俱灰,在大哭一场之后,刘法玉便在憨厚朴实的张金玉家住了下来,并于1948年秋天与张金玉成了亲。
此时,距离刘法玉出发寻找队伍,已经过去了整整13个年头。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之后,刘法玉曾经想要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情况。然而她身边并没有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这件事便被搁置了下来。
此后,刘法玉也曾托人给老家写了一封信,但由于口音问题,写信人写错了地址,这封信也石沉大海了。
在之后的岁月里,刘法玉先后生下了2男1女,在丈夫和孩子面前,她只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祥的母亲,那些战场上的烽烟岁月,刘法玉已经将它深深地埋在心里,再也不曾提起。
如果不是1985年的一场大变,刘法玉的故事,可能将永远不为人知——这一年年底,老伴张金玉因病去世,孩子们怕刘法玉寂寞,便给她买了一台电视机,让她好打发时光。
然而,孩子们很快发现,刘法玉每当看到电视里的革命战争片时,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甚至还偷偷地哭过好几次。
在孩子们的询问之下,刘法玉才终于吐露了她藏在心底的秘密。
得知母亲的曲折身世后,孩子们连忙给兴国老家写了一封信询问情况。
很快,回信便寄到了刘法玉手中——她的兄弟姐妹,尚有5人还在人世,已经繁衍成了一个70多人的大家庭。
得知亲人尚在人间,刘法玉再也坐不住了。1986年的春天,她在二儿子的陪伴下,终于回到了暌违50多年的兴国老家。
在亲人们的鼓励下,白发苍苍的刘法玉老人走进了兴国县民政局,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老人的传奇经历,让兴国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感到难以置信。他们连忙查阅了档案,却只找出了认定刘法玉已经牺牲的材料,和为她建立纪念墓碑的记录——这也正是本文开头那一幕的由来。
令人欣慰的是,在档案中,工作人员发现,当初与她失散的钟三秀还活着,就居住在离镇平县不远的河南省唐河县,而且在建国初期,钟三秀就已经通过组织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钟三秀老人
1987年春天,刘法玉和钟三秀,这对失散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战友,终于再次相见了,两位老人紧紧相拥,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
在钟三秀的证明下,当地政府为刘法玉落实了革命军人待遇。每当有人问刘法玉,时隔这么多年才得到应有的待遇,会不会太吃亏的时候,老人总是淡淡地说道:“为了革命成功,牺牲了多少同志啊,我能活到现在,又赶上现今的好光景,该知足了!”
谨以此文,向刘法玉老人及所有红军老战士致敬!!!